聋校落实语文社会化教学观的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校语文社会化教学是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社会活动场景为背景,把语文教学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建立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聋生主体活动,引导聋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新,从而获得语文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传统的聋校语文教学,多数以教材为重点,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完成课本的训练任务。把语文教学活动局限于学校圈内,很少在真实的社会活动情境中通过语言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言。语文教学社会化将学习目的、要求和聋生社会化需要相结合,让教学活动更贴近社会生活,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和实用。促进聋生社会化,要求聋校语文教学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我在多年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对社会化教学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社会活动
  生理的特殊性,使聋生的信息来源依赖于视觉感知和书面阅读。他们的联想、搜索能力较差,语文学习往往与社会生活脱节,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描写的内容。针对聋生的特殊性,我在实际教学中整合优化教材,使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从而促进聋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文能力和语言水平,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了解。
  1.把本地的名胜古迹和特色景点融进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居住的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这些元素融进《迷人的天山牧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一类写景课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认识生活环境。
  2.让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融进语文教学中。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学生对这些事件印象深刻,同时有着独到的看法。教师要善于储存这些事件,与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联系,使语文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然走进教学内容,这也有助于他们正确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
  3.把熟悉的人物融进语文教学中。熟悉的人对聋生的影响较大,聋生对他们有热爱、喜欢、崇拜、憎恶等情感。老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聋生周围的人,并把这些人物巧妙地和《挑山工》、《海伦·凯勒》等一类课文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深刻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
  二、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聋生由于听觉感受器官受损,在信息获得过程中,信息的声能形式的接受出现困难。信息接受的特殊性,使聋生的语言、知识意义的认知理解、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难以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内容,自主阅读困难,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认识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1.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变化:城乡面貌、交通工具、社会人文等,并把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融进语文教学中。这样在教学描写自然光和社会发展等一类课文时,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把课文与真实的情况相对照,使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兴趣。
  2.在教学中创设社会活动场景,让学生都参与其中感受活动过程,并表述活动经过、叙述活动体会、表达对活动的认识。这样在教学人物活动一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很快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获得社会交往知识。
  3.讲授有关环保、低碳生活、生存环境等说明文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准备课件,让这些抽象的概念感性化,让学生在生动的人类活动场景中,真切感受到环保、低碳的重要性,产生人类生存的危机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用生动的课件画面展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开发的泛滥、人类化境的恶化,等等。唤起学生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
  4.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家长可指导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家庭劳动,记录家庭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活动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对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的复习、运用过程。这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聋生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
  三、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学生能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学生社会化的最终教育目标。我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创设语言氛围。在学校中要求学生坚持用口语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口语和看口的能力。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课文中的佳句和学生书写较好的作文,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语言。
  2.作文教学密切联系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如学习了《落花生》后,让学生根据“议花生”写一次有意义的谈话;学习了《小站》后,写“我的学校”,等等,用熟悉的课文来提供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
  3.创设情境发展学生语言。采用适当的情境进行语言实践,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社会生活中可常常利用一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描述。如在学校进行竞赛活动、外出参观和游览时,要求学生观察活动的过程。及时地把一些语句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组织语言,把观察到的情境用口语和表达出来。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过程和活动中的个人情感。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类社会是用语言作为首要交流工具的群体。聋生在社会中必须同正常人进行沟通,实现社会生存的目的,因此聋生在运用语言表达心理的同时,还需要运用语言与常人沟通和交际。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对聋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活动中帮助聋生克服和常人交流的心理障碍,体验社会交际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交际的礼仪,学会根据地点、说话人的身份及关系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在现实场景中获得乘车问路、寻医求药、紧急求助、讲价购物、咨询求职等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如:组织聋生走进商场购物,参观周围的大型企业,与健听人进行交谈,去敬老院做义工,尝试拨打紧急救助电话,等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社会做好准备。
其他文献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语义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沟通课堂
结晶器壁和凝固坯壳之间的气隙在连铸的传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讨论了连铸坯和结晶器铜壁之间热交换和坯壳的变形,建立了气隙形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有非稳态温度场计算
人人皆有好奇之心,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探究课堂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注重提问的技巧,讲究提问艺术,使问题发人深思又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抓住突破口,找准文眼,有效提问,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洞悉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
摘 要: 怎样的课堂练习才能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真正增强教学效果,起到巩固升华的作用呢?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课堂练习 课堂识字 课堂说话 课后练习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上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渐渐淡出,取而代之
分级结晶器的主要晶核来源是循环细晶与叶轮问的微摩擦而产生的次级成核作用。根据氯化铵冷析结晶的试验数据,得到了成核速率曲线及晶核成长曲线,两曲线交点M为不稳定平衡点。偏
较详细地介绍了结晶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热变形分析、结晶器热变形对铸坯质量的影响,控制结晶器热变形的方法,小方坯收缩理论,结合结晶器热变形分析和小方坯收缩分析开发出了一种
有人说,教师基本功中最重要的两条是“善譬”、“善问”。所谓“善问”,就是提出的问题一要符合儿童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二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对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方法有哪些呢?  一、导读提问  课堂提问要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不要连珠炮似地向学生发出若干个“为什么”。如《初冬》一文,主要写了初冬下雾时候和雾散以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