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deya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数字化时代,“现实的个人”面临发展的困境,网络成瘾、算法控制、数据伦理等诸多问题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空前凸显.从马克思主义入学角度,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逻辑确证和理论溯源,既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阐发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依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学向度从三个维度展开: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每个人的解放”为实现路径.明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学向度,对于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本质意蕴,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中职生学习成长的时空特征,中职生这一群体亟需理想教育.通过对中职生调查得出:中职生总体理想水平较高,物质诉求、身体关注度显著高于初中时期,但对道德理想培育、完善人格、追求美好生活方面显著低于初中时期.利用相关统计对中职生理想样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于生活中寻找意义、于鉴别分析中提高理性思维等几点教育建议以提高中职生理想水平.
哲学可大别为纵、横两个系统.纵的系统以精神的创发为内涵,以概念的逻辑演进为特征,表达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历史性反思.横的系统以对认知活动的分析为主,探求主客体的性质,知识之所以发生的要素及其确定性的根据.中国哲学家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牟宗三、张世英对哲学定义的探寻,是不同时期中国哲学世界化的表现.本文认为,哲学是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觉解和对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的系统性反思.中国哲学是世界多种哲学的一种,它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思想系统.
认识论研究一直在持守经验论中拒绝引入情感因素,即使经验论在说明人类认识活动方面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事实上,情感在人的实际认识活动中从未缺失.然而,如何分析情感的认识论功能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展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所呈现的对象之实在性,追踪了烦恼、敬畏、信仰等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运作,还特别对情感命题的真值问题进行了初步演示.情感认识论涉及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真理问题这三大认识论原则,尽管其运作方式与经验论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实际运作,而且在理论上
王弼对于《周易》的解释,突破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烦琐与理解的困难,从《周易》本身出发,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和理解,并运用“得意忘象”“卦主说”等解释方法,要求人们不要执着于辞、象等现象本身,而是要通过理解辞和象把握现象背后的意,即在阐述《周易》本身义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隐藏在卦爻辞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开创了义理易学.同时,王弼的《周易注》努力尝试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王弼看来,自然乃是统御社会之“本”,具体的伦理典章是“末”,只有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注重“举本统末”,以“天地之心”为本,不着痕迹地生发出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创刊40年了.它始终作为我们中学思政教师的良师益友相伴在身边,让我们的教学生涯有陪伴、有引领、有激励.rn始终温暖的陪伴.转眼之间,自己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的教学中,难免有迷茫、彷徨、懈怠的时候:自己为什么从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这项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有些人总对思政课存在着种种误解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爱走进学校图书馆,静静地拿起一本《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而它仿佛一位默默的老朋友始终在等待着自己的到来.当我看到社长、主编、责任编辑、作者那一个个
期刊
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命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道德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不仅取得世人瞩目的 成就,还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主要表现为:纳入大国治理整体格局,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顶层设计;统筹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协同护航;坚持党风引领政风民风,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示范带动;聚焦特殊群体道德,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关键突破.
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针对传统教学表达方式单一化的问题,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各有所长,虚拟仿真在增强互动性、复原历史情景、降低社会实践成本、升华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独具优势.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需要科学研判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发展趋势,实现两种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能,最终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
法律要求和实践需求提出了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之间地性转换的改革命题.集体建设用地向宅基地的地性转换,是突破制度制约和摆脱观念羁绊的改革举措,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地性转换有其伦理基础和历史基础,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规范构造亦为地性转换奠定了制度基础.从实践发展来看,地性转换具有间接性、模糊性和非正式性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自发自为阶段、严格管制阶段、“三块地”改革阶段和新一轮改革阶段,其中蕴含了值得挖掘利用的制度资源,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地性转换应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节约集约利
美国高校居学社区是通过有目的 地设计宿舍教育环境,组织学生、教师和员工围绕某一教育主题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学舍协同育人模式,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现代居学社区发源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模式.全美高校居学社区调查报告(NSLLP)历次报告充分证明,高校居学社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职工队伍素质、创新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困境.美国高校居学社区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高校开展宿舍思政、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构筑起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保家卫国、共赴国难的爱国热忱,教育争取少数民族投身共御外侮运动的洪流中,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主要内容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阶级阶层少数民族人士开展形势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少数民族抗日典型,创办民族抗日报刊、宣传抗日口号等.深入探究党团结教育争取少数民族投身抗战所蕴含的方法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