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实践的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nl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要素、内涵实质以及创新平台类型等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具体剖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并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实践进行了反思,指出要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培育与建设,支持和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新建本科;应用型;协同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09-03
  高校协同创新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利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我国于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经提出,要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新要求。2012年正式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了协同创新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等,成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此后,国家“2011计划”逐步实施,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快速发展。
  一、关于协同创新的内涵理解
  关于协同创新的含义,学界尚没有一种约定成俗的定义,笔者主要从协同创新的体系要素、内涵实质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协同创新的体系要素
  协同创新是一种创新组织方式,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创新平台、中介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协同创新就是要将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所有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创新主体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彼此间的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是一个将各主体要素进行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具有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性,即各创新主体要素有机组合,而非简单相加,其创新的目标、功能、存在方式等均表现为一个整体;二是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各要素间是互动的,尤其体现在知识分享、资源优化、行动一致,因此,协同创新是从沟通,协调,合作到协同的过程。[1]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
  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实际上就是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知识生产机构的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用户等,为了实现某项重大科技或知识创新,开展较大跨度的整合,形成的一个创新组织模式。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各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开展技术和知识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并推广科技和知识应用。这种模式有益于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和技术融合。
  根据以上对协同创新的理解,可以将其内涵归纳为:协同创新就是指在创新系统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创新力量等众多独立的创新主体,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下,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优质资源,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形成创新合力,产出更多创新成果。[2]
  (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类型
  “2011计划”中明确指出,教育部根据重大需求的划分,设立不同的协同创新平台,并将其分为“四个面向”,即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3]
  一是设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二是设立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三是设立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四是设立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国家通过设立不同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二、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思考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要求,无论是面向哪一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均可以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等强强联手,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成为学术高地、主力阵营、重要基地以及引领阵地。因此,省域高校协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培育与建设
  以江苏为例,省域高校上百所,能参与省域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培育的只占一小部分,而提高全省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仅仅依赖几所“985”“211”等重点高校,而要善于调动所有高校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协同创新,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做出贡献。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培育和建设,省域高校所属管理机构和政府更需要积极为普通高校搭建系统创新的平台,使得省域高校有更多的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政企校联合。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向全国高校提供4个专门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2013—2014年的中心建设的实践资料证明,国家级38所创新平台的培育与建设,几乎被全国大部分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等所拥有,而普通高校参与合作建设的比例较少。
  从省级层面来看,教育厅根据国家“2011计划”要求,在省域内设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吸引省域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省域高校知识增值,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省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学校特色明显,拥有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教育专家、研究专家、教育康复等的先进设施、社会服务的良好声誉,在省域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中,参与了2014年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这个项目由江苏师范大学牵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在语言学习障碍、语言康复和语言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等领域展开更多的合作,并将成果应用于特殊教育与康复更广泛的领域。
  从残疾人康复和辅助技术的研制和推广来看,中残联、江苏省以及省残联都是学校的共建单位,江苏省残疾人辅具制造企业与学校均有着深度的合作,学校与南京区域的医院、医科大学以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也都有着合作的经验,为省域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省域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等重要支撑。
  在省域师范教育的高校系列中,学校与其他普通师范院校有着长期的合作,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有着协同创新的基础。2013年7月2日,江苏师范大学与我校签署了培养手语播音与主持研究生专业方向的合作协议。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手语播音与主持研究生培养点(首个手语播音与主持研究生专业方向),首开我国特殊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先河。也为省域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普遍的搭建和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与发展
  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高校必须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等沟通交流,争取社会资源,促进协同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的不足在于不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下,要“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积极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通过整合高校与企业双方资源,联合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便可以实现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从而缩短高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4]
  协同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政策和保障措施,用以支持和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对于特殊学科、特殊行业提供相应的协同创新平台,在政策制定上,强调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稳定配比投入机制,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等方面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以稳定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在平台建设期内,产出高端的科技成果。国家以及省域重大项目可以对协同创新平台优先安排,支持和培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点,增强产业或学科综合竞争实力。
  其次,作为创新要素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都是协同创新平台发展不可缺少的因子,人才需求支持是第一位的。国家、省、市均要制定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创新人才的政策,提供较好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激发创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政府、企业、高校等主动做好优秀创新人才的发展计划,主动做好高校、企业、学科、创新工程项目的有效衔接。在资本运作、信息、技术等资源方面,在平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需主动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总之,省域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实践中,省级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更需要为省域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精心培育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省域科技、经济、文化等各类产业的区域间的实际创新竞争力、甚至是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创新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2]刘全顺,协同创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6).
   [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http://xtcxzx.ahnu.edu.cn/5067/view/131156refresh
   [4]张男星,桂庆平.大学如何推进协同创新[J].大学(学术版),2011(12).
  (责任编辑:方健华)
  Reflec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 Case Study
  MA Yu
其他文献
《江苏教育研究》:在第八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既是一门新的课程,也是一门老的课程。说它新,是因为此前初中并没有一门被称为“生物学”的课程;说它老,是因为生物学是整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这三门课程,而这三门课程在初中课程序列中存在已久。作为一门既新且老的课程,初中生物学在过去十年的课改历程中取得了哪些进展?  修订工作组:2001到2011年,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标
摘要:教育对提升人力资本、健全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4年、2009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行业、职业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数据显示,不同行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相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职业选择中一致性较为明显,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的职业呈分层现象。我国劳动力队伍整体受教育水平与OECD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卫生类职业院校药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针对地方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按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效培养人才。为更好适应行业发展、学生就业需要,还应深入相关行业一线调研,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
摘要: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谋发展”为专业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在校企合作上求突破,在建设模式上求创新,在服务能力上求提升,有效地强化了学校内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突破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2-04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
摘要:教学团队是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载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团队目标,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必须有合理灵活的激励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58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手机阅读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时间、期刊种类为研究重点可知,研究热点集中在手机阅读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技术和理论研究上。手机阅读与产业结合成为热点内容、博士论文缺乏、国内研究前沿性不够属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关键词:手机阅读;开发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已经正式颁布了。较之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更加关注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更加关注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加关注根据儿童
一根竹子,它的根系深深植入大地深处,汲取养分,为竹干提供充分的滋养。主干之外,则是肆意发散的的细小分支和竹叶。竹的外形,很好诠释了效率高、成果丰的语文课堂——庞杂的根系使学生从文本中收获营养,滋养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追求。  一、把好根脉,智慧开掘文本价值  根深则叶茂,把好根脉,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好课堂的根脉,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也就是对文本价值的“智慧开掘”。  第一层次,
摘要:跨境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机遇,包括可资借鉴的国际项目认证体系、允许国外大学建立分校区、建立监管章程推动联合学位课程建设等。跨境高等职业教育指职业院校的人、知识、项目等跨越国家或地域管辖权边境流动。跨境高等职业教育需在一定的框架范围操作。跨境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应探寻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境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框架;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