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极简教育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是智慧教育“落地”的关键.文章基于极简教育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环境,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梳理了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在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在课中阶段以动态探究为关键,在课后阶段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通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使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展现出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物理课堂的课程质量.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GeoGebra平台,借鉴认知负荷理论、双重编码等理论,以高中物理“交变电流”一节为例,展示了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在问题导向原则、信息组块原则、双通道原则、动态探究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更好地开展.
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落实了国家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注重以价值为引领.不少试题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从我国现代重大科技成就、我国古代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等多个角度展现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且使学生在解答试题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高考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
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被称为动生电动势,根据电源电动势的定义,其内部必然有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笔者通过对一道高考复习题的分析解答,着重从微观角度对动生电动势的产生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利用受力分析和能量守恒两个维度对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金属棒中的自由电子进行分析计算,以期读者对金属棒内部电场的产生及其计算能有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文章论述了物理解题需要猜想以及用猜想—验证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给出物理解题中猜想的三种类型和示例,总结猜想—验证方法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文章讨论了电源电动势的相对性,分析了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不具有相对性和具有相对性的案例,并指出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能否相互转化取决于在不同参考系下所获得的电场的性质,或者看导体相对于磁场是否是运动的以及相对于导体静止的参考系中的磁场是否是时变的.
为了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初中物理“功”的生活实验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劳动感受的五大现状,融合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做功”经历,明晰做功与否的四种不同情况.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感受做功,做到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勤劳动.这一工作为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被淡化和弱化的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和经典思维教学程序等理论,以初中物理“认识浮力”为例,探讨如何立足思维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创设真实和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集数据、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感悟逐渐逼近科学思维和理想实验科学研究方法,打破“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实验结论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
在“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学中,关于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有很多的实验可以验证.教材主要是从单位面积上的受力着手.有的教辅资料和教师把受力转化为液体射程来进行讨论,认为实验效果更直观,但却缺少了严谨性.文章对容器侧壁开口实验进行理论分析,探究液体最远射程的条件.
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广泛,但在设计中还存在实验材料昂贵、学生参与度低导致的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文章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通过低成本材料自制教具,并结合教学重点重新设计了导入实验和探究实验,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文章中的教具设计和使用方法可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更多、更有效的自制教具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