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初,我开始担任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我信心十足,暗下决心:一定要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并为之周密计划,甚至连上第一节课的开场白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品德课,我安排的内容是有关《小学生守则》和文明礼仪方面的。在我将推门进入教室时,一个刺耳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耳膜,有个学生高喊我的乳名,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顿时,一股无名怒火腾腾地往上蹿,我几乎要立即冲进教室,把这个学生揪出来,狠狠地收拾一顿……然而,我还是强压怒火,冷静地思考。忽然,灵光一闪:这难道不是一个极佳的课堂切入点吗?
我定了定神,走进教室,同学们都有点儿吃惊,有的脸上还带着幸灾乐祸的笑意。我装作一无所知,从容地开始上课。
“黄老师,黄老师……”有几个同学举手发言,我示意他们发言。
“报告老师,刚才黄志扬叫了您的小名。”“老师,他说您的小名……”“对,就是黄志扬。”我静静地听着,教室内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轻轻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接着说:“我想认识一下同学们。现在我开始点名,叫到的同学站起来答应一声,让老师认识一下。
“黄思源。”
“到。”
“黄朋飞。”
“到。”
“黄志扬……黄志扬……”
我连叫两次,黄志扬同学才满脸通红地站起来,低着头,答应的声音很小。我轻轻地走过去,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请坐。”接着我继续点名。四十八名同学点完了,我突然提高声音叫了自己的名字,弄得同学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我的姓名。我向同学们进一步说明:“我以后也算咱班中的一员了。我和黄志扬两家是邻居,他比较了解我,他知道咱们班有好些同学不知道我的名字,就替我告诉了同学们,他是在帮我做工作,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黄志扬同学一样,帮助老师 , 大家能帮我吗?”“能。”伴随着同学们的齐声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的父母都给你们取了一个好名字,你们的名字都寄托了父母或长辈美好的祝愿或希望。他们深爱着你们,美好的名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这份亲情,于是很多家长就给你们取了小名,也就是昵称,有小名的请举手。”一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当父母喊你的小名和同学们喊你的小名时,你心里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呢?”
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感受,问题的答案也自然水到渠成。黄思源首先站起来说:“老师,父母喊小名时,我感到很自然、亲切,而别人喊感觉很别扭,好像在戏弄我,不尊重我。”我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啊,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里,对父母、长辈、老师或年长的人,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显得不礼貌,不尊重,会让人也感到不舒服,更不要说叫小名和外号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一个人表示尊重时怎样称呼?”
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了,我原以为这个问题不容易,可孩子们竟然想到了:
“老师,我知道孔子名丘,可我们平时只叫孔子,不叫孔丘,我听爸爸说‘子’就是尊称。”
“我看电视里采访作曲家乔羽时,也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尊称他为乔老。”
“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加上称呼或使用尊称,做一个懂礼貌的小朋友,好不好?”
“好!”
“那么,你们想挑战一下老师的下一个任务吗?”
“想。”
“请同学们搜集讲文明、讲礼仪、尊敬长辈的故事或趣闻逸事,办成手抄报,每组一份,咱们比一比哪一组办得最好,行吗?办得好的老师可是有奖励的啊!”
就这样,可能发生的一场师生矛盾就在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情中化作了教育的契机。黄志扬同学后来也通过日记向我道了歉,我任命他为班级的“文明大使”。
一堂思想品德课就这样结束了,它引发了我的许多感触。古今中外,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就是让别人叫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高高在上,“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天地君亲师”等传统观念,使得“师道尊严”根深蒂固。教师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学生们是可爱的,然而,他们幼稚、天真、活泼、率真,说错话、办错事是极为正常的。作为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说错话或办错事而雷霆大怒,而是应该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及时教育。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并能容忍学生桀骜不驯的过火行为。就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我们听到学生叫一声自己的名字就大发脾气,那就真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潜意识里是否还有师道尊严在做怪,是否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更应该反思自己能否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我们应该学会微笑、宽容、平等、尊重,让童心、童言、童真、童趣自然流露,同时学会对那些不良行为的引导,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第一节品德课,我安排的内容是有关《小学生守则》和文明礼仪方面的。在我将推门进入教室时,一个刺耳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耳膜,有个学生高喊我的乳名,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顿时,一股无名怒火腾腾地往上蹿,我几乎要立即冲进教室,把这个学生揪出来,狠狠地收拾一顿……然而,我还是强压怒火,冷静地思考。忽然,灵光一闪:这难道不是一个极佳的课堂切入点吗?
我定了定神,走进教室,同学们都有点儿吃惊,有的脸上还带着幸灾乐祸的笑意。我装作一无所知,从容地开始上课。
“黄老师,黄老师……”有几个同学举手发言,我示意他们发言。
“报告老师,刚才黄志扬叫了您的小名。”“老师,他说您的小名……”“对,就是黄志扬。”我静静地听着,教室内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轻轻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接着说:“我想认识一下同学们。现在我开始点名,叫到的同学站起来答应一声,让老师认识一下。
“黄思源。”
“到。”
“黄朋飞。”
“到。”
“黄志扬……黄志扬……”
我连叫两次,黄志扬同学才满脸通红地站起来,低着头,答应的声音很小。我轻轻地走过去,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请坐。”接着我继续点名。四十八名同学点完了,我突然提高声音叫了自己的名字,弄得同学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我的姓名。我向同学们进一步说明:“我以后也算咱班中的一员了。我和黄志扬两家是邻居,他比较了解我,他知道咱们班有好些同学不知道我的名字,就替我告诉了同学们,他是在帮我做工作,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黄志扬同学一样,帮助老师 , 大家能帮我吗?”“能。”伴随着同学们的齐声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的父母都给你们取了一个好名字,你们的名字都寄托了父母或长辈美好的祝愿或希望。他们深爱着你们,美好的名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这份亲情,于是很多家长就给你们取了小名,也就是昵称,有小名的请举手。”一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当父母喊你的小名和同学们喊你的小名时,你心里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呢?”
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感受,问题的答案也自然水到渠成。黄思源首先站起来说:“老师,父母喊小名时,我感到很自然、亲切,而别人喊感觉很别扭,好像在戏弄我,不尊重我。”我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啊,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里,对父母、长辈、老师或年长的人,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显得不礼貌,不尊重,会让人也感到不舒服,更不要说叫小名和外号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一个人表示尊重时怎样称呼?”
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了,我原以为这个问题不容易,可孩子们竟然想到了:
“老师,我知道孔子名丘,可我们平时只叫孔子,不叫孔丘,我听爸爸说‘子’就是尊称。”
“我看电视里采访作曲家乔羽时,也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尊称他为乔老。”
“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加上称呼或使用尊称,做一个懂礼貌的小朋友,好不好?”
“好!”
“那么,你们想挑战一下老师的下一个任务吗?”
“想。”
“请同学们搜集讲文明、讲礼仪、尊敬长辈的故事或趣闻逸事,办成手抄报,每组一份,咱们比一比哪一组办得最好,行吗?办得好的老师可是有奖励的啊!”
就这样,可能发生的一场师生矛盾就在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情中化作了教育的契机。黄志扬同学后来也通过日记向我道了歉,我任命他为班级的“文明大使”。
一堂思想品德课就这样结束了,它引发了我的许多感触。古今中外,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就是让别人叫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高高在上,“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天地君亲师”等传统观念,使得“师道尊严”根深蒂固。教师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学生们是可爱的,然而,他们幼稚、天真、活泼、率真,说错话、办错事是极为正常的。作为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说错话或办错事而雷霆大怒,而是应该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及时教育。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并能容忍学生桀骜不驯的过火行为。就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我们听到学生叫一声自己的名字就大发脾气,那就真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潜意识里是否还有师道尊严在做怪,是否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更应该反思自己能否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我们应该学会微笑、宽容、平等、尊重,让童心、童言、童真、童趣自然流露,同时学会对那些不良行为的引导,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