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打在那个寒风瑟瑟的初冬时节离开家乡,已经是第24个年头了,早就超过了当兵前在村里生活的时间。前不久在赴京学习的机缘巧合里,见到了同村的发小全,出来打拼多年的全此刻已是温文尔雅稳健发展的公司老总了,但和我一样,仍不失乡音,仍看重乡情,一起愉快的聊了很多很多,使我不禁想起了在家乡,那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子里發生的许多喜闻乐事,想起了一直想下笔描述的家乡的日子,特别是儿时的光阴。
  从我开始记事起,印象里我的母亲就在教我懂礼貌,知礼节。尽管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一个大家庭里的母亲不曾进过一天学堂,可自幼天资聪颖的母亲却也是孔孟礼仪文化的实际传承者,小时候被送养的经历使她过早的感受了人间冷暖,本身自己也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却还要照看着收养自己那家的弟弟,背着弟弟拿着木棍出去要饭的场景,现在想来是多么的辛酸和凄楚。那副场景却也是那个苦难年代里常见的一幕,并不足为奇。母亲回忆起那段岁月的时候,总是感叹要饭时碰到的不同人家,有的人家古道热肠,尽管自己也是困顿拮据,却也肯拿出一点干粮施舍。有的人家可能就没那么仗义相助了,却反倒放出恶狗来相驱,吓得后背上的弟弟哇哇大哭,那人家的孩子反而乐的哈哈大笑。在这种人间的是非冷暖里,长大后的母亲一直秉承着善念,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见不得看到乞讨的,总是会伸手相助,而无论自己多么艰难。有一年来到了青岛,我和妻子陪着去栈桥游玩的时候,被那些职业乞丐困扰,经过我们好一阵劝说,母亲才似懂非懂的离开,临走还一直念叨着“谁条件好还能出来要饭啊”。其实老人家并不知道,这个年代的要饭的早已变了味,俨然成了一个职业,背后黑幕利益链更是惊人,也非三两句能够说得清。正是此前的遭遇原因吧,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都是非常严格,比如到邻居家串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无聊的我总是喜欢找一点玩具玩一玩,其实哪有什么玩具可玩啊?所谓玩具就是烧火做饭拔拉柴草用的烧火棍,烧火棍一般材质都是铁的比较坚硬,可以在地上划来划去,可以握在手中当作武器一般挥舞着,划出自己想要的乱七八糟,挥舞出自己的惊天动地。提拉上烧火棍恣意妄为的时候,往往是趁着大人们纳着鞋底聊着天时的不注意。一旦被母亲发现了,总是被喝止“赶紧放回去!”“人家的东西,不要乱动”,也许这是最初的物权教育吧,现在想来,母亲的出发点,可能有三个,一是不该乱动了人家的物件,二是怕划坏划乱了人家的土地面,三是害怕那坚硬的铁家伙戳着我的眼睛或者伤到别人家的孩子,无外乎这些考虑吧。如此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也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好像某些方面的延伸还真是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平时的生活里,母亲就要求着我们在礼节礼貌上一点点做好。每逢拜年前,要求孩子们必须挨家挨户的前往,路上见了人也要远远的打招呼,该喊啥就喊啥,骑着自行车更要远远的下来推着车子,也是走近了该喊啥就喊啥,万万不能刷刷地疾驰而过视而不见……这一件件小事,回忆起来都似乎就在眼前,并不遥远,其实都有了几十年的时光流逝。
  小的时候,淳朴的乡亲们扛着锄头村头走过,彼此友好的打着招呼,问询般“锄了哪块地,锄了几亩地”寒暄着,那定格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出务工的乡亲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种地的乡亲们也为数不多,加上土地耕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耗费人力田间地头劳作的少之又少,那副扛着锄头村头热情的寒暄自然也就很难看到了。
  记得还在人民公社生产队挣工分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里集体拾棉花,我们个头刚够着一株棉花那么高的娃娃们,也在腰间扎了一个放棉花包袱,“放屁添风”的前去干活。小孩子们的加入,又多了一个大人们聊天的话题。也不知是哪位大娘婶子的逗问开始了与我们这帮孩子的互动。“拾了棉花挣了钱,你们去买啥啊?”“去买糖!”“去买包子吃”“去买果子吃”孩子们争相回答着。“去买洋火”我最后一个回答,一时间安静下来,似乎大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去买洋火,真是过日子的好孩子!这么懂事啊”听清了我答案的大人们纷纷表扬,“洋火能点灯,能烧火,有用处,一块糖吃没了就没了”我的补充回答,更是赢得了大人们的惊讶和喝彩。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吧,那时的脱口而答多少有些连我自己都有点意外。拾棉花的那年记不清自己几岁了,只是记得还没有上小学,至多是在村里上了“育红班”。
  李叔同先生在《忆儿时》中写到“儿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如此这般,儿时的一幕幕虽已久远,却珍藏进了一生的梦里,时不时跳跃出来,令我回味一番。这回味,是纪念,是甜蜜,是珍重,捧在手中,化在心里。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7号有雪,虽然有关部门接受上次预报不准的教训这次没有大张旗鼓地造势,可是心里总觉得它真的会来。果不其然,早晨醒来,向窗外一看,雪花真的在飞舞,地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了。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前几天政府机构预报已久和民众们期盼已久的大雪,即使在大炮的轰隆下,县城里也没见几片雪花,酝酿已久的2018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流产了。谁曾想,时隔三天之后的周日,雪,真的来了。现在越来越相信自
期刊
一  她,现应在学校参加每周数次的培训学习,刚才,我还在刀郎公园遇见过她。  刀郎公园在麦盖提县城人民路上,对过是快递中心。午餐小睡之后,我顶着大太阳来到中心的韵达快递,将已答应朋友许久的书法作品寄走,如同送走一位位前往远方的使者。寄讫,走出快递中心,见对面一路之隔的刀郎公园绿树阴浓,幽静宜人,遂走了过去。  进入公园,迎面环形石壁上浮雕着歌舞弹唱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子或打起手鼓,或弹起都塔尔(琴箱
期刊
我生长于青岛,时常面对浩瀚的大海,由不得我不倾心相恋!  只要心底常有海,便会修炼得一派宽容。看海天一线,空暝无际,偌大一片,使人胸怀延展如斯。点点海鸟,追逐嬉戏,一鸣群和,享受自由祥和。人,此时怎还会有杂念呢?平日的气闷、不顺、挫折感,都一扫而空;对人及物,距离无几;呼吸顺畅,心胸开阔;目极处,遥远的未知,使憧憬愈加迫切。  大海,没有摩擦,只有契合;没有误会,只有交融;没有怨怼,只有亲和;也没
期刊
2013年我去北京,差不多20多天的时间里我寻访了好多名人故居,包括曹雪芹、杨昌济、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徐悲鸿、老舍、冰心、欧阳予倩、艾青、梅兰芳、刘绍棠等等。只是时间紧张,来去匆匆,并没有记下一些文字,遗憾至极。也是那一次在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参观了老舍后人捐献的老舍、胡潔清珍藏名画捐赠拍卖预展,回来后从网上得知那16幅藏画无一流拍,共拍得1亿6千7百60万人民币。媒体报道说这拍卖所
期刊
22年前,懵懂的我走出卫校大门,踏上了实习路程。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善良的路家人,并认识了路家奶奶。  路奶奶有两个儿子,当时大儿子跟媳妇生活在济宁老家的一座小村庄里,二儿子在县城林业局上班,媳妇是妇科医生。我与路家结缘,纯粹与路奶奶的二儿媳妇“来姨”有关。实习期间,一直跟随来姨临床实践,她总是耐心指教我,待我宛如自己的女儿。每次下班,来姨就会热情地喊我去她家里吃饭。从小在乡下生活的我,
期刊
酒可谓是大小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国人无菜不成宴,无酒不成席。无论亲友聚会,婚宴嫁娶,生日庆寿,还是逢年过节,都离不开酒。当男士在酒桌上对白酒大加青睐的时候,女人往往对葡萄酒情有独钟。  一直认为葡萄酒是酒类中的小资。当各种白酒扑天盖地席卷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葡萄酒俨如一位款款而至风姿绰约的女人,优雅地绽放芳姿。  倘若说白酒是男人,那么葡萄酒就是女人。这个世界无双不成对。  白酒烈性,金戈铁马,
期刊
人在世上行徙,记忆是唯一的行李。逝者如斯,感慨的人并非只有孔子,这世上还有很多时间的雕刻者。时间是最专制的独裁者,匆匆地带走你的一切却不允许你做任何缅怀。不必惊讶,人生来都是被时间奴役的。我们喜欢苟且在时间的背影里,甚至无法自拔。或是在黑暗里踽踽独行,或是在暗冬里瑟瑟发抖,或是在玉兰树下亲吻相拥。  我不擅长伤感,更深痛故作雕饰。我只是习惯缅怀、留恋。缅怀那些细碎的从我指尖逃走的逝水年華,留恋那些
期刊
很久没有听到鸟的叫声了。或许是因为平时太忙忽略了各种声音。或许是根本没有在意过窗外的世界。今天早上睡梦中的我突然被几声鸟鸣唤醒,一咕噜爬起来,走向阳台。楼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广场上有一些健身器械供小区的居民健身娱乐。还有几个乒乓球台,每天早早的就有人开打,有节奏的拍球声总是让清晨充满活力。广场的周围有几棵高大的树,它们在广场边角为健身的人们撑起一片晴朗。鸟鸣就是从那几棵树上传出来的。立在玻璃窗
期刊
焦裕禄,我一山之隔的老乡,无限敬仰倍感自豪的老乡,今天我来看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2017年11月16日,笔者随市统战部一行赶赴兰考,瞻仰焦裕禄烈士墓及纪念馆。初冬逢雨,北风习习,寒凉入体,烈士墓前,天地同泣……  我用眼仰视您深沉忧郁的目光,凝视您皲裂斑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手掌……是百姓的疾苦和即来的天灾让您忧郁,是无尽的劳累悄悄偷走您脸上的华光,是肆虐的风沙吹皱了您的肌肤,是频繁的
期刊
我是在一个黄昏站在床边整理出差归来的凌乱衣物出旅行箱进衣柜的时候,感觉我的青春一下子从身体从心里被抽离的。  青春是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啊,因为青春,我们的笑靥如花般绽放;因为青春,我们的腰肢如春柳般柔软;因为青春,我们的爱情那么纯粹而美好;因为青春,我们生命中那些温暖和美好一直绽放在我们生命中……  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没了青春,虽然已近不惑之年,但在自己内心,一直执拗的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可以爱可以恨,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