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格子窗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n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没有听到鸟的叫声了。或许是因为平时太忙忽略了各种声音。或许是根本没有在意过窗外的世界。今天早上睡梦中的我突然被几声鸟鸣唤醒,一咕噜爬起来,走向阳台。楼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广场上有一些健身器械供小区的居民健身娱乐。还有几个乒乓球台,每天早早的就有人开打,有节奏的拍球声总是让清晨充满活力。广场的周围有几棵高大的树,它们在广场边角为健身的人们撑起一片晴朗。鸟鸣就是从那几棵树上传出来的。立在玻璃窗前,听着鸟鸣,看到玻璃窗上映出我微笑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纸糊的格子窗。
  格子窗,顾名思义,就是若干个小窗格被窗框圈成的窗子。关于格子窗,一般人家的跟大户人家的有所不同。大户人家的窗棂构造比较复杂一些,窗格有各种形状,窗棂上还雕刻着喜爱的花草或文字工艺,只要站在窗前就如欣赏一幅漂亮的风景画。而一般人家的就相对比较普通,比较简单,它们就只是一些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我家的格子窗在我的记忆里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没有樣式,窗棂间隙小。有很多很多大小一样的格口。每天清晨从奶奶的土炕上爬起来,我都会趴在窗台透过格口看母亲在磨盘间不知疲劳的推煎饼糊;听屋檐下的燕子呢喃细语;看麻雀在院子里叽叽喳喳。阳光钻进来,暖暖地洒在小脸上。扎着两个小辫的我好像从来都不知道啥是愁滋味,我就像小画书里的公主,享受长辈们的疼爱和阳光的爱抚。
  只是到了冬天,天气就会变得异常寒冷。比较宽裕一点的邻居就会用塑料布把窗户钉起来保持屋内温度。这时候,我家找不出旧的塑料布钉窗,父亲就会去隔壁的李爷爷家找几份旧报纸,把格子窗糊起来。李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将士,抗战归来之后喜欢看些报纸书画之类的,所以四邻八舍有需要用报纸的就去李爷爷家找,李爷爷也乐呵呵地把存起来的报纸送给我们。父亲把窗户糊好就去地里干活了。而我看着被糊住的格子,觉得特别好玩,就拿起彩色的蜡笔在上面乱写乱画。再用手指划破一个洞,然后眯着眼睛从划破的纸孔里看蓝天和白云和飞翔的鸟儿。我看到天空虽小,却清澈透明。听到鸟儿欢快的鸣叫,我情不自禁地划破一个洞又划破一个洞。想挨个看看蓝天和鸟鸣是不是一个样子。
  那时候,每天下午从育红班回来,我就跟哥哥妹妹还有邻家的小朋友们一起在院子里玩耍,我们做游戏,唱歌跳舞。经常玩得的游戏基本是丢手绢、跳皮筋、滚铁环、打沙包、拾石子、捉迷藏、画圈靠房、弹溜溜弹、打棒、跳绳、打柱、猜谜语之类的。虽然是女孩子,但我是比较调皮的,就连摔个跟头都立马爬起来,拍拍裤子上的泥土,生怕被大人和小伙伴们看到。跟小朋友们玩耍,还不想让妹妹跟着,惹得妹妹直哭。每当这时候,奶奶就会停下纳鞋底的活隔着窗子喊我:“小华子啊,你哄着一点妹妹,你比她大,得有个当姐姐的样子嘛!”然后我拉起妹妹的手,在院子里跑啊跳啊,妹妹开心极了,笑声穿透窗里窗外。那时候虽然没有玩具,可每个游戏都被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就连大门到二门的距离都被我们丈量的一清二楚。
  爷爷呢,平时话语不多,喜欢种些不知名的花草,喜欢在墙角旮旯里种些即摘即食的青菜。木窗外的那枝梅是爷爷最喜欢的,春来花绽,夏至梅熟。小伙伴们总是偷偷摘几颗塞进嘴里然后咧嘴吐出来。爷爷见了笑着说:“孩子们别糟蹋了,爷爷要泡酒的!”于是我们都躲在格子窗下听爷爷打扫庭院。
  夜晚来时,风也跟着来了。被我用手指捅破的窗纸呜呜直响。我躲在奶奶的被窝不敢出来。奶奶笑着说:“你这个调皮的丫头还知道害怕啊,外面除了风啥都没有,捅破窗户不要紧,就怕夜里把你冻着。”于是奶奶就用剩下的边纸将纸洞一个一个再糊上。我露出头做着各种鬼脸,然后美美睡去。
  由于房子年岁太久,有些梁木已面临腐朽。父亲跟母亲决定攒钱翻盖一下。于是,父亲买了个地排车出去挣钱,经常跑博山一带。母亲在家也做起了缝缝补补的活,既方便了邻里乡亲又补贴了家用。几年后房子盖好,又大又敞亮。窗户也由原来的格子窗换成了新式的能开能关的玻璃窗。我站在窗前吸气哈气,一遍一遍擦着玻璃,看玻璃外面的天空。玻璃映着我那兴奋而羞涩的脸庞,那一刻,我感觉我长大了。
  在之后的磕磕绊绊中,我继承了爷爷的善良,奶奶的质朴,母亲的勤劳,父亲的孝道。终于在多年之后安居在离老家30多里的城区。在繁华深处,我还是喜欢用儿时的眼光看世界,用纯净的心灵去欣赏蓝天白云,欣赏夜幕下的光景。其实,人不管在哪里,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在跟时代一起进步。
  也许现在的孩子们根本没见过格子窗,没有吃过野菜,没有听过纯石磨煎饼,没有玩过泥土,没有采摘过青涩的果子。可我们拥有一样的蓝天、白云和清脆的鸟鸣以及温润的花香。亦如今天的我,站在这敞亮的落地窗前,依然不失纯真的模样。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在外很多年了,还记得故乡,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依稀还记得妈妈在村口呼唤我回家吃饭的喊声,依旧在耳边回荡。那是母亲最深的爱的呼唤和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特别怀念家里的菜园中的各种蔬菜。食物的味道源于植物自身的味道。最想念的最想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饭菜。清晨,当东方亮起了鱼肚白,我家的烟囱开始冒起了白色的烟雾,那是母亲開始准备了早餐,而我们吃过早餐之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父母亲也开始了一天的
期刊
日子闲散时,便捧起一本闲书来读,清新的文风轻松的感觉,为繁琐尘事勾兑了杯杯悠闲。闲书,无晦涩字眼无吃力内容,可万里无云地读下去。信手拈来的题材,篇篇精彩段段精华,赏心悦目里文字有饱满语言有质感。  自己所读的闲书涉猎甚广,无统一标准,从地摊到书架,从报刊到名著,凡入我法眼的皆值得一读。能从张爱玲读到张晓风,能从萧红苏雪林读到雪小禅张小娴,能从海子舒婷读到林清玄迟子建,能从仓央嘉措读到村上春树,能从
期刊
我的家乡——莱芜市杨庄镇凤凰村,在以前说她是穷乡僻壤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她不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不在位置优越的郊区;既没有沸沸扬扬的集市,也没有通达四方的宽阔公路。  隐约记得儿时的村庄家家都是茅草房、土坯墙,篱笆大门做遮挡;吃野菜,难连上,挨家挨户去逃荒。真乃是马勺当锣敲——穷得叮当响。究其原因——缺水,所以周围很多村里的人都管我们凤凰村叫凤凰岭子。  忽然有一年我们村修起了大水渠,水渠就在村跟前
期刊
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7号有雪,虽然有关部门接受上次预报不准的教训这次没有大张旗鼓地造势,可是心里总觉得它真的会来。果不其然,早晨醒来,向窗外一看,雪花真的在飞舞,地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了。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前几天政府机构预报已久和民众们期盼已久的大雪,即使在大炮的轰隆下,县城里也没见几片雪花,酝酿已久的2018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流产了。谁曾想,时隔三天之后的周日,雪,真的来了。现在越来越相信自
期刊
一  她,现应在学校参加每周数次的培训学习,刚才,我还在刀郎公园遇见过她。  刀郎公园在麦盖提县城人民路上,对过是快递中心。午餐小睡之后,我顶着大太阳来到中心的韵达快递,将已答应朋友许久的书法作品寄走,如同送走一位位前往远方的使者。寄讫,走出快递中心,见对面一路之隔的刀郎公园绿树阴浓,幽静宜人,遂走了过去。  进入公园,迎面环形石壁上浮雕着歌舞弹唱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子或打起手鼓,或弹起都塔尔(琴箱
期刊
我生长于青岛,时常面对浩瀚的大海,由不得我不倾心相恋!  只要心底常有海,便会修炼得一派宽容。看海天一线,空暝无际,偌大一片,使人胸怀延展如斯。点点海鸟,追逐嬉戏,一鸣群和,享受自由祥和。人,此时怎还会有杂念呢?平日的气闷、不顺、挫折感,都一扫而空;对人及物,距离无几;呼吸顺畅,心胸开阔;目极处,遥远的未知,使憧憬愈加迫切。  大海,没有摩擦,只有契合;没有误会,只有交融;没有怨怼,只有亲和;也没
期刊
2013年我去北京,差不多20多天的时间里我寻访了好多名人故居,包括曹雪芹、杨昌济、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徐悲鸿、老舍、冰心、欧阳予倩、艾青、梅兰芳、刘绍棠等等。只是时间紧张,来去匆匆,并没有记下一些文字,遗憾至极。也是那一次在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参观了老舍后人捐献的老舍、胡潔清珍藏名画捐赠拍卖预展,回来后从网上得知那16幅藏画无一流拍,共拍得1亿6千7百60万人民币。媒体报道说这拍卖所
期刊
22年前,懵懂的我走出卫校大门,踏上了实习路程。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善良的路家人,并认识了路家奶奶。  路奶奶有两个儿子,当时大儿子跟媳妇生活在济宁老家的一座小村庄里,二儿子在县城林业局上班,媳妇是妇科医生。我与路家结缘,纯粹与路奶奶的二儿媳妇“来姨”有关。实习期间,一直跟随来姨临床实践,她总是耐心指教我,待我宛如自己的女儿。每次下班,来姨就会热情地喊我去她家里吃饭。从小在乡下生活的我,
期刊
酒可谓是大小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国人无菜不成宴,无酒不成席。无论亲友聚会,婚宴嫁娶,生日庆寿,还是逢年过节,都离不开酒。当男士在酒桌上对白酒大加青睐的时候,女人往往对葡萄酒情有独钟。  一直认为葡萄酒是酒类中的小资。当各种白酒扑天盖地席卷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葡萄酒俨如一位款款而至风姿绰约的女人,优雅地绽放芳姿。  倘若说白酒是男人,那么葡萄酒就是女人。这个世界无双不成对。  白酒烈性,金戈铁马,
期刊
人在世上行徙,记忆是唯一的行李。逝者如斯,感慨的人并非只有孔子,这世上还有很多时间的雕刻者。时间是最专制的独裁者,匆匆地带走你的一切却不允许你做任何缅怀。不必惊讶,人生来都是被时间奴役的。我们喜欢苟且在时间的背影里,甚至无法自拔。或是在黑暗里踽踽独行,或是在暗冬里瑟瑟发抖,或是在玉兰树下亲吻相拥。  我不擅长伤感,更深痛故作雕饰。我只是习惯缅怀、留恋。缅怀那些细碎的从我指尖逃走的逝水年華,留恋那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