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物理教学探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五育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八年级上册作为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与生活密切相关.本论文从科学知识和动手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挖掘劳动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及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生长点,并结合实例提出利用教材中的这些劳动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力与创新力、劳动态度、情感与品质的教育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八年级物理;劳动教育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0060-03
  作者简介:王彤(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近些年,由于应试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社会各方对劳动所存在的偏见,导致常规教育出现严重的“重知识,轻劳动”的现象.为了重新引起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收获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正确劳动观念的教学活动.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渗透劳动教育?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为例,梳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并针对如何利用这些劳动教育因素进行劳动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
  1 教材中劳动教育因素梳理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材中有大量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劳动因素,梳理教材中的劳动因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师自身的传统授课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及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及参加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将八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因素梳理如下.
  1.1 劳动工具 科技进展
  在教材“科学世界”“STS”部分以及主体知识中列举大量的劳动工具、科技产品及其发明、发展历程(见表1),对这些劳动工具、科技产品的梳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挖掘其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2 课堂实验
  在教材“实验”“演示”中存在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这些实验的梳理有助于教师进行以学生和实验为中心的深度备课,贯彻“启发式教学”“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实验设计方案.其中,学生实验有15个,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有9个,教师演示实验有7个,可以在课堂中完成的“想想做做”有3个(见表2).
  1.3 課后实践作业
  为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和效果,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劳动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可通过动手劳动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教材中加入“想想做做”和“拓展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学生的课后小制作提供参考方向,在课后习题“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同样涉及了许多实践性作业,教师通过梳理这些实践性作业,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作业认知结构,优化作业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劳育和智育互相促进统筹发展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开发课堂演示实验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依据(见表3).
  2 整合劳育的物理教学策略
  2.1 了解科学发展史,培养劳动态度、情感与品质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劳动工具和方式的变革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而科学发展又能带来劳动工具和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如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中,教师便可以更细致地介绍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通过实物展示自制日晷和沙漏,讲解其物理原理及构造,让学生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钟摆的制作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让学生观看小木匠终其一生与时间抗衡,将大摆钟改造成小机械钟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认同“劳动创造人类社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
  2.2 基于原理的应用,传授劳动知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初中劳动教育应注重围绕增加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展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背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做好准备.如学生学习热学的相关知识,便能理解北方的冬天,农民常在菜窖里放一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插秧时,常常在傍晚时分往秧田里注水,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夜间降温可以放出更多的热,以防秧苗冻坏;煮食物时,水开后应用小火慢炖;体温计使用之前需要用力甩;学习完声学便知道固体传声效果更好;学习完光学便知道叉鱼时应对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叉等等.加强课堂教学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劳动的结合,将学生熟悉的更易接受的生活生产场景融入学习,既能增加学生的劳动知识,激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参与生活生产劳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此外,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猜想科技产品中的物理原理,如电子体温计可以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强度来感知人体温度、汽车测速仪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等,这些科技产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
  2.3 利用动手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劳动技能是物理学科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充分实验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核心素养.如“观察水的沸腾”,通过实验操作既可以提升学生正确使用火柴和温度计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乐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下,要重视教材中的实践性作业,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想想做做”——自制温度计,第三节“纸锅烧水”,第四节“制作霜”等,这些小制作或小实验材料易找,制作简单,学生按照教材提示和教师指导都能独立完成,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材料对小制作进行创新,如:“自制温度计”教材中要求寻找一个小瓶,给小瓶配上一个刚好能将瓶口密封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上一根细玻璃管,其中橡皮塞和细玻璃管都不易找,教师便可以提示学生用其他物品进行替换,如吸管替代玻璃管,瓶盖替代橡皮塞等,并将学生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和评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样的温度计效果更好,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高思维水平.   2.4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劳动实践力与创新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为兼顾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都较为简单,大部分实验只需要学生按照教材提示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根据课堂知识内容合理设置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綜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分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社会调查,也可以是以动手实验为主的劳动实践.以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本节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如“想想做做”中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位,桌子能否传声等,这些实验简单直观,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十分局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便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节以“制作机械唱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小视频等形式了解其制作原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进行选材、设计,进而制作成简易的唱片进行展示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怎样固定唱针,怎样让唱片匀速转动等,通过自己想办法,小组讨论、向教师求助等渠道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明确物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树立融合劳动教育因素的意识,重视对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毛永良.初中物理教材劳动教育素材的呈现及教学建议——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为例[J].中学物理,2021,39(02):63-65.
  [2]胡家良.教材实践性作业育人价值分析及运用策略——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为例[J].中学物理,2020,38(16):12-14.
  [3]艾静,熊建文.浅议整合劳育的物理学科教学与评价[J].物理教师,2020,41(11):38-41.
  [4]汤祖军,刘文婷.寓劳动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14-15+1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01).
  (收稿日期:2021-06-18)
其他文献
摘 要:使用饮料瓶等日常用品制作教具说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形象、直观,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既能拉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也符合物理新课标倡导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教具制作理念.  关键词:流体压强;流速;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003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教育
摘 要:近年来,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遴选传统文化内容创设试题情境,在考查物理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本文对2019、2020年省统考以及自命题省会城市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试题分值占比、内容分布以及与课标要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结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考物理;传统文化;试题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与劳动密不可分.物理学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思维、实验等都是劳动的具体体现,物理学中闪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火花的碰撞、重大规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劳动,所以,物理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教师需把劳动教育贯穿物理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物理;劳动;教育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实验的形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之后进行讨论,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
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的结合,主要作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思政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对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的内涵进行解读,列举高考试题中应用性的体现特点,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做题错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并给出了落实应用性要求的教学建议.
摘 要:结合在“项目学习与物理实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亲身经历,从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课程评价的角度,将STEM理念融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STEM理念;课程;设计;实施;项目实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45-04  作者简介:叶军(1982-),男,浙江富阳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演示
“课堂一听就懂、课间一看就会、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现象归根到底是学生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为例,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问题中引入探究问题、在整合多版本教材中将实验装置进行优化与改进,以及对实验方案进一步改进等,促进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进行深度学习.
摘 要:提出基于学科大概念发展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在对高中物理学科大概念进行整体建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学科大概念发展物理高阶思维的教学路径,并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单元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生成以大概念为统摄的学科认知体系、学科思维方法及高阶思维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学习进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
摘 要:科学探究是物理學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通过厘清科学探究的内涵发展,剖析科学探究的教学现状,依托体验式教学的组成架构,以单元为统领、任务为驱动,设计“感知体验、论证体验、构建体验、验证体验”四个环节,采用“创设情境、提出猜想、置于实践”三种方式,以期构建体验式教学架构下科学探究的执行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