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
四、动手操作立足表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动手操作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动手操作贵在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
四、动手操作立足表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动手操作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动手操作贵在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