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积极有效地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既引导学生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又帮助学生培养一份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生物课堂;环保教育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展现了一幅幅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也是人类自古以来憧憬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荒漠化、沙尘暴等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既引导学生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又帮助学生培养一份社会责任感。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值得生物教师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环保教育。
  一、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扎牢环保教育的根基
  生物学的学科素养涵盖了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内容,其中生命观念居于核心位置。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在学生心中扎下环保的根基。
  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就设置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在教学中借助大量的实例诸如:“春树吐绿,葵花向阳,家燕捕虫,蜜蜂采蜜……”等生命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生物和环境构成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脱离了环境的生物无法生存,而离开了生物的环境也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但是人类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却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污水排放、废气排放……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例正在大肆的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到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就是普通的一员,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人类必须要依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物质资源才能生存,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善待一切生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环保意识浸入心田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常常借用诗词佳句和美丽的自然画面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更愿意贴近自然,关爱自然,甚而想去探索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自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比如:在开展“生态系统”一节生物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我深情地朗诵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借着这首《敕勒歌》畅谈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有的学生还会联想起赞美大自然美景的其他诗句: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倾听着这一段段诗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播放一些有关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感受到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景象。有助于激发和加深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让环保意识浸入心田。
  三、关注环境现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资料分析、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诸多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借用这些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活动,如参观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采集植物标本,调查某地生物种类和生物资源等。我结合宁夏的实际地域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走进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鸣翠湖湿地生态环境的考察》《沙湖娃娃鱼的由来》《艾依河的今天和昨天》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和具体的国情: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已相当于发达国家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我国每年排尘量为4445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643万吨,是世界上“三废”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
  次全流域性大洪水;2000年以来的春天,一次次强烈的沙尘暴袭击我国北方地区;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以上环境问题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方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低碳、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学生在了解环境的现状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在他们心中种下这颗“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种子,培养孩子们保护环境的这份社会责任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四、顺应时代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环保行动
  结合教学内容,在植树节(3月12日)、爱鸟周、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通过大量的环境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意义。例如:塞罕坝建设者历时50余年,在“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造出100多万亩森林,当地的森林覆盖面超过80%,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这万亩林海与承德张家界的绿色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北方的黄沙挡住。林海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能够储存相当于10个西湖的蓄水量。2016年塞罕坝地区公布的林海景区接待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4400万元,带动当地民众总收入超过60亿元。这一实例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
  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乱扔废弃物、不践踏一草一木、拒绝使用塑料制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展光盘行动,开展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行动,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将环保意识植入学生心中,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情境教学是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引导而生成的教学模式。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繁多,从化学教学来看,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将学习氛围建立起来,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改变学生以往因被动学习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本文将从情境素材利用方面,全面探讨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情境素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引言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情境教学中
<正> 硒(Se)、锗、铬是与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关系极大的3种微量元素。通过食品途径补充这3种微量活性成分已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的热点之一。 就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从关注关键词语、关注数学符号、关注问题、关注习题练习、在讨论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及其他方法等多途经出发,旨在授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理解;阅读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数学
在制糖工艺过程中,清净效果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产糖率的高低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工艺中利用化学澄清剂(如加灰法、亚硫酸法)将蔗糖中的非糖份尽可能变为
素描是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把思维与创造融为一体的塑型艺术,在素描教学中,它是造型的根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专
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和方法,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高中政治课堂的改革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
当今世界耕地减少、人口剧增,生态及资源残遭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严重匮乏.传统的以家畜、水产类和蛋白奶类为主的蛋白食品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解决人类食品危机的
根据超滤技术分离原理及其特点,论述超滤技术在食品工业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实验,研究了丙酸钾对几种食品的防腐效果,结论认为丙酸钾是一种优良的食品防腐防霉剂。
<正> 实施公司加农户的养羊产业化,开发我省的羊资源,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羊的养饲在我国已有七、八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所称呼的“六畜”之一。其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