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就像是游牧人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来说,建筑师就像是游牧人(Nomadism),总是向那些发生着巨变的地方迁移,我想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Marco casamonti
  
  方振宁:独立策展人,建筑评论家(以下简称方)
  Marco casamonti:意大利建筑师,《area》杂志主编(以下简称M)
  地点:佛罗伦萨Archea建筑事务所
  
  你有三个工作,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杂志的主编,一个是在大学教书,这三个关系如何处理?比如说,你在大学是教什么的?
  
  我在大学讲授设计课程。我认为,这三种身份其实只是一种身份。我在Archea进行项目设计,跟做杂志的专题,以及大学讲授设计课程,都是在面对项目的问题。
  
  现在我们转换一下话题,谈谈你的建筑事务所。因为这次我参观了你们事务所的6到7个项目,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项目的风格都不一样。比如说,Tada Ando他到不同地方做的项目,都是一种风格,而你们事务所做的项目可以看出在针对地域的特点方面是强势,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风格?也就是涉及到设计与风格的关系。
  
  对于我来说,我只喜欢每个项目都做能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师。我不喜欢像Tada Ando(安藤忠雄)那样的建筑师,更喜欢像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这样的建筑师,比如他们做的鸟巢,巴塞尔车站,每次杂志发表他们的项目都是一个不同的建筑演绎。又如,西班牙的拉斐尔·莫奈(Rafael Moneo,西班牙,1996年普利策奖得主,20年前执教于哈佛大学),他们就属于每个项目都做得不一样的建筑师。
  
  建筑的历史都是按照一定的风格来划定不同阶段和流派,就是建筑师都有不同的风格。那风格对你来说重不重要。像安藤忠雄他的风格就非常的明显,而那些每次项目风格都不一样的建筑师呢,他们的风格就不明显。那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
  
  我认为,有的建筑师可能会比较善于极简主义设计,有的空间场所处理成极简主义也会很好,但是在一些其他的场所,环境情况和城市空间中极简风格设计是不能到达项目目标的。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不希望别人对Archea事务所造成惯性思维,或者说让人一谈论到Archea就开始形容Archea的项目是如何如何的。Archea的项目应该让人有一种好奇心理去了解Archea的设计是如何演绎的,这才是我的使命。每个项目都是对不同条件环境的诠释。如果用同样的语言并形成同样的结果会让我们感到很难接受。特点不同的环境应通过不同的设计来演绎。
  
  这次我看你很多都是老建筑的改造,这种项目在你的整个设计中比例多么?因为你有很多项目都是来自政府的项目,不是投标的。你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了这些项目?
  
  在承接这些项目设计时,不会特意地考虑是政府的公共项目,还是私人业主的项目。但相比之下,公共项目会更有意思,因为其使用者和参观者都会更多。不管是哪种项目,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设计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而后是设计方案如何诠释该项目的特殊性。为什么我们的设计项目中很多是老建筑改造项目?其原因在于,我们不希望建筑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我们认为这种土地资源及其代表的能量是不可再造的。如果建设新的项目,就势必会占用掉一些土地资源。我们希望在不消耗土地资源和尊重老建筑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改造策略,这是一种最大可能节约土地的策略。
  
  我发现你们的项目给我最直觉的感觉就是跟艺术的关系很近。很多东西都受到艺术的影响。比如,我看到你们项目中的bridge(Merate市政厅)还有那座在室内设计的桥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设计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之后才知道,你的父亲是做画廊的,所以你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包括最新的项目里面都有从艺术里获得的灵感。艺术对你来说是设计灵感的源泉吗?
  
  是的。我认为艺术以及关于艺术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对我们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建筑的不同诠释,正是来源于艺术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我不喜欢所谓的高技派,而是喜欢低技派,喜欢廉价的材料。众所周知意大利60年代兴起的贫穷艺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中,我们很少使用奢侈的材料,我们更多的使用廉价的材料,包括钢材,木材,混凝土,此类艺术给我们的启示是很重要。在对冯塔纳(Louisa Fontana)关于spazialism的研究中,以及其他艺术家的研究,都对我们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的。在我的家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画作,也跟很多艺术家有往来,在我的儿时就跟这些艺术打交道,这些影响也是潜移默化地进入我的思想之中。
  
  我非常喜欢Fernando Amador关于艺术的研究,以及他的艺术作品,运用一些廉价的材料然后进行重复,重复,再重复。就像砖一样,一块砖并不代表什么,但是很多块砖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墙。他也曾运用书本作过创作,将一个书本进行很多重复排列,最后变成了一幅画面,这也是他的成名作。这个艺术家更像一位建筑师,用很微不足道的材料在书写和创造历史⋯⋯
  
  你在中国的事务所已经做了五年了,那么你的事务所在中国遇到的事情,跟你在意大利遇到是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差别?
  
  在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前,我想先谈谈中国和意大利相同的地方。
  
  中国和意大利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意大利的环境(泛指)已经固定了,或已经停止变化了。而现在的中国的环境(泛指)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形成新的城市。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很有兴趣到中国去工作。在中国,我们有机会设计不同尺度的项目,不光是不同尺度的建筑,而且还有不同尺度的城市片区。在意大利,像Antinori酒庄这种规模项目的设计权是很难获得的。Antinori酒庄会成为是意大利景观环境的新部分。在中国,获得这样尺度规模的项目就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们要到中国工作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对于我来说,建筑师就像是Nomadism (游牧人),总是向那些发生着巨变的地方迁移,我想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就是现在很多的中国人都不尊重自身文化传统,历史和自身特点。很多地产开发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环。意大利对自身文化尊重及保护方法对中国很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到中国去的一个使命。
  
  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但是从来没有看过像佛罗伦萨这样对过去的建筑保存的如此之好,和从外观上看这么古老的一座城市。所谓古老,就是说在这个城市里面几乎看不到找到一栋新的建筑,如果要说新的,就是佛罗伦萨那个中央车站,不过这已经是60年前的建筑了。所以在这样的古老的城市里面,你要做现代建筑,从你本人到你合伙人以至到事务所所有工作的人,是从哪里获得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接触外界的?是经过internet还是经过杂志,还是通过别的什么途径?
  
  首先,我不认为佛罗伦萨是个古老的城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完完全全的现代建筑。认为文艺复兴是古老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我觉得,文艺复兴所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当代的。如果你抛开建筑的表面不谈,进入到建筑内部,你会意识到文艺复兴是如此之新,如此现代。文艺复兴到来的时候,其代表的是现代主义,我想每个时代都有其现代性表现。这样,佛罗伦萨之于我,就是个现代城市。当然,我也从杂志,书来获取信息,文艺复兴对我传递的现代性才是第一位的,它甚至是当代的。它结合了老建筑和新建筑,甚至未来建筑。文艺复兴既是过去也是未来。建筑的表皮是罗马时代建筑的特征,但是它当代性的核心及内部才是它真正要向我们诉说的。
  
  五年前,你做过中国建筑的专辑,一直到现在你的杂志里面都有关于中国建筑师的介绍。在你看来,中国建筑的问题和它的长处是在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我认为在目前这个时刻,我们能够看到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建筑师,但是这样的建筑师不多。因为,还有很多的建筑师在拷贝像zaha hadid那样的国际主义设计手法,以及其他的建筑师。但是有一些中国建筑师在每一个项目都尝试对不同设计环境的演绎,表现不同特点场所的情况,我对这样的建筑师非常有兴趣。我对那些像抄袭荷兰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不感兴趣,因为我可以直接去看荷兰建筑师设计的项目,看原版原作。中国建筑师“standard architecture”(标准营造)在西藏作的建筑作品就是通过建筑演绎环境条件。这样的建筑师非常有意思,他们打破了抄袭的设计模式,摒弃了国际主义风格,开始了对于建筑所处特定问题的处理。
  
  我的问题已经问完了,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再补一个问题。
  
  目前,我有三个主张。第一,尊重各文化的不同特征。第二,我对建筑的形式语言和设计风格并不感兴趣,这使得我们的每一个建筑项目都不一样。第三,尽量减少使用土地用于建设项目,这是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独立×学术    勤奋和热爱是黄笃对于策展事业的态度,他把策展当做是一件理想化的工作。并且始终坚持着独立性与学术性的策展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艺术的高度和前瞻性。    这样的策展精神也使得近几年黄笃的身影与当代艺术圈最热闹最有人气的事件紧紧联系着,从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到一些艺术项目、重要艺术家个展,你都能听到他的声音。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黄笃更是
期刊
2011年12月17、18两日,9位来自美国、北欧及意大利的艺术家以“Inside Out Step2 里面外、外面里II—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为题,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影像中心展示了他们创作的影像作品。  本次展览是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自2010以来的第二次活动。第一次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展览是于2010年在罗马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大师张培力合作举办的,意大利应用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期刊
【关键词】   从“幕后”走到“台前”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卢迎华以她的力量和敏锐的眼光成为众多推动力量之一。无论是在她的艺术批评还是策展实践中,无不显示着卢迎华坚决的艺术观点: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或者希望不再是仅仅因为有一些中国自己的叙述特点和一些实践上的特点而能在国际艺术史的语境里有一席位置;不再是仅仅因为你是“中国”而被选择;中国的艺术家不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她所做的努力正是
期刊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    【关键词】   稀缺性×破纪录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相比在上一轮拍卖热潮中一味对前卫新锐的当代艺术盲目跟风,现阶段,买家的收藏鉴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收藏前期调研工作更扎实细致,对于艺术品的稀缺性和珍品为王的认识更充分,回归到艺术的认知层面。因此全球买家都更倾向于收藏在艺术史上定位明确,并且评价稳定的经典艺术品类。在中国还有另一种特殊情况,即进入艺术市场的新藏家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突破×展览火热    艺术家张恩利一直以来坚持用绘画呈现最平凡的日常器物或生活中的一角,这些器物和角落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着,却令张恩利着迷。也许和身处南北两地地域特点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相关(张恩利出生于吉林,读书、创作、生活于无锡和上海),他绘画的用色倾向于北方的浑浊灰调,而上色的方法却有南方的轻薄随意,作品的绘画性非常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执意在绘画中传达具体的观念,但只要认真地
期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年终总结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如企业年会般单一的喜庆模式总不免会让人感到乏味,于是在以创意作为生存之本的艺术行业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样化年终盘点形式也在这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上呈现出井喷式的绽放态势。泰康空间以“展览”为名的迎新展览,在统括了行业内的基本展示形态的同时,也试图用模糊署名权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对于大写的“艺术家”的总体关注之中;在白盒子艺术馆
期刊
被满眼的绿意所包围的广州的冬天,让习惯于北方冬季寒冷空气的我,在享受着舒适的气温所带来的惬意的同时,也在陌生的语言和街巷间感受到一丝无所适从的慌张。不论是短暂的栖息还是永久的定居,“异乡客”对于每一座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寻找故乡的冲动或许是每个“异乡客”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愿望—从春运期间排队在火车站外购买返乡车票的拥挤人潮,到文学作品中对于童年记忆或直白或婉约的无尽追寻,回
期刊
黎薇 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名年轻艺术家。自2009年9月北京798世纪翰墨画廊的个展《空心人》后,时隔两年,在今日美术馆,黎薇迎来了她的第二个个展《英雄》。展览由貌似没有关联的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穿着类似杂技演员服饰的一组男孩女孩,孩子们动作和表情一致,每个人的面孔中映射着一种历经了反复的惊恐后,失去了生机的平静。第二部分是四位植物人患者,躺在病床上的只是生命体,对于他们是否还存在感官意识我们
期刊
2011年11月6日下午,中国嘉德秋拍《中国油画》专场,经过激烈的角逐,周春芽1981年作品《剪羊毛》以2650万落锤,创造了周春芽作品成交最高价纪录。顺着这幅创造奇迹的天价作品,我们的视线被重新拉回到80年代早期。经典事物的发展轮回抛物线或许都有着它独立的体系命脉的,艺术品亦是如此。周春芽这位凭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感性行走在艺术浪潮先锋的艺术家,用他坚持不懈的对架上绘画的实践创造了这一次次的奇迹,为
期刊
【编者按】 据雅昌目前公布的成交结果来看,今年下半年拍卖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了410亿元,相比春拍时的428亿也是不容多让的成绩,和目前大多数媒体提到的“秋拍遇冷”,“拍卖市场大跌”的言论并不相符。究竟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本期财评,我们为您带来这季秋拍的深度解析,由拍卖详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的整体发展趋势。    2011年的秋季拍卖基本已经接近尾声了,据雅昌目前公布的成交结果来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