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进式的宿命「节选」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薇 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名年轻艺术家。自2009年9月北京798世纪翰墨画廊的个展《空心人》后,时隔两年,在今日美术馆,黎薇迎来了她的第二个个展《英雄》。展览由貌似没有关联的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穿着类似杂技演员服饰的一组男孩女孩,孩子们动作和表情一致,每个人的面孔中映射着一种历经了反复的惊恐后,失去了生机的平静。第二部分是四位植物人患者,躺在病床上的只是生命体,对于他们是否还存在感官意识我们无从所知。最后一部分是一组有着鲜亮颜色但颓败的孔雀。
  孔雀在用开屏展现他炫彩壮丽的力量的同时会消耗极大的气力与精神,也可以设想做这样的动作会令孔雀承受相当的痛苦。同样,被包装成精彩“事物”的少年们,在别人设定的道路中逐渐成为取悦观众的表演工具。然而最终,在最贴近的死亡的病床上,我们仅能从性征上看出患者的性别,仅能从身体裸露出的伤痕臆想他们被抬上病床前的经历。然而依靠此类判断与还原个人的真实是微不足道的,在死亡面前他们是否曾经光鲜已经不再重要了。无论是三个部分中的哪一具生命体,他们能够意识到并直面这样的结局吗?
  英雄的形象总是伴随着宗教感的意味游走在癫狂的民众情绪之上,《英雄》三部曲作品的综合表征,总之如同黎薇喜欢的哥特音乐一样,追寻心灵的不归深渊。试图用音乐去为黎薇的展览做注脚,与其提到Marilyn Manson这样有着哥特气质的华丽明星,不如将这股精神追溯到哥特摇滚乐的根源Joy Division。这支只存在了三年的乐队在70年代下旬用沮丧与绝望诠释生命,主唱Ian Curtis的自缢更是宣告了他对人世的苦痛早已厌倦,选择逃脱。经历了恐惧、挣扎、绝望,最终回到平静的病床上的最后人生,沉浸在失魂落魄的刺骨寒冷中,灵魂游荡在罪与罚的尽头边缘。 人生的精彩总在五光十色的戏剧性事件中产生,然而精彩并不等同于幸福,就连戏剧感也大多是依靠悲壮而酝酿出力量。文明社会的人类从诞生日起,便不可逃避的陷进与人类为主体构成的社会所对抗的基调中。于是我们看到矛盾无处不在:卫道士所不齿的或者反对的种种,也极有可能存在于他们内心的隐蔽角落,姿态的重要性大于事实;为了政治或利益的需要,策划者以树立榜样的形式告之目标群体应当如何处世,但制定规则的人往往游离于规则之外;决定我们行径的动力缺乏逻辑和道理,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人对同类、对其他生命的恻隐之心与残暴并存,同时又对自身的局限与无知总有着不自然的焦虑,于是热衷于寻找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含义,更在所有的领域中呼唤并营造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真实的英雄吗?是否在特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成为其他人心中英雄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成为英雄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事人的行为还是更遵循膜拜者的心理需求呢?甚至真的只有人类才会对死亡有着生理感受之外的恐惧吗?
  马尔罗说:“艺术是唯一抵抗死亡的东西。如果我们希望哲学言论能够对我们的存在有改善作用的话,那么就要从问题的日常性思考到生命意义上的转折。”黎薇用这几组作品缩短了观者与以上问题的距离,并在最后的一组孔雀中含蓄的引领遐想:人类一厢情愿的将非知性又无辜的孔雀视为火焰不死鸟的现实化身,就连孔雀示武的行径也要被联想为所谓爱情或者某些吉祥的寓意。类似观点总是无理但又切实的存在,并推动着在这个星球上处于统治地位的物种文明的发展,纵然这条道路似乎与获取幸福的愿景从起点即背道而驰。英雄的名字沉重而响亮, 承载着虚构又难以言状的世俗使命。
  无论是媒体人还是艺术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代的分寸,于是我们虽然可以意识到整个体制中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却又同时对自己的文字、言论实行自我屏蔽以防触及到特色化的底线。在全民陷入犬儒主义的当下,黎薇在生活的几个层面中(比如在微博)呈现了一种有策略的激进,这种情绪也自然渗透到此次展览之中。媒体上最常见的英雄形象是政治化的颂歌,在这种语境之下去探讨“英雄”的存在意义则有了一层别样的语境。《英雄》展览中的冲突与并置体量之多,令之前的几个系列作品有了为此次暴发而小试牛刀的色彩。当你看透所有光鲜,抵达可预的结局时,会感到就连展览的题目也散发着黎薇的不屑与嘲讽。
其他文献
虽 然相比今年春拍61亿元的总成交额,保利这次秋拍的成绩有所缩水,最终成交额为49.2亿元,但这已是自去年春拍到现在,中国保利第4次蝉联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冠军宝座。其中,在拍卖前就抛出1000万元参拍保证金消息的拍品—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最终以2.668亿元成交,这更是问鼎本季单笔成交额最高的拍品,并且刷新了徐悲鸿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另一件过亿拍品是乾隆 “太上皇帝”圆玺,以1.61亿
期刊
再一次站在年根,盘点过去的2011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搅动着艺术这锅鼎沸的“心灵鸡汤”。这一年,我们看到艺术从各个层面与社会产生互动,美术馆的免费开放,798的游人如织,各类鉴宝节目的轮番亮相,基金、文交所、拍卖天价飘忽在2011年艺术的天空,这一切空前地激发了广大民众谈论艺术及艺术品的热情。是俗是雅且不仔细评点,艺术和艺术品正在渗透进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这些都是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和整
期刊
【关键词】   越“折腾”越“high”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中,有谁在一个月内连开三个个展?2011,对于何岸来说是必须重笔标注的一年。从箭厂空间的《风轻似小偷》到唐人中心的《好奇之黄,好奇之蓝》再到魔金石空间的《乳房上各有一颗痣,肩头还有一颗》;从对于光、黑暗和未知之物的显现与玩味,到重组的被摔碎的吉冈美惠名字的霓虹灯现场,再到以画廊女工作人员胸部尺寸来决定的“好玩”游戏。何岸越“折腾”越
期刊
【关键词】   独立×学术    勤奋和热爱是黄笃对于策展事业的态度,他把策展当做是一件理想化的工作。并且始终坚持着独立性与学术性的策展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艺术的高度和前瞻性。    这样的策展精神也使得近几年黄笃的身影与当代艺术圈最热闹最有人气的事件紧紧联系着,从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到一些艺术项目、重要艺术家个展,你都能听到他的声音。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黄笃更是
期刊
2011年12月17、18两日,9位来自美国、北欧及意大利的艺术家以“Inside Out Step2 里面外、外面里II—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为题,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影像中心展示了他们创作的影像作品。  本次展览是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自2010以来的第二次活动。第一次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展览是于2010年在罗马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大师张培力合作举办的,意大利应用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期刊
【关键词】   从“幕后”走到“台前”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卢迎华以她的力量和敏锐的眼光成为众多推动力量之一。无论是在她的艺术批评还是策展实践中,无不显示着卢迎华坚决的艺术观点: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或者希望不再是仅仅因为有一些中国自己的叙述特点和一些实践上的特点而能在国际艺术史的语境里有一席位置;不再是仅仅因为你是“中国”而被选择;中国的艺术家不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她所做的努力正是
期刊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    【关键词】   稀缺性×破纪录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相比在上一轮拍卖热潮中一味对前卫新锐的当代艺术盲目跟风,现阶段,买家的收藏鉴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收藏前期调研工作更扎实细致,对于艺术品的稀缺性和珍品为王的认识更充分,回归到艺术的认知层面。因此全球买家都更倾向于收藏在艺术史上定位明确,并且评价稳定的经典艺术品类。在中国还有另一种特殊情况,即进入艺术市场的新藏家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突破×展览火热    艺术家张恩利一直以来坚持用绘画呈现最平凡的日常器物或生活中的一角,这些器物和角落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着,却令张恩利着迷。也许和身处南北两地地域特点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相关(张恩利出生于吉林,读书、创作、生活于无锡和上海),他绘画的用色倾向于北方的浑浊灰调,而上色的方法却有南方的轻薄随意,作品的绘画性非常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执意在绘画中传达具体的观念,但只要认真地
期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年终总结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如企业年会般单一的喜庆模式总不免会让人感到乏味,于是在以创意作为生存之本的艺术行业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样化年终盘点形式也在这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上呈现出井喷式的绽放态势。泰康空间以“展览”为名的迎新展览,在统括了行业内的基本展示形态的同时,也试图用模糊署名权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对于大写的“艺术家”的总体关注之中;在白盒子艺术馆
期刊
被满眼的绿意所包围的广州的冬天,让习惯于北方冬季寒冷空气的我,在享受着舒适的气温所带来的惬意的同时,也在陌生的语言和街巷间感受到一丝无所适从的慌张。不论是短暂的栖息还是永久的定居,“异乡客”对于每一座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寻找故乡的冲动或许是每个“异乡客”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愿望—从春运期间排队在火车站外购买返乡车票的拥挤人潮,到文学作品中对于童年记忆或直白或婉约的无尽追寻,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