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芽的绘画:经典轮回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6日下午,中国嘉德秋拍《中国油画》专场,经过激烈的角逐,周春芽1981年作品《剪羊毛》以2650万落锤,创造了周春芽作品成交最高价纪录。顺着这幅创造奇迹的天价作品,我们的视线被重新拉回到80年代早期。经典事物的发展轮回抛物线或许都有着它独立的体系命脉的,艺术品亦是如此。周春芽这位凭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感性行走在艺术浪潮先锋的艺术家,用他坚持不懈的对架上绘画的实践创造了这一次次的奇迹,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留下了数幅经典之作。
  
  
  《剪羊毛》出炉及伤痕美术之后
  
  1981年元旦“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周春芽的作品《藏族新一代》获得油画二等奖,油画一等奖是罗中立首次展出的《父亲》。当时的全国青年美展是中国艺术转折时期的标志性展览之一,这种标志性在于:中国官方艺术标准,由深受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的革命现实主义,向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回归。
  1980年代初,中国画坛还在苏派写实主义教条的笼罩之下,美术界也涌现了一批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伤痕美术在此一时期的滥觞有其现实的社会环境,在批判“四人帮”政治需要的形势下,大量的作品流于改头换面的革命现实主义模式,如主题先行—即在没有个人感觉的状态下,把题材换成流行的政治内容。以及戏剧化情节,原有的苏式油画技艺等等。在这个展览上,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等表现人性、抒发个性的作品在全国大展上获奖,标志着艺术的复苏和新时期的开始。包括此前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完成 (1980年10月于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的 《1978级研究生毕业生作品展》中展出),都标志了一种强调人性(对身边小人物的关切)和真实(生活本来场景和艺术家个人感觉的真实),以及画面结构丢弃苏式现实主义的戏剧情节性,着意瞬间生活场景的模式。应该说,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境,《父亲》在社会上的影响最大。而 《西藏组画》除了向现实主义模式的回归,还由于陈丹青格外对正宗欧洲油画技艺的追溯,所具有学院意义上的“学术性”,而在油画界影响深远。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藏族新一代》和《剪羊毛》,正是这些作品并非遵循经典欧洲现实主义的模式,和油画的“学院学术性”,而具有独辟蹊径和更个人化的实验意义。如《父亲》对美国超级现实主义的借鉴,创造出纪念碑式的中国农民肖像;《春风已经苏醒》受美国怀斯风格的影响,创造并延续了一种中国文人气质的伤感情调;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和《剪羊毛》,虽然也受过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但他创造的那种热烈而厚实的色彩和造型,对当时超越伤痕艺术的时髦画风,追求更具有审美意义的醇厚乡土风格,无疑起到先锋的作用。
  周春芽在谈到《藏族新一代》、《剪羊毛》的创作时,曾说:“当我离开体验生活的草地以后,很多具体的事情很快就淡忘了,留下来的只是草地上强烈、浓厚的色彩。藏民纯朴粗犷的形象, 以及贯穿这些的色彩和形象的线条。我第一次去草地,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油画《藏族新一代》中的那五个小孩。第二次去草地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剪羊毛》中的藏族妇女。”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产生,或者说从此开始的被称“生活流”、“乡土风”的潮流已逃出政治情绪,关注更深一层的审美意识,诸如纯朴、粗犷,乃至油画技法的非苏化,都可以看作是伤痕美术的深化。事实上,乡土风格依然是经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和《剪羊毛》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主义,通过描绘藏族生活场景,更倾心于表达他感觉中特有的热情和厚实这些属于审美范畴的感觉,在语言和技艺上对油画做出了更个性化的试验。
  如果说《藏族新一代》还带有革命现实主义的痕迹,诸如“新一代”的主题,画面人物表情有类似文革红光亮风格的“标准笑容”,以及画面结构与60年代温葆《四个姑娘》的某种相似。到了《剪羊毛》的完成,周春芽早期的艺术追求显现得就更鲜明了。比如通过剪羊毛的场景,作者更自觉地强调了他感觉中留下“强烈、浓厚的色彩。藏民纯朴粗犷的形象,以及贯穿这些的色彩和形象的线条。”《剪羊毛》画面中绝少人物形体的细节,更是回避明暗和虚实的变化,以加强画面人物在体积上的整体和厚重,以及用三分之一人物上衣和羊的白色块,来衬托他极其钟情的褐色调,尤其厚重和热烈的大笔触,都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作者浓郁和热烈的情感表现。
  正是经过“伤痕”的试水,《父亲》、《藏族新一代》等新的表现形式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藏族新一代》的作者周春芽和他的同学高小华、程丛林一样赶上了这趟时代的列车,但周春芽在当时走得更远些,让他真正迷恋的不是题材,而是色彩、肌理和线条,周春芽一亮相便显现出强烈的个人风貌,并奠定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础。
  
  
  “石头”系列
  
  离开了80年代的纯朴与执着,周春芽的艺术在经历了德国之旅后,进入了另一个性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周春芽从德国回国后,他在创作中就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东方化的语汇中寻找到一种契合自我气质的表现性语言,以此克服中西在文化语境和审美内涵上的差异。这时他开始从中国传统画中找思想灵感,正如周春芽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到:“我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开始系统的研究古代人文绘画,尤其是在元四家、八大、董其昌的图式形态中找到了我的兴趣点,这是我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我决心走出一条出人意料的全新之路。”
  “石头”系列就这样产生了,山石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画科,尤其在中国文人画里,山石具有诸多的精神象征,山水林石寄托了中国文人关于自然和完美人格太多的理想。95年创作的《石头系列》是这一系列中比较特殊且重要的一张。周春芽是在寻找一种不受任何模式或者观念束缚下的中西文化中的滋养,耀眼的金黄色为背景,不再多做任何笔墨。西方绘画强调画面的丰富性,不用留白的方式处理。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周春芽将背景置空,保持了鲜艳的整体性,又突出了石头的嶙峋之态。石头的主体颜色是周春芽最爱的褐色,混杂着繁复多变的红、蓝和绿,与黄色背景渗透,相呼应,形成瑰丽的整体色彩。堆叠突出的肌理与薄厚的对比,或勾,或皴,或擦,或渲染的笔法尽显水墨意味。变幻的面与线,起伏于画面,以一种介于水墨大写意、新表现和抽象之间的风格呈现了传统的中国符号。周春芽也曾特地评论:“这是我很不错的一张作品。”周春芽在提到他石头题材作品的时候,曾这样解读:“艺术的题材有很多都是永恒的,比如人物和风景。但是我觉得石头是中国从有绘画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缺席的题材。所以我看看传统的绘画,从新的方式来画这个石头。中国传统绘画画石头一般是单色的,就是水墨画,虽然也通过墨色的浓淡来呈现石头本身色彩的改变。但是我画的是彩色的石头,我是用不同的颜色,真实的颜色来画这个石头。但是构图有一些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造型有一些古人对石头平面化的理解。但色彩是我们现代的色彩,对色彩的一些处理,完全是一种观念化的。”
  
  
  “绿狗”入住 “桃花”盛开
  
  2004年,周春芽回到成都画院,基于各种原因,一向不养宠物的他却与一只叫“黑根”的绿狗为伴。顺其自然的以黑根为母题的创作唤起了周春芽内心的自由与活力。“绿狗”系列,《平顶上玩耍的黑根》、《站立的黑根》、《跑步的黑跟》,被刻画的黑根,有点欢愉,有的迷茫,有的笨拙,有点孤苦伶仃。狗的造型被艺术家抽离出来,和“石头”系列作品倒是有着如出一辙的雕塑感。
  之后,因为黑根的离去。艺术家周春芽旅游来到了苏州园林。他骨子里的积极向上的感性力量再度被激发了。从绿狗到桃花,是生活,亦是文化的过渡。
  桃花系列的色彩普遍郁勃沉厚,怒放的桃花,暗喻生命的轮回与稍纵即逝,隐含放纵与凋谢的不安。红人的介入,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揭示出万物自然中的自由与限制、廉耻与道德,旺盛的生命力迎面而来。绚烂的桃花系列更是彰显了物质极盛之后一种悲剧性的美。
  
  “向毕加索看齐”、“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主义”⋯⋯这些都是“被”冠在周春芽身上的标签,从《剪羊毛》到“石头系列”到“绿狗系列”再到“桃花系列”以至将来的“xx”系列,笔者看来,这只是一位顺其自然用心对待绘画的艺术家创造出的一次次的经典作品,这个经典与“毕加索”无关,与“感性”无痒,与“精神自由”无关联,只是周春芽的真实写照,用心印记。艺术家叶永青曾这样描述:“像春芽这样跨越‘伤痕’时期、‘乡土绘画’、‘85新潮’等几个艺术史进程,目前仍活跃的艺术家,不说绝无仅有,起码是硕果仅存的几个之一。”但凡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成为经典的艺术家必定会走出一片属于他的更广阔的境地,周春芽自然却不例外。他就是这样在谱写着属于他的奇迹,属于他的经典,真实而绽放着静谧的力量。
其他文献
再一次站在年根,盘点过去的2011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搅动着艺术这锅鼎沸的“心灵鸡汤”。这一年,我们看到艺术从各个层面与社会产生互动,美术馆的免费开放,798的游人如织,各类鉴宝节目的轮番亮相,基金、文交所、拍卖天价飘忽在2011年艺术的天空,这一切空前地激发了广大民众谈论艺术及艺术品的热情。是俗是雅且不仔细评点,艺术和艺术品正在渗透进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这些都是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和整
期刊
【关键词】   越“折腾”越“high”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中,有谁在一个月内连开三个个展?2011,对于何岸来说是必须重笔标注的一年。从箭厂空间的《风轻似小偷》到唐人中心的《好奇之黄,好奇之蓝》再到魔金石空间的《乳房上各有一颗痣,肩头还有一颗》;从对于光、黑暗和未知之物的显现与玩味,到重组的被摔碎的吉冈美惠名字的霓虹灯现场,再到以画廊女工作人员胸部尺寸来决定的“好玩”游戏。何岸越“折腾”越
期刊
【关键词】   独立×学术    勤奋和热爱是黄笃对于策展事业的态度,他把策展当做是一件理想化的工作。并且始终坚持着独立性与学术性的策展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艺术的高度和前瞻性。    这样的策展精神也使得近几年黄笃的身影与当代艺术圈最热闹最有人气的事件紧紧联系着,从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到一些艺术项目、重要艺术家个展,你都能听到他的声音。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黄笃更是
期刊
2011年12月17、18两日,9位来自美国、北欧及意大利的艺术家以“Inside Out Step2 里面外、外面里II—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为题,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影像中心展示了他们创作的影像作品。  本次展览是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自2010以来的第二次活动。第一次 “里面外、外面里”项目展览是于2010年在罗马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大师张培力合作举办的,意大利应用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期刊
【关键词】   从“幕后”走到“台前”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卢迎华以她的力量和敏锐的眼光成为众多推动力量之一。无论是在她的艺术批评还是策展实践中,无不显示着卢迎华坚决的艺术观点: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或者希望不再是仅仅因为有一些中国自己的叙述特点和一些实践上的特点而能在国际艺术史的语境里有一席位置;不再是仅仅因为你是“中国”而被选择;中国的艺术家不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她所做的努力正是
期刊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    【关键词】   稀缺性×破纪录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相比在上一轮拍卖热潮中一味对前卫新锐的当代艺术盲目跟风,现阶段,买家的收藏鉴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收藏前期调研工作更扎实细致,对于艺术品的稀缺性和珍品为王的认识更充分,回归到艺术的认知层面。因此全球买家都更倾向于收藏在艺术史上定位明确,并且评价稳定的经典艺术品类。在中国还有另一种特殊情况,即进入艺术市场的新藏家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突破×展览火热    艺术家张恩利一直以来坚持用绘画呈现最平凡的日常器物或生活中的一角,这些器物和角落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着,却令张恩利着迷。也许和身处南北两地地域特点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相关(张恩利出生于吉林,读书、创作、生活于无锡和上海),他绘画的用色倾向于北方的浑浊灰调,而上色的方法却有南方的轻薄随意,作品的绘画性非常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执意在绘画中传达具体的观念,但只要认真地
期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年终总结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如企业年会般单一的喜庆模式总不免会让人感到乏味,于是在以创意作为生存之本的艺术行业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样化年终盘点形式也在这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上呈现出井喷式的绽放态势。泰康空间以“展览”为名的迎新展览,在统括了行业内的基本展示形态的同时,也试图用模糊署名权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对于大写的“艺术家”的总体关注之中;在白盒子艺术馆
期刊
被满眼的绿意所包围的广州的冬天,让习惯于北方冬季寒冷空气的我,在享受着舒适的气温所带来的惬意的同时,也在陌生的语言和街巷间感受到一丝无所适从的慌张。不论是短暂的栖息还是永久的定居,“异乡客”对于每一座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寻找故乡的冲动或许是每个“异乡客”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愿望—从春运期间排队在火车站外购买返乡车票的拥挤人潮,到文学作品中对于童年记忆或直白或婉约的无尽追寻,回
期刊
黎薇 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名年轻艺术家。自2009年9月北京798世纪翰墨画廊的个展《空心人》后,时隔两年,在今日美术馆,黎薇迎来了她的第二个个展《英雄》。展览由貌似没有关联的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穿着类似杂技演员服饰的一组男孩女孩,孩子们动作和表情一致,每个人的面孔中映射着一种历经了反复的惊恐后,失去了生机的平静。第二部分是四位植物人患者,躺在病床上的只是生命体,对于他们是否还存在感官意识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