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原因及疏解——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普遍比较低迷.文章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以农村家长为切入点,透视这一现象发生的机理.研究发现,“局外人”视角下的身份定位、“乡土味”浸润下的知识断层、“地方人”视野中的客体认同,造成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现状.推进农村家校合作,应该以注重农村家长自我经验的反思与颌悟为动力,以形成与发展包含地方性知识的学校教育知识体系为核心,以具有乡土情怀的合作主体结成平等互动关系为旨归.
其他文献
因个体在语言文字认知和能力形成方面具备差异性,不同语文教师在处理同一语篇阅读材料时采取的视角、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同,同一语篇阅读教学也就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任务目标和范围限制.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就处于可放可收的状态.所谓“放”,即阅读教学要具有延展性;“收”,即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太随意和漫无边际,要适度拓展.语文教师把控好“放”和“收”的法度,才会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
期刊
教育焦虑不可避免,是存在焦虑、地位焦虑的逐步投射.教育评价的确定性引发了当代家长难以平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难以兼顾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学习的短期目标的认知冲突;本体性教育知识可知但不可及、方法性教育知识附和但不认同、价值策略性知识繁多但有断层等知识的不确定性使得家长产生知行困境,这些都是教育焦虑的内在根源.建议以学校为主导,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从影子到本真、从内卷到舒展、从一到多、从行为到文化“四个转变”,家校舍力共同破解教育焦虑难题.
普惠性民办园作为普惠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要力量.普惠性民办园政策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普惠性民办园政策,为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和30个省份的普惠性民办园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深层次、根本上来看,观念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长远规划、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等不健全是当前我国普惠性民办园政策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研究与思考的基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但前提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即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着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rn第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欲望或意识.一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合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共同协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使其在自主思考、自主教育和自主探索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二是教师应提供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学习内容,着重
期刊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具有巨大的教学改革潜能.需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维思考,展开想象,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育能力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升华教材,形象思考,激活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人文素养;在读写结合中大胆创新,丰富想象,强化实践应用,提升综合素养.
体育与教育一样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体育能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体育既有竞技性的一面也有教育性的一面.而现实中,我国体育教学的教育性遭遇旁落,表现为体育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对教育性原则的关照、教学评价缺乏教育性效果指标等,这主要是市场化滋生出的功利主义体育教学观、学校体育教学中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的倾向、体育课程定位及利益相关主体的偏见、体育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感缺失所造成的.唤醒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原则,发挥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是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道德修养是基础,法治素养是核心.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及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育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rn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内容丰富,既有道德品质范围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内容,又有心理健康范围的自尊自爱、情绪管理、健全人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核心让学生理解核心素
期刊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注重将个体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融合,着力构建更加贯通、融合和协同发展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其育人目标是:突显生命底色,注重个体安全素养的培养;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国家安全正确认知与责任担当;放眼国际视野,树立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对安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进行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和协同运行,以全面提升学校安全一体化育人质量.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由关注教转为关注学,由关注知识技能转为关注学科素养.转变通常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复杂性理论为理解这一转变提供了新的解释.基于该理论,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生成性的特征.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可以从个体、学习活动、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着手,利用多个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英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潮流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的作用不言自明.乡村教师编制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关系教师队伍的稳定程度,影响乡村教师的量与质.通过对标有关乡村教师编制政策发现,当前乡村教师编制政策执行中存在统一编制无区分、失衡和招聘标准过度放宽的执行过度性偏差,落实满额编制中的学科结构、岗位类型的偏离性偏差,执行补编中的有编不补、占编挪编的不及性偏差.其原因主要有政策自身不足、地方政府选择执行、学校落实中的徇情枉法、督导检查中的理喻同情等.针对偏差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可采取政策上的创新机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