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性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也同时深化学生的思维,增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就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的好坏是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又取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部分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依然是过于抽象和难懂的。要想增强学生的这种理解能力,本文认为增强实践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下面本文就结合这一观点论述如下。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文作为基础课,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也因此会在教学过程中被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但是在该过程中,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毕竟学习是学生为主导的参与过程,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则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很多应有的意义。笔者调查发现,由于语文课得到的关注过多,很多教师都把精力集中在课程本身建设上,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导致学生的个性收到压制,逐渐失去了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也转接到课程和课堂之上,课程教学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创意,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所以很多学生宁可偷着玩,也不愿意主导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终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
  (二)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学主流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也有限,很多教学内容是难以理解的,与其花费较多的力气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选择死记硬背,强迫灌输,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短期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也让学生的基础难以得到巩固,而且热情逐渐被磨灭。同时随着不同年级语文教师的不断填鸭,学生学习能力并未得到较好的培养,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造成语文教学脱离实践,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无病呻吟,语文课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肩负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任,但是由于小学生多数思维还比较简单,社会经验也非常缺乏,其所处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很多教师都觉得与学生之间是无法做到真正交流的,故而选择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因为交流途径的受阻而选择退避,慢慢的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疏远。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教师自己说自己的,学生自己学自己的情况,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和语文课堂的漠视。
  二、加强语文教学课堂实践性的思考
  (一)增加语文课堂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在本文所提出的观点中,语文课堂应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其中首先就是要让语文回归到生活,增强其真实性,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就在平时自己身边的各种小事中,从而让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以《麻雀》为例,屠格涅夫先生为我们描绘出的不仅有伟大的母爱,还有浓浓的大自然气息,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阐述一下自己与麻雀这种小鸟的近距离接触经历,再从母鸡护小鸡等事例中引入母爱的概念,最后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的每个家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代入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增强了语文课的学习内涵。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到操场等去寻找麻雀,增加学生的体验性,相信经过如此教学之后,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大幅调动,更加喜欢语文课和热爱语文课。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交流,一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包括学生之间自发的学习交流,也包括由教师所主导的交流方式,如学习兴趣小组等等,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在学生心中树立既平易近人又知识渊博的形象,让学生不但喜欢课程,也喜欢教师,愿意与教师在一起并交流。通过交流与互动,还可以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学生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三)构建开放多样化的课堂
  生态系统的存在对于某些个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对于其他的个体,它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存在具有独立性也具有整体性。生态课堂也一样,就是要在基本的程度上強调独立性,其存在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的影响和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他的存在不能特立独行脱离实际的约束。在生态课堂上,对于一篇教学文章,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人的思考都带着自己的经历、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思想,他们在最初不受老师同学的影响。生态课堂上要的就是这种多元化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尽管有的不是很有支持观点的,但是我们要培养和发展的就是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将这些观点合理化就都是可取的思想,这些都将在生态课堂上体现和完善。
  结语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也是培养自己交流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更是以此接触整个世界文化的基础。通过建立语文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本文希望通过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唤起人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实践性的更多关注,从而改变目前国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增强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地构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校语文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井陉县微水镇良河西小学 河北】
其他文献
音乐是幼儿智慧的源泉。欢快、柔和、优美的音乐,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进而美化其心境、陶冶其情操、促进其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跃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音乐教育作为多元化艺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为我们老师与家长所共同理解并重视起来。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
小学生的数学的活动经验是在学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认识的过程,是经历。是个体对自己以往经历的数学活动在认知方面自觉或不自觉的感性概括,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的过程,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是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过程。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
从英国的“工作室学校”想到如下几个问题。  发展规模是向大还是向小?  我国的中职学校少则三四千人,多则万人,教学资源极度稀释,学生享受不到优质资源,上课模式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每位教师面对的是四五十人的学生群体,实践课上大多还是四五位学生共用一个工位,甚至是十几位学生操作一台数控机床……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规模不应向大发展,而应小而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来自于哪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德经》的一句话,这句话用于指导聋生的语言发展教学,具有非常恰当的现实意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运用到人类的语言中就是“人类语言生于有”。人能学会说话,首先是人具有遗传学上的语言中枢和喉头、口、舌等一系列适于说话的发音器官。人生下来“五蕴具足”,潜在的能力能开发,能学会。如果没有潜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成功。就像地下有煤,才能开发出煤。地下无煤,再怎么钻挖也
为加强和改进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2012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德育标准》),建立健全了江苏特色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2013年11月下旬,省教育厅以落实《德育标准》为主要内容,首次对全省13个省辖市的26所职业学校开展了德育工作专项视导(以下简称“德育视导”)。笔者有幸参与了视导方案的拟定,
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调研性测试,有这么一题: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求圆面积。  现在这题已经编入教材中,当时的教材中没有此题。调研时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已经熟练掌握圆面积计算。测试结果令人惊讶——其中一个班全军覆没,另一个班做对了2人。访谈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此题不好做,因为要想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但这道题没法求出半径。有的学生说,如果这题中8改成9,就好做了。  诸如此类的现象,教学中经常
随着“研学后教”课改理念的深入,小学英语中传统的教学法已无法提升当今对品质课堂的要求。在广州市番禺区,许许多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在南村镇中心小学,得益于“正心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结合“研学后教”理论提出对新型课堂的要求,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南村镇中心小学特色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称之为“Three-six Pattern”。  一、“Three-si
德育为先、学会做人成了现今大部分职业学校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的热门词语,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要做那些工作?可能很多人都讲不清。新的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德育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以及其他专题教育。德育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班主任与学校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社团工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