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翻译思想研究评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伟人,历时19年不畏艰险西行求取真经,历时19载呕心沥血翻译佛经。本文对玄奘的主要翻译思想进行了研究评述,并思考了玄奘大师译经对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玄奘;翻译思想;研究评述
  一、玄奘大师与翻译
  玄奘,即唐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袆,602年生于河南洛阳偃师,少时家困,随二哥长捷法师在净土寺学习小乘佛经5年,13岁时正式出家为僧。622年受具足戒,游历各地,访师学经,它认为诸经各说纷纭,难得定论,于是立志西行天竺国学习大乘佛法,求法取经,自己翻译。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历经磨难,历时四年到达天竺国。玄奘西行前后共19年,其中在天竺国学佛讲经12年,整个行程5万多里,携回佛典520夹、657部以及佛陀舍利子150粒,于645年返回长安,受唐太宗礼遇,赐弘福寺进行译经。
  在玄奘的主持下,在东亚诸国高僧的参与下,译经历时19年,共翻译经书75部1335卷;同时把《老子》等中文典籍译为梵文,传入了天竺;由其口授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
  二、玄奘大师的主要翻译思想
  玄奘多采用直译法进行译经,还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笔法严谨,世称“新译”。玄奘的主要翻译思想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2.1 译文要忠实原文且行文流畅
  玄奘之前的译经,先按梵文逐字翻译,再按汉语语法改写,最后由笔人润饰。其中辗转传递,加之个体之间认知和阐释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词增减,原意走失。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出:然则佛兴西方,法流东国。通译音讹,方言语谬。音讹则义失,语谬则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贵无乖谬矣”。玄奘认为佛经本在西方盛行,现传入东方,在翻译时遇到了语言不同的问题,导致翻译后失去原文的意思。玄奘梵汉精晓,佛理深通,他认为翻译必须做到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
  2.2 提出了“五不翻”原则
  何为不翻?就是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何为“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不翻:(1) 秘语故不翻,对于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采取音译,这样即可保持神秘性,又可保持佛教徒对佛的敬畏感。例如“陀罗尼”,其义微妙难以揣测,音译更佳。
  (2) 多含义故不翻,对于词语义丰富,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能完整地涵盖其所有意义时,要采取音译的方法,例如“薄伽”就有6种含义。(3) 此无故不翻,当一事物为一种文化所有,而另一文化中却没有,这时就要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阎浮树”就是天竺国独有的树种,无法意译。(4) 顺古故不翻,对于一些约定俗称的词汇,已广泛传播,为人知晓,可沿袭原来的翻译,例如“阿耨菩提”,虽可再译,但易造成混乱,无需另译。(5) 生善故不翻,有些词汇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可不翻,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若意译为“智慧”就显得清浅了。
  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有效地避免了歧义,理论上保证了佛教的庄重性,它传承创新了之前的佛经翻译成果,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套原则不仅对当时的佛经翻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翻译活动也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是我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
  2.3 “译场”分工应不断完善
  “译场”是指多人共同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佛经翻译的机构。玄奘主持的译场,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健全,玄奘译经共有11中分工:(1) 译主,即主译人,精通中文梵文;(2) 证义,译主的助手;(3) 证文,当译主诵梵文时,有讹误时及时指出;(4) 度语,根据梵文字音记成汉字;(5) 笔受,把录下的梵音按原文句式翻成汉语;(6) 缀文,整理笔受记录,使其符合汉语习惯;(7) 参译,校勘原文,用译文回证原文是否有误;(8) 刊定,即刊削译文,定取句义;(9) 润文;(10) 梵呗,即对译文一唱三诵,直到朗朗上口为止;(11) 监护大使,即钦命大臣监阅译经。“译场”的分工方法十分科学,既能从不同层面润色译文,从而保证了译文的纯正和流畅。
  三、玄奘大师译经对后世启示
  3.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玄奘8岁学习小乘佛法,1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25岁西行求取真经,西行19年,其中在天竺国学佛讲经12年,精通中梵两种语言,回长安后译经19年。玄奘精通中梵双语,知识广博,他是我们后辈翻译学习的榜样。
  3.2 治學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面对小乘佛法各说纷纭,玄奘治学谨慎,遂西行求取真经,历时19年,单在印度求学梵文和佛经及游历讲学约12年,回长安后译经19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的治学态度值得后世学习。
  3.2 完善“译场”,分工合作,集体智慧是无穷的
  在玄奘主持下的译经历时19载,译场不断完善,分工明细,合作译经,这样不仅保证了文字的纯正与流畅,而且也保证了翻译的准确度,可见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这对后世,乃至现阶段翻译工作的开展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结论
  玄奘的佛经翻译事业被证明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他的主要翻译思想体现在:译文要忠实原文且行文流畅、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和“译场”分工应不断完善。玄奘大师译经对后世启示良多,是后代译者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王晓迪. 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评析及其当代应用[J]. 海外英语,2015年第16期.
  [2] 玄奘 辩机. 大唐西域记[M]. 中华书局,2014.10.
  [3]罗长斌. 玄奘大师佛经翻译的价值和启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4] 谢天振. 中西翻译简史[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01.
  作者简介:牛荣亮(1989.10—),男,河南南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英语教育。
其他文献
我猜大家都有过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写;闹钟掐了好几次才慌慌张张地起床飞奔的赶去上班或者是上课;很多小事情总是一拖再拖一直拖到截止日期前才把它给赶完的经历······我们都习惯性的把事情一直拖着,一直拖到最后一天不能再拖了才去慌慌张张地去完成它。对于以上现象它有一个名称叫作“拖延症”。拖延症是当今社会上一种常见的“绝症”。  为什么说拖延症是当今社会上一种常见的“绝症”呢?根据数据显示,有80%以
期刊
【摘要】: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精湛与结构的完美,其章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章法,是指在布置安排整个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篇作品之间的搭配方法,就像绘画中的“经营位置”,其章法并无定格,全在作者的掌握与运用。章法的构成包括正文、款识、印记三部分构成。在书法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有机结合,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关键词】:章法;书法艺术  董其昌在其论作《画禅室随笔》中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更替衍生了大量新鲜文化,设计文化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设计师尝试通过在设计中找寻意义和价值,所以衍生出一种设计新形态,慢设计。本文将通过分析慢设计是怎样形成并形成一种设计风尚,探讨慢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  【关键词】:慢设计;包装设计;理念  我们生活在以第三世界科技革命为标志,市场经济全球化,短平快信息量大,科学与技术跨学科,多领域交互合作,文化与艺术
期刊
【摘要】: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展示陈列设计行业的发展在我国也越来越被重视,品牌专卖店的展示陈列设计已经成为展示空间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未来展示陈列空间发展所要研究的问题。展示陈列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它包括视觉艺术、人体工程学、色彩心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它也是一种将设计理念和意图转化为可视化的形象的创造性行为。现如今专卖店的展示陈列设计色彩和光影两个元素越来越被高级的使用,目的
期刊
【Abstract】: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is generally low, but she is a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an not lack, the change of women's rights and status is in part reflects the so
期刊
【摘要】: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扩展,美术设计日益与动画市场合为一体,动画逐渐能通过的技术手段与本事成就影视,从而搬上屏幕,根据调查,中国动画专业人员严重稀缺,这导致外国很多动画专业人员制作出优秀作品趁虚而入中国动漫市场。随着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二维三维动漫也由虚拟世界渐渐变成虚拟现实世界。  【关键词】:动画;设计;美术;影视;艺术;技术;中国动漫市场  所谓动画,即是培养从事动画事业的一种艺术类专
期刊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化史库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中的《关雎》更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在《诗经》中占据特殊地位,《泽陂》也是《诗经》中的一首,两篇都是表达感情之作,文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应得到更深入的探究、挖掘,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表现方法和思想感情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文本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一  俗语说“学会《易经》会算卦,
期刊
【摘要】:唐代佛教的发展兴盛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他的山水诗中蕴含着浓浓的禅意。他把佛学思想与诗歌完美融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禅味无穷的山水诗歌作品,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歌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佛学;禅意;山水诗;王维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  (一)唐朝佛学的兴盛发展  佛教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随后在中国这块优秀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并逐渐与我们本土文化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古代中国文化是在此基础上做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本文将在古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探析古代文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中国文化;审美特征  上古三代的文化主要包括:图腾崇拜、巫术歌舞、陶器文化、青铜文化、早期的文字艺术。所以这些列举得文化类型都是以感性为主导发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主要内容。并对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21世纪;国内;语言学习策略  一、21世纪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84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逐步成为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高效英语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