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序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科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西方科学传入之后发展起来的。远在明末清初,西方科学就传到了中国。但从明末到清末,300年的“西学东渐”,其主要成果不过是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到了20世纪,中国才出现了现代意义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
  20世纪之初,在以“新政”为标榜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风潮中,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新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现代科学被纳入我国教育体制,从此科学知识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课程,科学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赛先生”与“德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立和私立大学的科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专门科研机构逐步建立,一系列专业学会成立起来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基础。然而,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科学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使科学事业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元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建国后不久,国家就陆续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综合性和专业性科研机构,调整和新建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以“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大庆油田的开发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为标志,我国科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幸的是,不断升级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科学事业。“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我国科学不进反退,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终于彻底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我国科技工作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在20世纪末,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增长,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现代科学事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今天的中国科学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差距,我们仍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现代科研体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顺利的坦途,也历经坎坷和曲折。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酷的政治运动没有动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报国之心和求索创新之志。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建立功勋的既有像“两弹元勋”一样的科学英雄,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自述、自传一类的作品。因此,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奋斗与探索,还不大为社会所了解;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一些重要当事人的老去而永远消失,铸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这套丛书中,无论是口述自传、个人或专题访谈录,还是科学家自述,都出自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回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必将激励后来者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在电视、电台热播,大受欢迎。我相信,《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也一定能赢得读者的喜爱,在我国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乐为之序。
  (该丛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下一届常委会将选举法修改纳入到2008年的立法规划。可以预料,这次修改选举法主要是落实中共十七大的有关精神,比如“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毫无疑问,用法律规定明确“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实现公民平等的选举权,而且能够完善代表结构,让更多的农民代表进入到权力机关中来。  然而,
[摘 要]将“互联网 ”技术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会极大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呈现方式.利用“互联网 ”技术,会创设出生动的、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17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微课”教学,以多样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利用动态
在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20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英国多家机构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准备插有200根蜡烛的生日蛋糕、发行纪念邮票、举办各种展览
[摘 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对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开展专题研究,实现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意识;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是科技创新的目标。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是方法及其社会功能。最近中央电视台介绍了黄伯云研制碳-碳复合材料用于飞机刹车板的成功之路:二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
[摘 要]在我国现今中学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使用已经愈来愈普遍,它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但是伴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弊端逐渐显现了出来,教师开始照本宣科,课堂互动减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等。这对学生的教育非常不利,所以必须从学生学习层面、教师技能层面和CAI使用层面提出针对教师技能教育与学生学习模式的优化措施来打破这种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师普遍发现男女生之间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社会.法治教
过程写作法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挖掘出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而且易于调动学生
学术研究和评价要反对“两个凡是”    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它科研成果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两个凡是”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翻一翻各单位制定的一些考核文件和评奖规定以及对在校大学生论文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凡是”正在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学术创新能力的发挥,破坏学术创
城市灯光璀璨,与银河交相辉映.电力使得地球成为可以自行发光的星球。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试想,如果没有完善的城市电网,美好又从何而谈?电力已经成为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