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拖堂”现象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给数学课堂“健康减肥”的三个方案,希望对广大数学教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拖堂”现象 三个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因为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而造成“拖堂”现象。我认为我们要给那些“教不完”的数学课堂进行“健康减肥”,提高每个课时中教学内容的“含金量”,这才是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数学课堂如何科学“健康减肥”的几点浅见。
  方案一:大胆自主划分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老教材不仅明确划分了课时,而且每一教时的内容都有规定,对比老教材,新教材对课时的划分已由原来的明线变为暗线,新课程给了老师们很多自主权。新教材中,规定了单元课时和总的教学课时,除此以外还留有很多的教时给教师自主调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合理地安排每一课时的内容。
  (一)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参中原定的教学目标有五个: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2.感受一千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3.知道千以内数的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4.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5.初步感知千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重点是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但是当我按照这个教学设计上课时,却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仔细分析原因,发现一方面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对千以内数的组成、写数都有一定了解,但千以内数的估计和数数、读數都是难点。在一堂课中同时出现这么多的难点,教师就不能硬着头皮去上了。于是在吸取第一次课失败的教训后,我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分成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感受一千的大小,掌握千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是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掌握千以内数的数序。教学难点是能正确数数。通过第二次重新划分课时的尝试,我感觉到第二个班学生的掌握情况明显比上一个班要好得多。看起来这是“缓兵之计”,却很好地避免了日后的补课。
  (二)把握教学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人教版第二册的《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单元教参上面只安排了五个课时,两个课时认识人民币,两个课时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个课时进行实践活动。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民币,多数学生只对1元和5角有使用的经验,对大额的人民币基本没有使用的经历甚至不认识大额的人民币。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比较低,如果教师被教学参考中的课时划分给“框”住了,明知上不完也硬要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就只能以牺牲教学效果为代价了。我们可以这样重新安排教学: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学习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换算;第三课时学习分与角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换算;第四课时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第五课时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位、退位);第六课时学习运用人民币解决问题;第七课时安排实践活动。像这样在课前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重新划分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能很好地避免“教不完”的现象。
  方案二:紧扣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指向核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提倡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但是,我们要紧扣主题开展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指向核心问题,避免在核心问题之外兜圈子,把那些课堂上不需要的东西“减”掉。
  案例1: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的经历,在执教第四册《平均分》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明天要去春游了,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物品(面包、橘子、矿泉水、糖果)。
  师: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样组织这次活动?
  生1:我们可以自由组合,好朋友和好朋友在一组。
  生2:我们自己带东西,每个人都带不一样的,这样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换东西品尝。
  生3:我会安排他们一人带餐桌纸,一人带面巾纸,一人带跳绳……
  同学们兴致很高,激动地说了一个又一个方案,这时时间已经用去8分钟了。再不进入主题,教学任务就没法完成了。于是,我自己直接点题:请你来把上面的15面包分给5个小组,你会怎么分?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反思:创设情境为哪般?创设情境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没有紧扣主题创设的情境就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毫无用处的、多余的数学“杂质”。
  当然,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就更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主题展开教学,做到主次分明,有所侧重。
  方案三:优化学习信息,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有一位教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练习课上,先出示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得出比较大小的一个算式:21○18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众学生:21大于18。
  师:你是怎样比出大小的?与同学们说说你的方法好吗?
  生1:21里面有2个十,而18里面只有1个十,所以21比18大。
  生2:从18开始数,再数三个才是21。
  生3:我是倒过来数的。
  生4:因为21-18=3,21比18多3,所以21大。
  生5:21与30近一点,18与30远一点。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方法真多。下面我们再来看:21○32,说说你又是怎样比的?
  学生又纷纷举手重复了以上的一些方法……很快下课铃声就响起来了,教师教不完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优化学生学习的信息,重复出现学生的问题。解题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数学课改的亮点之一。但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方法比较,让他们自己感悟每一种方法的不同,从而在多样的方法中进行“筛选”,选择较好的或是较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方法多样,综合求佳”也应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要只盯着多样而忽视择优。
  对学生来说,简捷有效的方法也是后继学习的良好基石。优化一定的方法之后,学生就会主动地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进行比较、“筛选”,优化学习信息,这样教师就不必过多地重复过程,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引起数学教学“肥胖化”,上课“拖堂”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反省,怎样才能把那些“肥胖”的数学课上得更加精练、扎实,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少走弯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也不要浪费,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練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一节练习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定量的练习。在对自己的数学练习课进行长期的记录和反思后,我发现现在的数学练习课存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机械重复,题海练习  【情境再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的练习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技能巩固到
摘 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重要的艺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许多教师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思维积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人由感
初中应用数学竞赛中一道典型的分油问题:某人有一油桶能装8升油。一天他装满油去卖,有个顾客提着能装5升的油桶买4升油,還有一个顾客提着3升的桶。在不借助其他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分4升油出来?  此过程用数组可以表示为:  (8,0,0)→(3,5,0)→(3,2,3)→(6,2,0)→(6,0,2)→(1,5,2)→(1,4,3)→(4,4,0)  从上题得出,一个5升空桶和一个3升空桶可以平
随着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普遍推广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真正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依然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开放式教学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呢?  传统的数学教学满足于把知
摘 要: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教学 课程观 侧重点 师生关系  在当今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迎接未来的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树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
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曾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家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能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是如此重要,它站在科学的高峰,激发人们的智能,促使人们探求真理。数学的研究成果传递物理学、化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数
摘 要: 作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践行新课标理念,数学教师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把握“双基”内涵,有效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二、搭建探究平台,为学生创造“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机会;三、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于数学学习活动中。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 问题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技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