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东的香山之梦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山帮的起源地胥口,一个名为“香山工坊”的产业基地集中着苏州的核心古建企业。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也“隐藏”于此。而在十多年前,这里甚至没有一家古建公司。促成这个聚集效应的,正是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冯晓东。
  从集团老总到“舞台”搭建人
  尽管不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冯晓东却在古建行业中有着极深的资历。
  曾经身为大型古建集团老总的他,参与过许多园林营造和修复的工作,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波特兰市兰苏园的筹备、营造。
  十多年前,冯晓东所在的集团收购了香山古建。作为香山帮发源地的胥口镇联系到他,提出能否让香山古建注册到胥口,使得古建企业落叶归根。
  此时的冯晓东也正在切身感受到古建公司的生存困境。他想,与其在胥口注册一家公司,不如在这里搭建一个服务于古建企业的平台。2005年,冯晓东辞去工作,注册成立了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开发建设香山工坊工程为主,聚集当地核心古建企业,建立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科研转化等多项服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它也成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现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任务更为艰巨,难度也更大。通过调查研究,吴中区委、区政府和胥口镇精心规划设立了“香山工坊”这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市场型基地,运用生产性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做法,在胥口镇的胥江工业园内,建立了占地380多亩的香山工坊园林文化产业基地。
  拥有天时地利的香山工坊吸引力极大。到了2009年,这里已基本把香山帮的古建公司都集中在了一起。作为一个旨在保护和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工程,香山工坊进一步将大师工作室、园林古建技艺作坊、园林古建设计营造公司、民族建筑文化论坛、职业培训学校、研发中心、园林古建博览、文化观光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使得原先散落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香山帮技艺提供了固定的、长期的展示舞台。
  一座承香堂,展示传承初心
  香山工坊的成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工坊内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显示着这份目的。承香堂便是其中的代表。
  承香堂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落成。这是一座鸳鸯厅形式的古建筑,以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和南半园的“半园草堂”等典型的厅堂为设计参照物,糅合了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200位香山帮工匠参与了承香堂的建造,其中21位是国家和省、市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建造过程中,匠人们严格按照传统技法和规范进行,再现了传统工艺流程,期间的过程、细节、技术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对非遗的保护,时间点是个重要的概念。遗产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现在的园林,经过明清时期的再造,建國之后的修复,就已不再是初建时的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做承香堂?正是想要在这个时间点将技艺保护下来。只有把时间原点标注好,保护好,接下来无论如何改变,都能找到那个‘坐标’。”冯晓东说。
  除了承香堂,香山工坊内还有江南大院、太湖书院非遗展示馆、蒯祥古建博物馆、太湖古建园林厂区等项目,它们组合成了一个香山帮的活态博物馆。
  在冯晓东看来,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记录是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在此成立的香山帮营造协会也一直坚持通过民间调研和走访,全面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整理。香山工坊则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山帮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和文化部非遗司及省文化厅等政府部门实现了联网。
  香山工坊内的“香山文荟”,更是将多年来积累的古建书籍、资料,以及历年的内部刊物《景园》集中展示。整理完善香山帮的技术资料汇集,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考证留下丰富详实的资料。
  培育人才,此处是近水楼台
  技艺得到保存,人才也要不断发展。如今的香山工坊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这里,香山帮传习所已经开展了许多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大专院校专家学者、文化方面的专家集中在一起,每一期针对古建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在冯晓东看来,古建知识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老师傅身上有着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不通过探讨和挖掘,很难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随着老师傅的“退隐江湖”而消失。而专家则更多有着显性的理论,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两者相结合,方能碰撞出火花。传习所每次“碰撞”的话题都很深入细致,如门面的进出,屋脊的高低,鲁班尺的用法等,目前,传习所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多期,并准备将内容整理成书。
  2019年,在协会的支持下,“香山工匠学院”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揭牌。“香山工匠学院”成立后,协会派出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训活动,为学院培养出年轻的技术人才。
  香山工坊也是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训基地。在这里,技术工人被培养为高级技工、技师,学生则在毕业时既能拿到学历,又能拿到等级证书。近两年来,许多职业证书都被取消,如何保护好属于香山帮的工种?协会出面,通过的培训、培养,由内部颁发工种等级证书,再由人社部门进行背书、备案。“这样技师在工作中起码有了一个官方的证书认定。”冯晓东说,“这对整个古建行业都是有益的。”
  此外,香山工坊也推出了游学项目,来自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场所内体验香山帮营造技艺,参观香山帮传习所的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老师傅的指导。
  保护技艺,也是提升荣誉感
  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中,行业必须充满活力。在这方面,协会与香山工坊也在不断起到激发作用。
  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体量差距很大,同时参加评选就会产生劣势。协会集中在以仿古建筑为基础的企业中举办“香山杯”古建园林优质工程评选,对企业进行激励和肯定。   此外,为了传承香山帮的传统手工技艺,使企业中更多的技术工作者获得应有的荣誉,协会举办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评选工作。香山帮并不单指一个工种,而是以木工领衔,集木工、泥水工、漆工、堆灰工、雕塑工、叠山工等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艺综合体。许多匠人,都只传承了某一个工种。这就为认定传承人带来了困难。目前行业内,国家级传承人只有2个,省级传承人3个,加上市级传承人,一共才18个。分到每个工种,就能发现可以获得传承人认证的非常少。第一次的评选,协会就颁发了20个资格证,其中4个资深传承人,16个普通传承人,之后的评选还将全面考虑香山帮各技术工种的均衡性,特别对于那些即将消亡的工种进行扶持。同时协会联系各级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严格制定“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评估、考核细则,以加强对这些传承人的后续管理。
  冯晓东认为,进行传承人的认证所带来的良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来的匠人只是一心干活,但传承人的认定给予他们社会地位的认可、公司的重视,对业务提升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很有好处。协会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以起到监管的作用,比如传承人的工作将被记录到向社会开放的数据库中,可随时进行核实。
  香山梦,是摘除“遗产”的帽子
  无论是产业基地的建立,人才培养的促进,还是对行业的规范,最终的话题,都难免回归到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如何发展的话题。
  “很多遗产成为了标本,但非遗是活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的生命力。香山帮曾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为什么不能做到在这个时代还是最好的?”冯晓东如是说。“所有的非遗都是历史上某个时刻最好的东西。现在,它们也依旧顽强地与时代的变迁进行抵抗。而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非遗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它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十数年间,在公司和协会工作之外,他参与编写的园林古建技术书籍《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古建筑系列技术丛书》《园踪》等都深受欢迎,被作为古建筑教学的教材使用。2004年,他创办了苏州第一本园林景观类学术刊物《景原》,并出任刊物主编。这本刊物已经成为苏州景观建筑类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作为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这项非遗在新时代被激发出新的活力。
  在冯晓东看来,非遗和扶贫是一样的,最终的目标,是摘掉“遗产”这个帽子。“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但不是在传承人层面的探讨,而是跳出来,在新的层面进行研究。”曾经放棄老总一职创办香山工坊的冯晓东,正是觉得只靠一个公司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而平台的搭建,能够在行业间形成凝聚力。
  “协会负责思考行业的发展、技艺的传承,古建公司负责做精自己的业务,大家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行业的生命力就会蓬勃起来。”他笑言。
  相信不久的将来,“香山之梦”不是梦。
其他文献
“老王,我家里电热水壶又坏了,我拿来你帮我看看吧。”“王师傅,你空了能上门来检查一下家里的电扇吗,怎么转起来风力那么小呢?”有事就找王明猷,已成为吴门桥街道象牙社区居民默认的生活解决办法。这是一位退伍军人,也是一位退休老人,更是大家眼中的“活雷锋”,多年来免费为居民维修家电乃至各式各样的家用物件,他喜欢修,别人有需要,他觉得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事。  常年為居民修电器,不收分文还搭钱  做一件好事容易
期刊
作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有效手段,集团化办学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需求。  2016年初,苏州高新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以东部“实验链”品牌学校为主体,探索将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导入西部苏州科技城片区;2018年,高新区出台《苏州高新区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确定了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出首批4家教育集团,形成了东西部联动的优质教育资源集群
期刊
苏州人爱花,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也是代代延续的民俗传承。农历二月花朝节,谷雨三朝看牡丹,农历六月珠兰茉莉花市……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其中不少都与虎丘、山塘有关。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诗中如此描绘人们在这里买花的热闹景象:“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香。楼台簇簇虎丘山,斟酌桥边柳一湾。”  如今的虎丘,依旧繁花锦簇,魅力无限,但更鲜明的是在园艺背后彰显着的新时代文化魅力。端午节开幕的虎丘街道第
期刊
6月16日到19日,为期4天的2020盛泽时尚周暨第七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云展会,引来八方关注。短短几天时间里,以“丝韵东方,时尚盛泽”为主题的时尚盛宴乘风破浪,共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参加云展会,通过18个品牌发布秀、4场设计赛事、2场行业大咖高峰论坛。时尚创意与东方文化交相辉映,专业论坛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顶级设计师与新生代新锐设计师同台绽放,“丝绸古镇”向“时尚之都”华丽转身。  时尚盛
期刊
你试过用耳朵去聆听江南吗?当江南的文化幻化成音律,那沃野千里、湖河密布、山清水秀、粉墙黛瓦、流水烟雨……都汇聚成了最柔情的音符,展现着江南的典雅情趣。苏州自然也有着自己的江南声音和独有的音乐文化。  苏州昆曲如同水乡之水,滋养着代代江南人  清钮琇《觚剩》说:“明崇祯末,流氛日炽……而大江以南,阻于天堑,民物晏如,方极声色之娱,吴门尤盛。”说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而北方和中原地区战争不断,那里的地
期刊
6月28日夜晚的观前街新艺广场上,一场“夜经济点亮繁华姑苏,红动力领航精彩平江”迎七一主题活动吸引住了许多人的脚步。党建“夜经济,红动力”、“四亮”行动、4个为民服务载体与2个夜经济服务项目集体亮相。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拙政园片区(平江街道)献上了一个特殊的“4+2”服务大礼包。  红色精神内核注入新“夜”态  夏季里的平江之夜,在人们的心中是与繁华联系在一起的。为服务夜经济,引领夜经济
期刊
舞台、高脚凳、麦克风,一个人,不煽情,不弘扬正能量,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笑,国内被称之为脱口秀的实际上是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  “经常有人问我,‘你这个白头发是遗传吗’,这个问题真的很蠢,难道你们黑头发不是遗传吗?”  话音未落,哄笑一堂。这里是苏州本土脱口秀组织——来噻喜剧的演出现场,100来人的小剧场,对来自各行各业的脱口秀演员们来讲,就是一个讲段子的修罗场,在这里,幽默
期刊
不限制文明创建工作的宽度、幅度与厚度,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新时代文明创建活动,姑苏区白洋湾街道积极探索开展的“四则运算”工作方法,有效调动了广大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打造出了一支“街道带队引风貌、社区跟旗做模范”的有实干担当的队伍。将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传播榜样声音、弘扬时代旋律、开创文明业绩的“传声筒”与“加速器”,白洋湾街道致力于建设精神素质美、文化品德美、居住环境
期刊
重建花园、居民养殖、厨余垃圾再利用  阳台上可以种菜养鱼,花园里可赏花赏景......理想中的“绿色一平米”改造即将变成现实。2015年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被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评为“健康促进社区”,在通过“绿色一平米”项目推广阳台、屋顶种菜的基础上,二郎巷社区升级改造二楼阳台,为居民重新打造近百平的“屋顶花园”,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  重新打造“绿色一平米”  今年3月初,“屋顶花园”改造
期刊
苏州人都是老中医,相信自己的两根手指头。从前老单位有新来的同事,尤其是换了新领导,大家背后交头接耳,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都说要观察观察,搭搭脉。  搭脉,是中医的名词,两只指头一伸,就知晓你身体里的阴阳。而这里的搭脉,也有郎中的味道,要搭领导的性格和斤两。搭出“毕烈火煎”,这样的领导多为表现型人格,乓台拍凳的,出头露面的事体不能抢了他风头;搭出“牵丝攀藤”,这样的领导多为思考型人格,腻活腻珠,有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