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雅乐丝竹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试过用耳朵去聆听江南吗?当江南的文化幻化成音律,那沃野千里、湖河密布、山清水秀、粉墙黛瓦、流水烟雨……都汇聚成了最柔情的音符,展现着江南的典雅情趣。苏州自然也有着自己的江南声音和独有的音乐文化。
  苏州昆曲如同水乡之水,滋养着代代江南人
  清钮琇《觚剩》说:“明崇祯末,流氛日炽……而大江以南,阻于天堑,民物晏如,方极声色之娱,吴门尤盛。”说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而北方和中原地区战争不断,那里的地主富商、学士文人纷纷逃亡到江南地区,使得苏州地区和江、浙两省的市镇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昆曲此时得到了普及。而江南地区以苏州的昆曲演出最为繁荣。
  这也难怪,因为昆曲本来就是出生在苏州的,苏州的水土孕育出昆曲这样特有的风物,每听到昆曲就有种深呼吸的感受。所以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昆曲中心,家庭戏班和职业戏班林立,剧作家和清曲家辈出,唱曲演剧风气旺盛。
  相信你一定找不到任何一个城市像苏州这样弥漫着昆曲幽雅的空气,就连赶着去集市买菜的苏州老阿姨们,无论穿着朴素,还是打扮精致,张口也能来上一段昆曲,那声音婉转清脆,听得人如痴如醉。
  都说,昆曲是活着的园林,朦胧和清晰之间,就是时光隔开的六百年。昆曲用水袖的挥舞,将晕染着时光的江南涂抹在舞台之间。心底如果够柔软,一声昆曲起,何处不江南?
  昆曲那水磨调流丽悠远,听之足以荡人。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都淋漓尽致,风情万种。边歌边舞,水袖抛舞,时而牵住离愁别恨,时而翻出满腔哀怨,时而绕出情思绵绵。舒展之间,道不尽的风致楚楚。
  昆曲穿越了千百年的唐诗宋词,多少文人笔墨的兴衰,成就了昆曲美的内在。它一直都淡淡的,像一杯苏州的碧螺春,不浓烈,却让人着迷,让人想去细品。几百年的时光,都流动在昆曲的一唱一和中,滋養着代代的江南人。
  苏州评弹缠绵入骨,这世间最软糯的呢喃
  张爱玲的散文《谈音乐》中说:苏州评弹的唱腔有如咬住了一个人的肉似的,咿咿呀呀地老是不松口!这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苏州评弹那种缠绵入骨的情调。
  苏州评弹是江南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江南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评弹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融入了苏城万千百姓的日常生活。“苏州人是听着评弹长大的”,这句话是可以成立的。
  旧时的苏州人都说吴语,有聚在茶楼里听评弹消遣时光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你是走在平江路、或是穿过古镇上临水的街市,哪怕是闲逛在小弄堂里,都可以断断续续地听到评弹那高低起伏的旋律。可能是茶楼的书场,穿着长衫旗袍的艺人左手持琴,右手弹弦,也可能是收音机里传出的铮铮琮琮。总之,评弹那“当个哩个儿当”是刺青在苏州人骨头里的。
  苏州评弹艺术历经400年而不衰,这可是名不虚传的。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很是见功底,只要现场见过此技之人便懂这其中的深奥。所谓“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评弹多是两人说唱,弹词大多是一些儿女情长的传奇故事,或是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琵琶伴着软软的女声,穿旗袍的女艺人用吴侬软语说唱着水墨江南的风韵;撩起长衫跷腿端坐的男艺人,弦声在他铿锵的语调中抑扬顿挫地穿行。他们时站时坐,时而敲醒木,时而摇折扇,仿佛连眉毛都会讲话。
  评弹之美将苏州这座江南之城演绎得活色生香。大弦嘈嘈切切,小弦错错杂杂,无论身处多么忙忙碌碌的世间,只要评弹那琵琶声一起,就能让人瞬间步入清风朗月之境。
  苏剧艺术吴侬软语唱出了千年历史
  苏剧,很多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它和昆剧有差别吗?”苏州的苏剧,也是江南音律的典型代表,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在江浙一带盛行。只是比起前文的昆曲和评弹两位大哥,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苏剧欠缺了一些古气。但作为苏州的地方剧种,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江南滩簧的“鼻祖”,苏剧一直有“白话版”昆剧之称,更被认为是最雅致的地方戏。
  它有着“评弹语言美、昆曲表演美、吴歌曲调美”,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苏剧艺术也曾辉煌一时,并长期和昆剧团并在一起,二度梅花奖获得者王芳至今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初苏剧的盛况,苏剧常常一演六七场,走廊里都加着座位。但是,由于缺济人才,舞台绝迹,苏剧艺术和众多地方剧种一样曾濒临灭亡。然而,因为王蒙、冯骥才、胡芝风等文化人士的奔走,因为苏州政府的抢救和扶持,一出《柳如是》在2011 年创作演出,被认为是苏剧艺术的复兴之作。
  作为“白话版昆曲”的苏剧更多是一种坐唱的南词和滩簧艺术,它从“百戏之祖”昆曲中汲取艺术养分。由于对昆曲艺术的借鉴融合,苏剧呈现出一种真正“雅俗共赏”的气质。与其他滩簧相比,苏剧显得清新雅致,别有文人意趣,但较之昆曲,苏剧却又更为节奏明快,更具平民气息。
  苏剧婉转清丽,细腻动人。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曲头、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等以及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
  吴地民歌来自诗画江南的一曲情歌
  在苏州的任何一个古镇游玩,都能遇到划着船的船夫或是船妇,面带笑容,或高亢、或温柔地清唱一曲民歌。这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的歌声随着流淌的河水流进了每个听客的心里。
  吴歌民谣诞生于江南,而苏州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诗情画意的江南交通往往是“以船为车,以桥为马”,所以苏州的吴歌一定和水是分不开的。
  吴文化的“水性”孕育出柔美的水的风格,鲜活的水的灵性。这也浸入一首首江南民歌,如海门民歌《黄道婆》:“西南风爽热呼呼,长江口出了个黄道婆。要纺金条纱,要织银条布;要染金龙飞,要绣银龙舞。北海北头、北京城里、皇帝佬佬,请伊勿理睬唷;上到狼山、下到吕四,专教小姑纺细纱来织布。”
  水乡旖旎的风光,“野夫游女、信口讴吟”,“缘情而绮靡”的诗歌传统,让苏州的吴歌自带情歌的光芒。那柔情似水、柔中见刚的“水性”,在《耥草号子》(白蛇歌)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三月桃花红火火,西湖巧遇情郎哥;春雨不断情意长,一把雨伞两人躲……七月菱花开满塘,法海勾引我许郎;私藏法座后室中,逼他削发为和尚。八月桂花香味浓,水漫金山半腰中;白娘带兵去问罪,小僧偷把许仙送……”白蛇娘子对夫君许仙柔情似水,以“水漫金山”之法冲击破坏夫妻团聚的法海则可见其柔中带刚。短篇山歌如此,长篇吴歌如“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沈七歌》《五姑娘》,也大多将柔情似水、柔中有刚的江南水文化融铸为诗情画意的境界。   别小看了这发源于老百姓群体的吴歌民谣,它包括了“命啸”“昊声”“游曲”“半折”“六变”“八解”六类音乐,还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进行渲染、铺陈。虽说用词造句十分朴素,但句式灵活多变,吴歌的曲调柔和流畅,委婉起伏,高亢舒缓,犹如行云流水,優美动听。来苏州,一定要听上一曲吴歌,感受其中最美的江南情话。
  吴门琴音若长江广流,有国士之风
  古琴与江南,光看这两个词,就感觉配一脸。古琴是音,江南是景,婉转绵长,深藏韵味。这一对璧人,除了相貌相配,精神更是契合。古琴的特质与江南的元素,可谓是琴瑟和谐。
  苏州的古琴史至少2500年,与这座城的历史相当。历史记载最早在苏州传琴的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中的言子,长期在吴地“弦歌化俗”,以琴代语,乐教民众。如今,千年已过,江南琴音却未断。
  苏州的百年怡园会琴,以江南一带琴人为多,同时汇聚了中国古琴艺术的南北众多流派,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
  “太古之音”在怡园。说起怡园会琴,它也已有了100年的历史。百年风雨,琴脉在兹,中国的古琴琴脉留在了怡园。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这被描述为“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的吴门琴音重回怡园,再无缺席。除去冬歇、夏歇,一年之中8个月,每月第一个周日的上午,吴门琴社都会在怡园如期会琴。
  怡园,或许就是为琴而诞生的园子吧。园内建有专门听琴的琴馆,建筑从内部分隔成两间,东侧“坡仙琴馆”,西侧“石听琴室”。坡仙琴馆地方不大,并不能容纳许多人。但船篷顶让琴音呈现了最完美的状态。与古琴内部构造的相似,亦是一种追求,“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坡仙琴馆、石听琴室,与北面取意落涧奔泉的玉虹亭,构成以琴为中心的一组景区,室内主人操琴,室外二石倾听,琴声和着飞珠溅玉之音悠悠回荡,从而烘托出高山流水得知音的意境,尽显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美、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的周苏宁这样解读。
  如今的古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吴门琴音,如今每次怡园会琴,都会有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围裹着观看。
其他文献
玄妙观文昌大殿中,“拜文昌、助文运”祈愿仪式开启,朝拜祈愿、供状元灯、光明灯、文昌塔者络绎不绝;状元博物馆探访状元文化,全国状元看苏州,苏州状元,就看钮家巷潘宅;体验当年金榜题名时状元巡游、面圣天子的庄重仪式……6月20日,由苏州三六六教育集团、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集团、姑苏区平江街道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苏州市状元文化节”如期而至。本次状元节共分四场活动,学子们充分体验到状元文化的洗礼,圆一个
期刊
曾经有一位辗转于多个城市的公益人,最终将苏州作为“根据地”。在她眼中,苏州人热情包容,许多人都有一颗热心公益的心,苏州的志愿者队伍也在日渐壮大。在苏州,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不是一幅遥远的图景,而是正在实现的生活日常。  这些日子,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大街小巷,涌动着一股“红色力量”,有一群志愿者,走街串巷,深入居民小区,将楼道广告一一铲除,将乱涂乱画的墙面粉刷一新,按规摆放非机动车,
期刊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琴棋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也以琴为首,苏州更有吴门琴派、怡园琴会的传承。  说到古琴,许多人都会想到一位老者端坐在园林之中、山水之间,悠然抚琴。但如今的都市中,年轻人正在成为古琴爱好者的主力军。住在双塔街道第四联合工作站辖区内的90后创业者邱洪鸣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半路出家”成琴痴  学琴,邱洪鸣算是“半路出家”。他并非从小练习,
期刊
说实话,知道余山岛,是因为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民宿品牌“大乐之野”在这里落地,才关注起这座四面环水的苏州小岛。  驱车驶进太湖风景区,雾气早已消散,远处的湖面上仍有点隐隐约约的水汽,天空已经变成了蓝色,湖水也呈现淡蓝色,湖边的树上开满了花。  余山岛在太湖的东南水域,隶属于东山镇,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岛,处于东洞庭山半岛与西山岛之间,东南是东洞庭山半岛,西为西山岛,南与白马庙相望。余山岛,又名移山岛,
期刊
垃圾分类听起来并不算复杂,但要在人群中实施起来,并保证较高的分类准确率,真是太不容易了,因为它的针对对象细化到了每一个人,且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必须有改变、有妥协。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虎池苑社区约3800余人,为让垃圾分类工作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开始了一场全面大行动。  “红色党建”引领“绿色服务”  有住宅15幢计1765户的虎池苑小区,常住居住人口约3800余人,今年5月8日正式启动“三
期刊
城市文明是什么?文明既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也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一座文明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安全的城市。特别是疫情之后,苏州各个辖区在城市治理上摆出了新态度。  端午前后,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发动社区、物业、网格员、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青年团员的联防联控力量,在小区主要出入口,张贴防疫宣传海报。在每个防盗门上张贴排查返苏四类人员告知书。各社区社工以网格为单位,与网格员和志愿者进行逐户排查
期刊
“老王,我家里电热水壶又坏了,我拿来你帮我看看吧。”“王师傅,你空了能上门来检查一下家里的电扇吗,怎么转起来风力那么小呢?”有事就找王明猷,已成为吴门桥街道象牙社区居民默认的生活解决办法。这是一位退伍军人,也是一位退休老人,更是大家眼中的“活雷锋”,多年来免费为居民维修家电乃至各式各样的家用物件,他喜欢修,别人有需要,他觉得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事。  常年為居民修电器,不收分文还搭钱  做一件好事容易
期刊
作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有效手段,集团化办学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需求。  2016年初,苏州高新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以东部“实验链”品牌学校为主体,探索将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导入西部苏州科技城片区;2018年,高新区出台《苏州高新区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确定了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出首批4家教育集团,形成了东西部联动的优质教育资源集群
期刊
苏州人爱花,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也是代代延续的民俗传承。农历二月花朝节,谷雨三朝看牡丹,农历六月珠兰茉莉花市……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其中不少都与虎丘、山塘有关。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诗中如此描绘人们在这里买花的热闹景象:“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香。楼台簇簇虎丘山,斟酌桥边柳一湾。”  如今的虎丘,依旧繁花锦簇,魅力无限,但更鲜明的是在园艺背后彰显着的新时代文化魅力。端午节开幕的虎丘街道第
期刊
6月16日到19日,为期4天的2020盛泽时尚周暨第七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云展会,引来八方关注。短短几天时间里,以“丝韵东方,时尚盛泽”为主题的时尚盛宴乘风破浪,共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参加云展会,通过18个品牌发布秀、4场设计赛事、2场行业大咖高峰论坛。时尚创意与东方文化交相辉映,专业论坛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顶级设计师与新生代新锐设计师同台绽放,“丝绸古镇”向“时尚之都”华丽转身。  时尚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