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花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钱花,种棉花!”
  父亲种棉花的热情无人能比。
  谷雨前后,父亲会选一块肥沃的土地精心育苗,我们叫它“营养杯”。待到麦子割完,父亲便套上牲口把麦茬耘起来,然后把“营养杯”整整齐齐移栽进满是麦茬的农田,一场雨,一遍肥,不到二十天光景,曾经的麦田就变成了碧绿碧绿的棉花地。
  秋季的农作物棉花最吃功夫,懒人种不得棉花。从棉花半尺高,田间管理就得跟上,锄草、浇水、施肥、打岔、掐顶、捉虫、喷农药……样样马虎不得。棉花四个月才能收获,若哪一个环节跟不上,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在所有的活计当中,最要紧的是与虫打“持久战”。起初是蚜虫,然后是红蜘蛛,杀伤力最大的是棉铃虫,棉铃虫专咬含苞待放的棉铃,让即将开花结果的棉花毁于一旦。
  我对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的痛恨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做梦都想把它们消灭干净。这种痛恨源于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劳累。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连续四五年的暑假,我天天都要背着噴雾器穿梭在自家的棉花地里。那几年,父亲要种十几亩棉花,十四五岁的我就得顶半个劳力。一天到晚泡在棉花地里,早晨蹚着露水,中午顶着烈日,下午干到摸黑,一天下来骨头架子都快散了。
  给棉花喷药绝对是个辛苦活。那种辛酸不仅仅是负重之累、炎热之苦,还要冒着农药侵蚀之毒。那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戴口罩、手套,没有防护眼镜,更没有隔离衣,你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站在上风头,往返之间,时常得倒着走,农药吸进鼻孔、揉进眼睛、灼伤皮肤总是难以避免。
  我们家有三块棉花地,每块三四亩,即便是父亲和我同时干,喷一遍农药也得六七天,常常是一遍刚喷完,第二遍、第三遍又接上。上初中的时候,我还没有夏天的棉花棵高,在烈日下的中午,我常常望着看不到尽头的棉花地绝望到哭。哭,也是一个人偷偷地哭,因为哭没有用,虫情上来如临大敌,不容你懈怠。用手背抹一把泪,吸一吸酸酸的鼻子,还得挺起腰杆继续干。
  那时候的暑假,最盼望的是下大雨。在地里正干着活,一阵东南风,黑压压的乌云涌过来,瞬间电闪雷鸣,来不及往家跑,雨点子便噼里啪啦砸下来,只好躲到附近的机井房避雨。最令人高兴的是一早醒来天在下雨,翻个身继续睡,睡它个天昏地暗,好好缓解缓解连续多日的疲惫。
  田间劳作也不全是辛苦。上高中的时候,我学会了苦中寻乐——在距离村庄最远的“南河”棉花地里偷偷种上十几棵甜瓜、七八棵西瓜。那是我的秘密,更是我的希冀,眼看着瓜秧一天天拖长,瓜妞儿一天天膨胀,心中的憧憬能抵消不少筋骨劳苦。结束一天的劳作,背着空空的喷雾器,胳膊弯里挎着水桶,水桶上面覆着一把青草,青草下面藏着一窝刚刚摘下的又鲜又俊的“布鸽青”甜瓜,暮霭里遥望村头的袅袅炊烟,怀想着到家后祖母、母亲、小妹看到甜瓜的喜出望外,心里美滋滋的,比自己吃了瓜还甜。
  这个秘密是瞒不了父亲的。父亲在棉花地锄草的时候早就发现了,曾经严厉到不近人情的父亲这次不仅替我保守秘密,还替我管护瓜秧,及时掰掉不坐瓜妞儿的荒秧,放任西瓜甜瓜与他心爱的棉花争夺养分。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你对棉花越用心,棉花给你的回报就越丰厚。待到秋后,透明的骄阳洒满棉花地,一株株棉花缀满洁白的棉絮,白花花的像下了一场大雪。白云似乎要与大地上的棉花一比高下,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久久窥视,高远的蓝天令人心旷神怡,夏日劳作的辛酸一扫而空。拾棉花的喜悦写在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打麦场上晾晒的棉花堆积如山,母亲像打理自己的孩子一样,坐在棉花堆里挑挑拣拣,把品质不好的单独存放,分别打包拉回家。
  父亲会选一个星期天,叫上我去十五华里之外的国营棉厂缴棉花。父亲种的棉花每年都有一两千斤卖到一级,“一级棉”不仅仅是价格高收入好,它更是一种荣耀。往大处说,是为国家做贡献,往小里讲,证明你是勤劳能干的庄稼汉,十里八村口口相传,街坊邻居交口称赞。
  父亲很享受这种荣耀。他认为老百姓的口碑就是一个家庭的声誉和尊严。
  卖完棉花,平日里十分节俭的父亲会带我去下馆子,到公社食堂吃烧饼喝丸子汤。父亲看着我狼吞虎咽,笑着抚摸我的头:“别把丸子吃完喽,没有丸子师傅不给添汤!”下完馆子,父亲要去供销社采购母亲嘱咐的生活用品,我常常趁热打铁,提出买个书包、钢笔、文具盒、带电影明星的日记本或是一双心仪已久的运动鞋,父亲总会爽快地答应,能让我高兴整整一个学期。
  包产到户的第三年,父亲在村头盖起了五间大瓦房。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令村里人刮目相看,我大哥刚满十八岁,登门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这让父亲很有成就感,种棉花的心劲儿更足了。
  父亲常说,棉花浑身都是宝,籽棉缴到国棉厂立马就能拿到现金,一两个月之后还能领到棉籽油和棉籽饼,棉籽油足够全家人一年吃的,棉籽饼是种麦子的上好底肥,能保证来年粮食丰收,棉花柴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燃料,咱们辛苦一点儿,多种几亩棉花,就能让咱有吃有喝有钱花。
  父亲的“棉花经”很朴素很实用,但是他忘了说一条:棉花让咱农家儿女有衣穿,寒冬腊月不受冻。
  等忙完秋收、种完麦子,就迎来了农家的冬闲季节。然而,这种闲是相对的,于我的母亲,恰恰开始了另一段忙碌。
  父亲把弹好的棉绒子铺在屋当门,在方桌上铺一张报纸,用光滑的高粱杆把棉绒子卷成一米长的棉花筒,我们叫它“棉布吉”。每天晚饭之后,母亲收拾完锅灶,便把纺车支在煤油灯下,把一个又一个“棉布吉”纺成棉线穗子。冬日寒夜长,为了赶活儿,我不清楚母亲要纺到深夜几点,往往是睡醒一觉仍看见灯光下的母亲还在纺纱,在她嗡嗡的纺纱声中我又安甜地重返梦乡。
  冬日里晴好的时候,母亲会在祖母和父亲的帮助下,把一个个棉线穗子倒到线拐子上,然后进行浆染。待这些繁琐的工序完成之后,才能上织布机,开始飞梭织布。纺纱织布,是祖祖辈辈几千年传下来的手工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印象中,母亲整整一个冬天都在不分昼夜地纺织,发髻间沾着棉絮,眼睛里布满血丝,那一双四季劳作的大手裂开许多口子,那一道道血口子该有多么疼!为了一家人的温暖,母亲早忘了疼痛,她把岁月和心愿都一线一线织进了棉布里。
  记忆中的冬天常常是冰天雪地。母亲拿出家织的棉布仔细裁剪,填上厚厚的棉絮,为我们缝制棉衣、棉鞋、棉被,让我们白天黑夜都裹在温暖的棉花里。现在想来,我不仅要感恩母亲,还要感恩父亲,也要感恩棉花,感恩自己在棉花地里经受的那些苦难。
  1984年是甲子年。“六十一甲子”,老人们说:甲子年要多织布,甲子年织就的床单、被里能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母亲对此深信不疑。那一年,她更是不知疲倦地纺纱织布,她要为四个子女和孙辈们准备足够的布匹。
  十几年之后的初冬,我要在城市里结婚。父亲母亲从数百里之外的乡下赶来,母亲用顶级的棉花为我们缝制了“两铺四盖”,还郑重地为我们的婚床铺上她甲子年织就的床单。在城市里长大的妻子嫌老棉布床单粗糙、土气,她哪里懂得老母亲朴素的心愿?“六十一甲子”,她分明是希望我们能白头到老,祝愿我们六十年不分离。
  我女儿出生的时候,母亲又从老家带来用棉布做的小包被,用新棉花缝制的小棉袄小棉裤,还有洁白柔软的棉尿布,让我女儿一出生就裹进老家的棉花里。
  如今,父母已是耄耋之年,我女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这个黑夜最漫长的冬至,我想给女儿讲述遥远的棉花,讲述那个从棉花地里走出来的倔强少年,讲述棉花给我的辛酸、喜悦和温暖,以及她的爷爷奶奶如棉花一般的品质。
其他文献
刘青打来电话的时候,海上的日头刚要撒欢儿,浅蓝的海面上空,云紫了红,红了紫。睡了一夜的海鸥伸直了脖子,扯着嗓子从海面上滑翔而过。海鸥这翱翔的身影划开天上的云,又拨动了海。“哗,哗”,世界仿佛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刘青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还带着点哭腔,刘青说,东子……  值了一夜班的王东一下子就清醒了。他太了解刘青了,除非有天大的事,否则她不会这么早给他打电话,更不用说是带着哭腔。自己一年到头有大
期刊
严观,曾在花城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过诗集;有诗作在《诗刊》《辽宁日报》《吉林日报》《作品》《作家》《诗潮》《诗歌周刊》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收入多种选本。2004年获《长江文艺》年度大奖,2021年获国家诗人地理长诗奖。  黄河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风刺寒、涩苦,  足以与凛冽冻泉、酷冷冰溪匹配。  各姿各雅山每个崖口,每片岩刃,  都会吹送罡风,蛮荒的、无羁的,  氧分子自行凌厉飞动、扑向一切
期刊
1  他是李白也是杜甫  是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  也经得起反复推敲 咂摸  他还是张若虚  是《春江花月夜》  是诗中的诗 音乐中的音乐  贝多芬中的贝多芬  是一辆四匹马的马车由远而近  是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是孤帆远影滚滚长江  他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虽然,罗曼·罗兰出生的时候  贝多芬已经去世了39年了  但并不妨碍贝多芬是罗曼·罗兰  或
期刊
老屋那棵李树又开花了,满满一树,浅浅淡淡。  一阵风从树梢轻轻吹过,洁白的花瓣三三两两飘下,轻盈盈地落在池塘的水面上,若隐若现。  父亲来到李树下,仰头望着飘舞的花瓣,伸出双手紧握着黑色的树干,试图撑持着风中摇曳的李树,显然,他是在担心风会吹走更多的李花。渐渐地,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细的汗。  这棵李树长得挺拔,碗口粗的树干,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几十年来犹如一把大伞伫立着……  一  母亲
期刊
你的名字  王波  我把你的名字捂紧  祂是一只受惊的小鹿,我的胸脯  这是小小的一片森林  我把你的名字摟着  和星星一起轻轻的哄拍  窗外的萤火虫  它在朝里打望,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盏  晨曦醒来吧  你的名字祂已然醒来,潮湿的名字  是一串串花朵,我捂住心房,我捂紧你的名字  生怕一不小心  祂会开在别人的园圃  灵觉寺和香客  大浪淘沙  山离村镇很远  在山顶  香客,要越过八十一级台阶 
期刊
1  那日,你沿着长江疾步快走,都没有注意到身上的衬衣穿反了。是的,那是一件蓝白色格子衬衣,除了一排褐色的纽扣,很难分出正反面。你在人民广场的地摊上发现它的时候,已经不厌其烦地试过了二十多件衬衣。你只对这一件情有独钟,不是因为版型合身,而是带有一股香味。是芳香剂?小贩告诉你,衣服是崭新的,温州货,质量没问题。你心里清楚小贩说这话的目的,你才不会轻易相信他。你觉得衬衣上香味不是来自化学试剂,而是体香
期刊
李明达三十岁了,进出还是和自己的身影相随。  他在大学里是学建筑学的,毕业后在建筑公司设计室工作。建筑公司是男人的天地,不过,女性也有几个,但是,都上了年纪。最年轻的是于丽丽,却也三十多岁了。她是建筑公司的会计,有夫之妇。  李明达在设计室绘画图纸,于丽丽走过来对他说,我看你一表人才的,是姑娘入眼动心的对象,偏偏进了建筑公司这个“和尚庙”,埋没了你的青春年华。上次我去我姑姑家,看到一个姑娘,我姑姑
期刊
从这里开始  累了,我突然发现  我离大地比较遥远,远得像天与地  我思想着,为什么这样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我悔恨,但来得及  比如说妻儿离家出走,妻儿回来  来得及,我的声音  传遍五洲四海,黑夜与白天  就从这里开始  我要作一个人,合格的人  不是标榜,而是忏悔  说给自己听,世界已经  向我打起了呵欠。自言自语  就从这里开始  湿湿地想  湿湿地想起了父母,在我的妹娃的微信里  湿
期刊
1  “爸,我和曾美丽打算领证结婚了。”王小年的报喜声刚通过手机传进左耳朵,李树便怒气冲天地吼道:“老子不同意。你给我滚回来!”  挂断手机,李树气急败坏地瘫坐在沙发上,王小年怎么能与曾美丽结婚呢?她可是他前丈母娘的外孙女。这不是要他难堪吗?  回忆起与曾美丽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李树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是去年年底,李树带领县书协众多会员去特殊学校挥毫泼墨,奉献爱心,先天聋哑的女教师曾美丽协助铺纸、研墨
期刊
这时候,再忧郁一点就好了  什么颜色的傍晚?让一个人在水边独步  且漫无目的。最后一群飞过的麻雀  也无法吵醒顺序沉睡的路灯  这,如梦一般模糊的情节  不用找任何借口  落日,就可以勾勒出湖面的沧桑  微波掠过我  太多过于现实的部分从我的躯体里荡漾出来  有些逃到一枝落花的初始里  有些逃到流水的欲念里  有些,无处可逃  ——他们,只有  等路灯亮起来  躲进自己乌黑的影子里  与虚空的夜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