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李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屋那棵李树又开花了,满满一树,浅浅淡淡。
  一阵风从树梢轻轻吹过,洁白的花瓣三三两两飘下,轻盈盈地落在池塘的水面上,若隐若现。
  父亲来到李树下,仰头望着飘舞的花瓣,伸出双手紧握着黑色的树干,试图撑持着风中摇曳的李树,显然,他是在担心风会吹走更多的李花。渐渐地,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细的汗。
  这棵李树长得挺拔,碗口粗的树干,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几十年来犹如一把大伞伫立着……
  一
  母亲姓李,在解放前夕出生,六岁那年,外祖父就离开了人世。步履维艰的外祖母带着母亲和小姨改嫁,相继出世的舅舅们啼饥号寒,母亲不得不又回到李家,没有生育的婶娘收留了她。
  比母亲小一岁的父亲身世和母亲如出一辙,三岁的时候,祖母就撒手人寰,由曾祖母和祖父把他养大。
  年轻时的母亲虽然没有闭月羞花之貌,但在家乡方圆几十里地是公认的美人胚子,她中等个头,淡淡的眉毛下一双黑亮的眼睛晶莹透亮,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父亲一表人才,调仪许中,光洁白皙的脸庞,高挺的鼻梁,加上书读五车,才兼文雅,十里八里都相闻。
  两人一见倾心,爱慕和怜惜叩响了彼此的心门,两颗饱受苦难的心紧紧相连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爱宛若一泓明澈的清泉,在心里缓缓地流淌着,滋润着。
  父亲在另外一个村小教书,坚强善良的母亲就在家里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地忙里忙外,面对家里常常箪瓢屡罄,母亲总是想法子不让家里人不挨饿,而自己却常常背着家人以水充饥。
  二
  母亲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整个家庭,像一缕春风温暖着父亲的心,温暖着我们的心,我们就像幸福的花蕾含苞待放。
  然而,命运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总是在看到希望的时候给你开个玩笑。
  一个冬天早晨,家乡下霜了,田间地头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天刚刚亮,母亲就上山拾柴。哪知脚下一空,狠狠摔下几十米高的悬崖,等到父亲找到她时,她已奄奄一息。
  乡医院的医疗技术无能为力,加之一天只有一班去县城的客车早已开走,父亲和祖父用滑竿把她抬到了县医院。此时的母亲几乎停止了呼吸,父亲哭喊着救命。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抢救,命大的母亲在阎王殿门口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命是捡回来了,但医院说她这一辈子可能就瘫痪在床了。父亲把母亲送到了省城最好的医院,但得到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仅瘫痪,还会终生落下神经衰弱、泌尿系统失禁等综合性后遗症。
  从省城回来后,母亲告诉父亲“别治了,听天由命吧!”
  “我不会放弃,哪怕只有一线希望”父亲说。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四处筹钱,所有亲戚邻居同事都借了个遍。然而,一两年过去了,母亲依然不见好转。
  瘫痪在床的母亲喜欢上了水果,但举债累累的父亲哪有余钱购买。于是他便从山上挖回来一株李树,种在院坝前的田坎上,他说,李子可以清肝去湿,疏通血液,有利于母亲的病。
  父亲精心养护着李树,第二年春天,李树开花了,和煦的阳光下,洁白如雪的李花挂满枝头,父亲背着母亲来李树下,微风拂耳,清香四溢,熏风绕肩。
  冬去春来,四季更替,几年后,母亲居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父亲说,这是上天的眷顾。其实,母亲心里知道,这是父亲给予她爱的力量,是家人对她的眷顾。
  我曾问父亲,营养价值高的果树还有很多很多,为何偏偏种李树?
  “你娘姓李,李树的生命力很顽强,是坚韧不拔的象征,种李树就是希望她早点站起来”,父亲微笑着说。
  三
  李树茁壮成长着,逐渐成了老屋前最耀眼的风景,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漂亮的大花伞,赏心悦目。
  母亲虽然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了,却落下了泌尿系统疾病。
  母亲小便失禁了,她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更换一次裤子,裤子不够用,可怜的母亲就躺在床上,蜷缩在单薄的被子里,等待父亲用谷草烤干后,再穿上下床做家务。
  实际上,最让母亲羞于启齿的是这个病不能过夫妻生活的。三十出头正是男人精力旺盛的年龄,父亲要遭受何等的煎熬啊。
  “我们离婚吧!”高小文化的母亲把早已写好的离婚书递给了父亲。
  父亲一把夺过离婚书,撕得粉碎。
  一日,家里来了一亲戚,母亲为她煮来一碗面条,亲戚很久不动筷子,冷漠的眼神里透射出鄙视。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母亲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当晚,母亲“咕噜咕噜”喝下一瓶“敌敌畏”。父亲把她送进了医院,经过连夜抢救,再一次把母亲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我们四姐弟来到母亲床前,齐刷刷地从高到低站成一排,泪流满面。父亲紧紧攥着母亲的手,苦苦哀求道“看在儿女的份上,看在我的份上,一定要活下去啊……”
  父亲的话直戳母亲的心窝,她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痛楚,就像闸门挡不住洪水那样,嘶声裂肺地哭了起来,无力的双拳捶打着父亲的胸,“为什么,你为什么要救我……”
  而就在这个关口,父亲的调动通知来了,新的单位是另外一个乡中学,职务是副校长。父亲瞒着母亲跑到县上,说明了家庭现状。就这样,调动的事情泡汤了。
  不久后,母親还是知道了此事,她在责怪父亲的同时,自己暗暗发誓,一定要活下去,要为丈夫和子女们坚强地活下去!
  母亲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不再埋着头走路,不再怕别人笑话,不再理会那些惊诧的眼神,走在哪里,都有她的笑声,她的笑脸就像阳光下那树李花,洁白无暇,灿烂夺目。
  四
  正是母亲的坚强乐观和持家有道,父亲才能成为家乡第一批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姐姐哥哥们也各自有一番事业,而我也走进了军营。
  然而命运多舛不可控,一场春雨过后,正在给小麦施肥的母亲再一次倒下了,最后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跟十多年前的瘫痪和泌尿系统紊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父亲背着母亲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心爱的三尺讲台。然而,母亲对父亲毫不领情,她多次当着父亲的面把冒着热气的中药打翻一地,常常趁父亲不备偷偷拔掉输液的针头,该换裤子的时候却瞒着父亲,甚至把父亲送来刚刚烤干的裤子剪烂……
  她的这些表现没有激怒父亲,父亲依旧从早到晚围着她转,做饭、送药、洗衣。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母亲开始暗中策划给父亲物色第二任妻子,并且有了合适人选。
  结发妻子给自己的丈夫说媒,不说在偏僻的家乡,就是在大城市也是特大新闻,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们要是还有感情,就离开我吧!”母亲一边冷冷地说,一边拿出事先找到的结婚证“唰唰”几声撕掉。
  父亲一言不发,蹲在地上,将飘落一地的纸屑一片一片地捡起来,用浆糊一块一块地修复着。
  母亲绝食了,几天几夜连水都不喝一口。我们四姐弟昼夜兼程赶回家,母亲让我们投票表决,父亲万万没有想到,我们全部站在了母亲这边。
  此前,母亲分别给我们打过电话,她说“你爸太苦了,我不能再当拖油瓶了,如果你们不同意我的想法,我就立刻选择死……”,一边是忍辱负重的父亲,一边是受尽苦难的母亲,我们的心痛得像无数根针在狠狠地扎一样。
  “跟我来吧!”许久,父亲嘴里蹦出几个字。父亲一言未发地来到李树下,用双手刨了起来,他的十指慢慢渗出了血迹。
  渐渐地,露出一个木制小盒子,父亲拍去盒盖上的泥土,慢慢打开,盒子里一块红布包着一只玉镯,镯子细腻通透,玲珑光彩。
  父亲拉过母亲输液输得已经发肿的手,慢慢地把镯子给她戴上。
  “这是前几年为你买的,没告诉你,别再折腾了好吗?”父亲的眼神是那么深邃,那么真挚,洋溢着温情,透射出坚毅。
  雨滴从光秃秃的李树桠枝落下,落在发梢上,落在眼帘上,母亲像一个小女人哭着,我们也像婴儿一样哭着,分不清哪是泪水,哪是雨水。
  五
  春节前夕,家乡气温连续走低,这无疑是给母亲的病雪上加霜。病床上的母亲气息奄奄,呼吸如游丝一样,父亲分分秒秒守着她,在她耳边大声地喊道“别睡,别睡!”
  “最不放心的是你,你一定要再找一个……”母亲躺在父亲怀里,留下了人生最后一句话,那双像夜空中星星般明亮的眼眸慢慢地暗淡下来,直到缓缓闭上……
  任凭父亲嘶声裂肺地呼喊着,还差几个月就满七十岁的母亲还是走了。父亲把悲恸藏在心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夜写下了数千字的祭文,描述着母亲的一颦一笑,追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
  母亲生前曾告诉父亲,她死后就安葬在老屋后面,要与那棵李树遥遥相望。
  母亲出殡时,一团团一簇簇雪花铺天盖地,天地间,苍茫茫,白皑皑。在低沉的哀号声中,父亲独自站在李树下,远远看着装有母亲的棺材缓缓入土,李树下的他两鬓斑白,两肩雪花,两眼泪光。
  接连几日,雪地里,凄风中,李树下,父亲靠着树干,猛抽着香烟,脸庞在浓浓的烟雾中若隐若现,那么沧桑,如此孤寂。我悄悄来到父亲身后,给他披上母亲织的那件毛线大衣。
  “这就是生命的轮回,没事,进屋吧!”父亲拍了拍我的肩。
  六
  春分过后,气温渐渐回暖,屋前屋后一片新绿,唯独李树迟迟没有发芽。父亲心急如焚,请来农艺师,得到的答案是树龄太长,加之经历了严冬的酷寒,所有树枝已被冻死。
  “何时能开花?”父亲问道,农艺师回答“三年后吧。”
  睹物思人,父亲每天一开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那棵李树。我们商量着,李树几年后才会发芽,倒不如移栽屋后。“它就是永遠不发芽、不开花、不结果,也不能移走!”父亲激动中带着愤懑。
  冬春更替悄无言,第二年春天,李子树的桠枝间隐隐约约露出几点新绿,这些新绿在阳光下三三两两跳动着,像精灵一般挂在树枝秃条上。叶芽开始萌发,带着对春的向往,它们用力舒展开来,又像一把大伞支撑在原地。
  老树发新芽,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在树下手舞足蹈起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天,父亲给我们的手机里群发了两句诗。瞬间,我们明白了父亲的心思。
  父亲在李树附近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花木,或紫薇,或丁香,或桂花,花花绿绿,郁郁芊芊,小院充满生机,但最耀眼最挺拔的还是那棵李树。
  皓月当空,李树下,父亲坐在石凳上吟着:
  银盆撒清辉,万籁入梦乡。
  老翁石凳坐,独闻李花香。
  诗罢,他拉起了二胡,曲子飘过树梢,婉转悠扬,绵长不绝。
  风停了,太阳慢慢探出了头,一簇簇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带着清香。五彩斑斓的蝴蝶驻留花瓣,蝶和花呢喃着,花和蝶缠绵着,犹如当年父亲和母亲在树下说着悄悄话。
  父亲来到母亲矮小的坟包前,他弯下腰,用衣袖轻轻拂去祭拜台上的尘土,缓缓坐下,伫望着那一树白李。
  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母亲坟包不远处,父亲去年种下的李树种子正破土而出……
其他文献
朋友见识了长白山的春夏秋之后,就约我冬天再走一遭。我想想,欣然同意。虽然这不是登山的好时节,甚至旅游线路也已封闭。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也许,这正是我们探寻的理由。元月初,我们一行七人从沈阳跳上了北去的列车。  长白山又名白头山,位于辽吉黑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为古老褶皱山经火山活动与河流切割而成。我国五大山系之一,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主峰白云峰2800
期刊
下了一夜大雪,房顶铺了一层厚厚的银毡。  清晨,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去,以往高峰期堵车的场景不见了,只有寥寥可数的环卫工人在除雪。楼前的树上落满了乌鸦,旁若无人地摇头摆尾,好像在嘲笑我这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呆鸟。  这时,顺风快递小哥来电话了,要我下楼取件。打开纸箱,是一个装满葡萄酒的塑料桶。桶上贴着一块红纸,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娘红”三个大字。  刚进屋,老妈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儿呀,知道你那被列为中风
期刊
我是一只出生在祥符荡的鸽子,把祥符荡视为我的领地。从出生起我就在这片天空中逡巡觅食。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被祥符荡的美景惊呆了。黄昏里,夕阳慵懒地斜照在湖面上,浮光跳着小碎步。一叶渔舟停泊在芦苇岸边,船夫哼着渔歌归航,像一幅优美的油画。美丽的景色让我忘记了脚上的伤。  正在我发呆的时候,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向我走来,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头发如霜,背似弓起的小山。他腿脚不便,蹒跚而行。  他扯了
期刊
若干年后,小雅跟闺蜜说这件事的时候,闺蜜仍然笑得花枝乱颤。那天,闺蜜正邀请小雅一块去看电影《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听小雅说起她心中的那个男孩,闺蜜笑小雅没羞没臊。小雅也觉得自己没羞没臊。可是没办法,即使小雅不知道他的名字。可这并不妨碍小雅的想象能力。想到跟他有关的事情,小雅就“吃吃”地偷笑。  半个月前,工作时间有了变化,小雅必须从原来的七点四十分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去上班。小雅逆行走在通往工作单
期刊
走,三差一。打牌去!  几个平日要好的哥们上门来将我军,拉我去打牌。  我说不去。我正沉浸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到底去不去?  一哥们推搡着我肩膀,讯问似的逼问我。  不去。我回答得非常干脆。  那,我们来和你谈谈“狗的问题”。一哥们拖腔拖调的捉狎我。  我不由莞尔,放下书,思绪瞬间陷入村子里一桩往事的回忆中。  “狗的问题”,是村子里由来已久的一个典故,起源于抗战时期,村
期刊
正是黄昏时刻,薄雾朦朦,站在韩江西岸古榕树下的万江亭,但见左前方影影绰绰的黛色凤凰山,生化出荡漾碧波,漫过片片黄沙,奔涌而来,在眼前这片五百至千米宽的河面,变得舒缓而平静。此时,两岸华灯初上,江面如镜,映着如星的点点灯光。滔滔千里韩江,就此淌过梅州客家山区,流过龟山,流向潮汕平原。  留隍古镇,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留隍与我的家乡同属梅州,同属韩江流域,也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少来自留隍
期刊
覺得一些节气不够鲜明  队列有时是一条直线  有时围成圆  其中发生了什么  反复得失  从旧年里找新模样  秋天的鹅卵石一半浸在水里  它们发出细微的声响  河滩上起雾了  我们开始呼唤对方  细长的小路  露水凝成霜
期刊
刘青打来电话的时候,海上的日头刚要撒欢儿,浅蓝的海面上空,云紫了红,红了紫。睡了一夜的海鸥伸直了脖子,扯着嗓子从海面上滑翔而过。海鸥这翱翔的身影划开天上的云,又拨动了海。“哗,哗”,世界仿佛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刘青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还带着点哭腔,刘青说,东子……  值了一夜班的王东一下子就清醒了。他太了解刘青了,除非有天大的事,否则她不会这么早给他打电话,更不用说是带着哭腔。自己一年到头有大
期刊
严观,曾在花城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过诗集;有诗作在《诗刊》《辽宁日报》《吉林日报》《作品》《作家》《诗潮》《诗歌周刊》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收入多种选本。2004年获《长江文艺》年度大奖,2021年获国家诗人地理长诗奖。  黄河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风刺寒、涩苦,  足以与凛冽冻泉、酷冷冰溪匹配。  各姿各雅山每个崖口,每片岩刃,  都会吹送罡风,蛮荒的、无羁的,  氧分子自行凌厉飞动、扑向一切
期刊
1  他是李白也是杜甫  是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  也经得起反复推敲 咂摸  他还是张若虚  是《春江花月夜》  是诗中的诗 音乐中的音乐  贝多芬中的贝多芬  是一辆四匹马的马车由远而近  是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是孤帆远影滚滚长江  他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虽然,罗曼·罗兰出生的时候  贝多芬已经去世了39年了  但并不妨碍贝多芬是罗曼·罗兰  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