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该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句话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恰到好处地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它是教者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好比是美妙乐章的序幕,徐徐拉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由非学习状态有意识地转入学习状态,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欲望。要达到这一效果,要求教者围绕教学目的,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语言尽量优美、精练,简洁明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新授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运用如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等。众所皆知,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教者在讲授一些情感强烈、语言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作品时,往往运用这种导入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新授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奔流不息、犹如万马奔腾的那种磅礡气势的影像图片,同时笔者还抑扬顿挫,激情朗诵《黄河颂》的精彩片段,旨在浓厚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诗歌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兴趣导入
现在一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文学科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不愿学;二是他们片面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数理化固然重要,殊不知,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时教者不妨在导入新授这个环节上动脑筋、下功夫——运用兴趣导入法。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扣住学生求知的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在课前介绍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及秦灭魏时安陵和魏国的关系。若在课堂上介绍本文涉及的三个历史典故:1.专诸刺王僚: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国君寿梦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眜、季札及吴王僚和公子光(吴王阖闾)的故事;2.聂政刺韩傀:介绍韩相、严仲子及聂政的故事;3.要离刺庆忌:介绍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和要离的故事。相信学生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对课文的导入和后面内容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联想导入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和以前学习过的作品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时学习某篇作品时要借助于已学过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作品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回忆,使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但可学习新知识,还可复习学过的知识。例如,学习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就从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入,把词人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她在金兵南下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进行对比引入,学生不仅会产生联想,而且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就是在新授之前给学生讲一个和新授课文或内容相关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王国。学生对故事大多兴趣极浓,当然教者讲故事时尽量做到生动、有趣、精练。一般控制5分钟之内为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讲讲王羲之勤奋练习书法,写成这篇文章及书法作品的经过,以及书法作品传世的故事及最终去向的传说。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定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更好地引入课文。
其实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达,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和推广等因素,课堂导入方法愈来愈多,教学手段也愈来愈先进,形式也愈来愈灵活。比如,图片导入、影片导入、歌曲导入等。对于不同的文体其导入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哪种文体,教者一定要设计精巧、灵活、简洁、新颖别致,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学习情文并茂的精美散文时,教者可导之以情,学习平实易懂的说明文时宜导之以趣,学习富有哲理的议论文时导之以理。只要教者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一定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等。众所皆知,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教者在讲授一些情感强烈、语言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作品时,往往运用这种导入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新授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奔流不息、犹如万马奔腾的那种磅礡气势的影像图片,同时笔者还抑扬顿挫,激情朗诵《黄河颂》的精彩片段,旨在浓厚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诗歌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兴趣导入
现在一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文学科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不愿学;二是他们片面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数理化固然重要,殊不知,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时教者不妨在导入新授这个环节上动脑筋、下功夫——运用兴趣导入法。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扣住学生求知的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在课前介绍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及秦灭魏时安陵和魏国的关系。若在课堂上介绍本文涉及的三个历史典故:1.专诸刺王僚: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国君寿梦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眜、季札及吴王僚和公子光(吴王阖闾)的故事;2.聂政刺韩傀:介绍韩相、严仲子及聂政的故事;3.要离刺庆忌:介绍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和要离的故事。相信学生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对课文的导入和后面内容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联想导入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和以前学习过的作品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时学习某篇作品时要借助于已学过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作品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回忆,使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但可学习新知识,还可复习学过的知识。例如,学习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就从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入,把词人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她在金兵南下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进行对比引入,学生不仅会产生联想,而且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就是在新授之前给学生讲一个和新授课文或内容相关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王国。学生对故事大多兴趣极浓,当然教者讲故事时尽量做到生动、有趣、精练。一般控制5分钟之内为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讲讲王羲之勤奋练习书法,写成这篇文章及书法作品的经过,以及书法作品传世的故事及最终去向的传说。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定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更好地引入课文。
其实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达,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和推广等因素,课堂导入方法愈来愈多,教学手段也愈来愈先进,形式也愈来愈灵活。比如,图片导入、影片导入、歌曲导入等。对于不同的文体其导入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哪种文体,教者一定要设计精巧、灵活、简洁、新颖别致,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学习情文并茂的精美散文时,教者可导之以情,学习平实易懂的说明文时宜导之以趣,学习富有哲理的议论文时导之以理。只要教者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一定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