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感情线索 探寻情感源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浓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教学流程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学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学生读)旋风一样——(学生读)乱蛙一样,是——(学生读)火花一样,是——(学生读)斗虎一样,是——(学生读)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学生说)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表达了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近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设计意图: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
  江西傩舞
  “傩舞”大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舞蹈,其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已有此活动;周代,并有“国傩”、“乡人傩”之分。这种古老的面具舞在今日的许多民族中仍有遗存。如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的傩舞、傩戏;壮、瑶、毛南、仫佬、苗、彝等民族的傩舞等形式,都已形成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例如:江西的傩舞中有表现盘古开天地的“开山神”,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安徽的傩舞,有的还踩上高跷、戴上面具表演,保持着祭祖、祈福、驱邪等遗意。师公舞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是表现自然界的神灵、本民族神祗以及道教的神仙人物的神威神力,但多融入了较多现实生活的情趣。如瑶族的师公舞中有“女游舞”,表现海龙王的三公主游出千层海浪后,化作瑶族少女起舞的故事;毛南族把师公舞称作“条套”,舞蹈中有“土地配三娘”,表现土地(民间信仰的神■)向三娘求爱的内容。在一些山村演出时,由于演出的场地狭小,观众又多在四周的坡地上,因此,演员要把面具戴在额头前,以便观赏。藏族、蒙古族名为“羌姆”、与“查玛”的面具舞蹈,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寺庙舞蹈形式(俗称:跳神),它有弘扬宗教的含义,又是悦神、娱人的盛大乐舞活动,它们与古傩都有着深远的源流关系。北京雍和宫也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其寺庙舞蹈则称为“跳布扎”(俗称“打鬼”)。清代,每年农历除夕雍和宫要派184名喇嘛到宫廷内中正殿前院内演“跳布扎”、念《护法经》,为清帝及宫廷除祟祈福;正月最后一天,在雍和宫举行盛大的跳布扎活动。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雍和宫仍有这种活动,且已融入满、汉文化的色彩。此外,东巴舞(及舞谱)也是原始信仰的遗存……凡此都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得以代代流传。
  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等地。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鬼舞、跳傩、傩戏、傩堂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戴木质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资料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想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因此,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其他文献
天水雕漆技艺,是西北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甘肃民间手工技艺的遗存,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天水雕漆是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采用当地林间的生漆涂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后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在漆面之上,再精雕细琢而成产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中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漆原
1  吕凝突然发现,医院的西门竟然紧邻她几年前暂居过的小区,同样的时节,铁栅栏上盛放的蔷薇依旧惊艳。  吕凝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随即,她拨了童泽浩的电话,很快通了。童泽浩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絲毫“久违了”的感慨,他说:“小凝。”吕凝的心一软,30多岁的女人,父母都早已叫她吕凝,而童泽浩却还是直呼她的乳名,也只有他,还这样称呼吕凝。  童泽浩并没有问吕凝何事,他就是那么沉得住气,等着吕凝先开口。吕凝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视界。但是。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独特感受”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肤浅、浮华,最终如流星划过,造成课堂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时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独特体验”走向“自主建构”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粗浅的探讨。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和“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着
[编者按]目前关于教师评价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例如以学生分数的高低判定教师的教育成就、以发表文章的多少评价教师教育成果大小等方式已遭到了多方的质疑或批判,甚至在制度的层面也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而一些新的、更加有利与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于展现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正在一些学校得到试行。北京十一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很多方法极具人性化,对于突破以“分”论“功”的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为大家熟知,走进上庄中心小学,校园中的生活德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德育充满诗的色彩  “你会写诗吗”在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随便叫住几位学生问一问,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会!”再问问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人不会!上庄中心小学的学校生活,是离不开“诗”的生活。  提到诗,不能不提上庄中心小学的毛向军校长。这位血液中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校长,把
具有辩证思维品质的人,会用一种客观、公正、理性、包容的态度待人接物,这是当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和呼唤。辩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培养任务。要培养这种重要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应当给予充分的示例或材料支持,笔者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关注,但精度、力度还不够,还有待提升和加大。  正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作品,里面运用鲜活的例子,鞭辟入里地
学校还没放暑假,考入疆内初中班的学生回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忙着分试卷、登成绩。来看我的学生,有的给我捶背,有的帮我分试卷、登成绩。他们是我教的第一批毕业生,做事如此细心,懂得替人分忧,令人感到自豪!  顽皮的学生,约束的制度  这些学生是我从六年级带到小学毕业的。我第一次走进六年级四班的教室,只见满地果皮纸屑,小零食辛辣的味道扑面而来,课桌歪七扭八,学生你打我闹,连老师进来都不知道。教室里一共可以坐
【摘要】一个人要在另一个人的葬礼上说些话,他究竟想干什么?不管怎样的花样百出,其中两样一定是很核心的,那就是念逝者,抒情怀。很多作家会将二者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先写成就,然后集中传达情感,而左拉将这两者巧妙、自然、严丝合缝地糅合在整篇悼词中。让读者随着这位作家的逐渐高昂的情感,在他的深刻和睿智中感受到逝者生命的成长、成熟。  【关键词】智慧;多情;演说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
2013年12月,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刑警大队接到一个男子报警,称其妻子王倩失踪,刑警迅速展开调查。案件很快告破,王倩已遇害,凶手李大鹏曾是她的情人。据警方深入调查,李大鹏曾是一个富豪。在此之前,他已将另一个情人董美琳杀害。更令人惊诧的是,从李大鹏身上,搜出了一张列有8个情人姓名的黑名单,那是他要劫杀的全部目标。  一个曾经的富豪为何要列出情人黑名单,又为何去抢劫杀人?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