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商隐的内宇宙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乃斌教授《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虽是20年前专著的增订,今天读来,除了厚重感之外,仍有历久弥新之感。
  一
  如何利用人类科学与认知水平,去探索作家心灵世界,走进作家的内宇宙?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重要的问题是在于它的有效、准确。董乃斌对此作了细密、周详的考察和探索,构建了诸多的十分有效、十分准确的通往途径。
  (一)从创作动力探索心灵世界,走进内宇宙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从其产生不久,就与抒发情志、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须臾而分。正如董先生所说,几乎历代的每一位诗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是从共性层面说的,从个性层面来说,董乃斌认为,“于是他们就进一步表现出特异之点——最终借助诗、文、词曲、小说等文学样式(而不是别种形式),在自己的内心中,取得解脱与自由,使自己超越了现实的苦难和不幸,而进入一种摆脱了身之困厄与思之迷惘的心灵自由境界”。
  (二)从创作特色探索心灵世界,走进内宇宙
  董乃斌对李商隐的全部诗作,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中梳理出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风格特征,就是“诗歌内容的多层次和表现隐晦含蓄”。董乃斌说:
  这种内容具有多层次性特点的作品,在李商隐诗中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大量存在。……比如《霜月》《谑柳》《赠柳》《洞庭鱼》《风雨》《槿花二首》《李花》等皆是,而无题诸诗更是典型代表。……历来都说商隐诗难懂难解,以致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其实商隐诗之难不在字句,甚至不在典故,而是在其内容的多层和表现的曲折之中。(P171)
  这种探索与揭示,实在是独具只眼。
  (三)从创作习惯探索心灵世界,走进内宇宙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对于著名的大作家而言,这种习惯尤为明显。但一般的读者对作家的创作习惯往往漠而视之。董乃斌的可贵之处在于深度探索。比如他说:我们读李商隐诗,会发现他的某些创作习惯,如针砭时事,爱用“咏史”来影射;自伤身世,则多用“咏物”来象征;他所谓的“伤春”,往往乃是对个人遭际不偶和唐朝国运衰颓的感叹。……诗人真正要表现的那种情感,真正要揭示的诗旨,就像竹笋的嫩心,被裹在一重重语言、意象、情景所组成的笋箨之中,使人不能一眼看透。诗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富于含蕴的幽微意味。他要用诗意的自由构想和诗句的独创性表述,在精神和语言的世界中建立一个独立王国。(P172)
  确实如此。许多人在读李商隐诗歌时的懵懂的感觉,经董乃斌的点化,顿时会豁然开朗。
  二
  对于李商隐诗作的解读,最重要的是解读其《无题》诗。《无题》诗研究是研究李商隐的风向标,是打开李商隐内宇宙的金钥匙。
  董乃斌对于《无题》诗的解读,列有专门一节,标题是:“无题诗:灵魂深邃的表征”。董乃斌随文解义,对诸多的《无题》诗作了解读,胜义迭出。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一般认为,这两首诗的主旨,是寄寓作者的身世之感。而董乃斌则解读为:“它们非常精彩地、在中国诗史上首创性地描绘了一个因爱情无望而精神失常的女子,刻画了她的变态心理,谴责了压抑和戕贼人性的盲目力量。”这是历来无人说过的话,是董乃斌的独到理解。在解读《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时,董乃斌对“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一联的表述产生怀疑,进而发现一个“语象”,即“将书、梦这两个语象,书信难通和梦魂牵萦这两件事相连,细或对旬以抒发思念(思亲、思友、思乡、思家,而不一定限于思情人)之情者,不止一处。书与梦形成一种内涵相当固定的语象一符号系统。”这些对《无题》诗名篇的独到的解读,颠覆了之前各种的解读方式。
  董乃斌大作的胜义之处,这篇小文挂漏多多。这本著作到目前为止探索中国古代作家心灵世界的唯一的一部专著。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浮躁成风。一部“厚重”的著作,大致是在一两年时间内完成的。后面列有一长列的“参考文献”。我曾戏称,“参考文献”就是“抄袭文献”的又一名,代名词。一部20年前的著作仍孜孜以作增订者,实不多见。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现在新出的古人诗、词集的注释本很多,由于注者学力关系,可称合作的很少。随便举个例子,如《翁同龢选集》第70页《三题章侯画博古牌刻本次前韵》首句:“文学何须笑大夫”,注为“言真正具备文章学问者,不必担心为官吏大夫们讥笑。”此注有误。照译文解,是大夫笑文学,这是由于注者不懂此句出处导致的误解。此句用《盐铁论》:始元六年,丞相御史与贤良文学争论盐铁酒榷均输事。  次句:“上林古有牧羊奴。”注为“在帝王苑
帕特喜欢周日。  每逢周日,全家都能齐聚一堂。母亲会做好吃的酒烩肉卷,父亲会穿上心爱的球衣。大家一起看比赛。  然而现在、眼下,即使只是写这么一封简短的信,尝试描述自己有多喜欢周日,也快把他逼疯了。  “我从前太消极了。”帕特想,他甚至没有跟尼琪描述过,自己确实是喜欢周日的——肉卷、球衣,还有她,美丽的妻子,这些如同空气一般围绕身边让人忽略其存在的幸福——帕特以前不懂。  在巴尔的摩州精神病院接受
我们最喜欢的顾客,是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在书店某个角落看到的一位年轻人,他从不麻烦我们,总是在那里看杂志,或者是阅读马瑞亚特船长(captain Marryat)或其他人写的东西。那年轻人就是海明威,在我记忆中,他是一九二一年年底在巴黎出现的。他自称为“最佳顾客”,而且也没人跟他争这个头衔。像我这种小本经营的书店主人,最感谢的就是他这种顾客——不但常来光顾,而且还花钱买书。  然而,就算他在我书店里没
诚如直白的书名,汪家明讲述的是书与人的故事。前勒口的文字这样介绍:“作者数十年来与书为伴,以书为业,爱书甚深。……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一闪的感悟和单纯的愉悦……”  家明从事这项“为人做嫁衣”的工作已经三十年了,至今仍在编辑岗位上,不,准确地说,是在出版社领导的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做着普通的编辑工作。  家明 “少年时写诗、散文、小说,也写些所谓的‘杂感’
这本书的题目先撞了我的眼,估计也会撞所有读者的眼。题目就告诉我们,作者有勇气讲清楚世界上很少有人懂的理论,而且讲的技巧是另类的。  世界上的科学家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也很多,大多数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即使是非物理背景的人也知道世界上有个爱因斯坦,他是大科学家。美国曾经在青少年中做了一个科学家形象的调查,让参与调查的孩子,画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科学家的形象,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画的科学家都能使人想到爱因斯
萧萧落花最易引起人的感思。叶嘉莹先生曾有一篇专门谈落花诗的文章,文末举了两首咏落花的诗。叶先生是从《国学日报王静安先生专号》所附的插图上看到的,“那是王国维自沉前一日为谢刚主所写的扇面,既未题原作者之姓名,而所写之情调又与王氏自沉前之心情如此相似”,便定为王氏所作。1984年4月中华书局《迦陵论学丛稿》收入此篇,用括号注明作者另有其人。1997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迦陵论学丛稿》(修订本)则改为“
在绵延的黄土地上,村民自治是一项进行了多年的事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载体,作为草根民主的标志,作为乡村治理框架的一个层面,同时也作为乡村生活的一种符号,它已成为了乡村社会的一部分,成了中外学者和都市人观察、分析抑或想象农村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段,村民自治制度的运作有好的,一般的,也有不尽人意的。生于红旗下,自称“主攻实践村民自治”,并以“建立第一个真正的村民自治示范村,为全国的农民
1979年,村上春树横空出世,处女作《且听风吟》一举夺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之后,他又完成了三部可以称之为奠基之作的长篇小说,20世纪80年代,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以旋风之势席卷日本,畅销四百万册,至今在中国也已印行二十多次,总计三百多万册,堪称“传奇性的印数”。  由此,对村上的研究也就开始了。从1979年以来,日本知识界对村上的研究已近30年,专著总数百多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文坛大家的研究
李稻葵教授的《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一书,以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为背景,首先系统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书以3/4篇幅探讨了中国在国际国内事务上的战略措施:从美国救市的措施到2009年达沃斯年会对中国的批评,从外部经济放缓到2008年奥运会中足球等体育软肋看中国管理体制问题,从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到中国汽车企业
《史记》作为二十五史之首,又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之作,在文、史两个领域都备受推崇。但由于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出现了各种选本。清康熙年间姚苎田本着“掇其菁华而略其敷衍”的原则,从《史记》中拣择出五分之一的篇幅内容,成为《史记菁华录》一书。  《史记菁华录》的编选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凸显《史记》之“天工人巧”与司马迁及之“精神眉宇”,姚氏《史记菁华录题辞》云:“顾其伙颐奥衍,既不能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