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y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喜欢周日。
  每逢周日,全家都能齐聚一堂。母亲会做好吃的酒烩肉卷,父亲会穿上心爱的球衣。大家一起看比赛。
  然而现在、眼下,即使只是写这么一封简短的信,尝试描述自己有多喜欢周日,也快把他逼疯了。
  “我从前太消极了。”帕特想,他甚至没有跟尼琪描述过,自己确实是喜欢周日的——肉卷、球衣,还有她,美丽的妻子,这些如同空气一般围绕身边让人忽略其存在的幸福——帕特以前不懂。
  在巴尔的摩州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八个月里,帕特每天都得服用药物,参加心理疾病者的自助小组。治疗没有让帕特习惯精神病院的生活,半年多过去了,他仍然时不时会偷偷把药片扔掉,对于自助小组的忏悔式治疗敷衍了事。但心理自助教会他的道理中有一点帕特非常赞同——消极的情绪好比霸道的毒药,不是什么好状态。
  于是帕特每天都很积极地面对生活,怀着对家人和尼琪的思念。积极的态度果然没有辜负他,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帕特终于把他们给盼来了。
  来的是母亲,她已经替帕特办好了出院手续,开车接他回家。然而,出院并不意味着回归阳光普照的生活,迎接帕特的仍然是各种消极的消息:球迷父亲失业了,年迈执拗的他于是窝在家里靠赌球营生;回到家中,父亲对他的归来似乎并不感到愉快;不过最打击帕特的是,父母告诉他,尼琪卖掉房子离开了他们曾经的家。
  回家的第一晚就在这样沉郁的气氛中过去了,帕特努力地想要从这些种种的消极负面中逃开,阅读海明威的小说,每天晨跑,按时接受心理辅导。
  但海明威的小说结局是主角自杀了。心理辅导的办公室里播放着他和尼琪的定情歌曲。
  “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和羞辱。”这首歌曲让帕特终于爆发了出来,面对心理医生,他说出了内心不愿再面对的消极的过去——尼琪背着他和同事偷情,而他在发现了一切以后跑去警察局诬告两人。这件事带走了帕特生活中的阳光,留给他的只有内心重重的乌云。他发现,自己得了躁郁症。
  父母为了帮助他,将帕特送进了精神病院。如今虽然已经出院,身边的人难免仍会戴着有色眼睛看他。但帕特对此并不灰心丧气,他坚信乐观积极会带他走出阴霾,回到尼琪身边。
  一次晨跑时,他遇到了旧时好友罗尼。罗尼的妻子维罗妮卡是尼琪的好友。为了重获尼琪的信任,帕特接受了并不对盘的维罗妮卡登门赴宴的邀请。来到他们家,他才发现维罗妮卡邀请来与他共进晚餐的并不是尼琪,而是她的表妹蒂凡尼。
  一袭黑衣的蒂凡尼容貌姣好身材曼妙,却满脸愤世嫉俗。维罗妮卡夫妇俩拼命创造机会想把两人送作堆,帕特和蒂凡尼却并不配合。可是抱怨起心理治疗服药的难处,两人却找到了很多共同话题。原来,蒂凡尼因为丈夫汤米的意外身亡也曾经陷入心理疾病。一向以中产阶级生活楷模自居的维罗妮卡对这个话题相当忌讳,蒂凡尼知道没法再呆下去,提出让帕特送她回家。
  回家路上,蒂凡尼提出了发生关系的要求。帕特虽然不自觉地被这个女孩所吸引,却竖起无名指告诉她自己已经有了真爱的妻子尼琪。
  带着蒂凡尼赏他的巴掌印回到家,帕特辗转难眠胡思乱想。想到尼琪的背叛,帕特又一次陷入了躁狂。
  第二天晨跑时,帕特遇到了蒂凡尼,她也坚持在社区里跑步。这个仿佛无处不在的姑娘让帕特的内心产生了困惑。和心理医生交流以后,帕特决定尝试着和蒂凡尼做朋友。不过他有一个条件,让蒂凡尼帮忙带信给拒绝见他的尼琪。
  两人约在了街角的小店,帕特把自己的遭遇和决心告诉了蒂凡尼,她也向帕特敞开了心扉——在丈夫遭遇意外之前,蒂凡尼曾经有一段时间拒绝过他的亲热要求。汤米死后她因此陷入了自责,伤心而自暴自弃地不停跟陌生人发生关系以排解内心的愧疚和悔恨。
  帕特认为蒂凡尼的抑郁症表现比自己严重得多,这种看法又一次激怒了蒂凡尼。她拂袖而去,却在小店门口遭遇了熟人的非礼。帕特冒着被送回精神病院的风险帮蒂凡尼解了围,终于打动了蒂凡尼,答应帮他送信。
  第二天,兴奋不已的帕特敲开蒂凡尼的家门,想把写好的信交给她。恰逢蒂凡尼的追求者上门滋扰,帕特又一次仗义执言。
  “这么一个敏感、聪明、富有艺术气质的女孩,肯定会很快康复的。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来打扰她呢?”
  一席话说退了追求者,也打动了躲在门后的蒂凡尼。她的内心萌生了一个主意。
  蒂凡尼把帕特带到了自家后院的一个小屋,这里已经被爱好跳舞的她改造成了一间排练室——蒂凡尼计划参加国标舞比赛,可她缺少一个舞伴,而帕特正是她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担心帕特不愿意,蒂凡尼以送信为条件要求他每周到小屋排练。怀抱着对重回妻子身边的渴望,帕特坚持了下来。但时不时,他还是会带本书带份报纸,趁休息的时候阅读偷个懒。
  蒂凡尼毫不犹豫地把帕特带来的报纸扔了出去,还有他正在阅读的小说《苍蝇王》——“垃圾。”她这么评价这本诺贝尔获奖作品,“人性就是很卑劣,根本不存在什么乌云的金边。”
  帕特可不这么认为,蒂凡尼、能够送到尼琪手中的信……这就是他内心乌云的金边,能让他画出幸福的轮廓线。
  就这样,帕特和蒂凡尼目复一日专心于排练,心理疾病的阴影逐渐被充实忙碌的生活驱散,两人都变得开朗起来。然而,又一个坏消息打破了平静——帕特的父亲禁不起损友撺掇,把积蓄都押在了心爱橄榄球队老鹰队的比赛上。而比赛举行的日期正是两人要为国标舞决赛练习最后的大动作那天。父亲坚信儿子会给他带来赢球的好运,要求帕特放弃国标舞和他去看球赛。
  迫于老父的压力,帕特左右为难。他不愿意放弃通过蒂凡尼争取尼琪信任的机会,但又真心想为父亲完成他在乎的事。听完帕特的纠结,蒂凡尼告诉了帕特一个他期盼已久的消息。
  “尼琪给你回信了。”蒂凡尼扬着手里的一个白色信封,却不愿意递给帕特,“但你要看信,先得答应我练好结束动作。”
  帕特同意了,可是读完尼琪言辞温暖的回信,他却陷入了深深的情绪,夺门而去。
  球赛那天,帕特没有出现在排练小屋。在球场上,他与别队的球迷产生了冲突,差点被扭送回精神病院。父亲把他的冲动之举和球赛的失利联系在一起,大加责备。一家人正吵得不可开交时,蒂凡尼找上门来了。
  帕特的失约让蒂凡尼难过不已,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她毫不犹豫地向帕特的父亲指出,每当他们俩在一起跑步或练舞的时候,老鹰队就会赢球。迷信的父亲大受鼓舞,再次决定押上积蓄和房子,和球友赌一把——如果老鹰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赢球,而帕特和蒂凡尼在国标舞决赛中拿到五分,他们就能赢回积蓄和房子的双倍。
  帕特本打算拒绝父亲的疯狂之举,却被蒂凡尼和他的父母一道说服了。
  决赛的那天,两人来到舞场,蒂凡尼就注意到了随维罗妮卡一家前来的尼琪。这位“传说中的前妻”听说帕特恢复得不错,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可尼琪的出现却损伤了蒂凡尼的自信——她早已爱上了帕特,两人的“破镜重圆”意味着她将又一次失去恋人。
  蒂凡尼一个人躲去了吧台想逃避比赛,可最终还是被帕特拉上了舞台。两人表现得十分抢眼,虽然结束动作有所失误,仍然获得了全场的掌声。
  宣布成绩的那一刻,帕特的父亲也从球赛现场赶来,带来了老鹰获胜的好消息。当裁判念出“五分”的最终得分时,帕特一家和蒂凡尼激动地抱在了一起。
  喜悦过后,蒂凡尼注意到帕特走向了尼琪,两人窃窃私语,看来十分亲密。她再也承受不了,撇下众人跑出了舞场。和尼琪谈话结束,帕特急于寻找蒂凡尼,却发现她不见了。
  此时,父母走上前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不知道尼琪对你怎样,但刚跑出去的那个女孩,她可是真的爱你。这次,可别搞砸了。”
  故事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帕特的表白,父母的支持,比赛的胜利,还有他们赢回的积蓄和房子。又是一个周日,全家终于聚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肉卷,看着父亲爱的球赛,不过这一回,坐在帕特身边的是一个真正爱他的女孩,蒂凡尼。他们终于成为了彼此人生中乌云的金边。
其他文献
人是家庭的成员,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变迁往往牵动着家庭的每一根神经,甚至会对家庭及其成员的生活产生震荡性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各个领域破旧立新,大刀阔斧地涤荡一切“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以期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在婚姻家庭方面,新中国于1950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
中国人习惯把中日之间爆发于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这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说的,很容易理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国内对于这场战争至今仍有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等包含着种种价值判断的称谓,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  称谓的分歧反映了日本国内对中日历史问题认识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给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带来某些阴影。战争期间流行辱华性的“支那事变”  中
湘西,从地域上看,是个小地方。它隐藏在绵延千里的武陵山脉深处,远离省城长沙,语言习俗、物产地貌都与洞庭湖平原大相径庭,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境内群山巍峨,奇峰异石耸立;河川秀美,深涧沟壑纵横。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山高坡陡、岩厚地瘠,气候多变、旱灾水患频繁。  然而,这弹丸之地,却颇不平凡。它北抵鄂西,西接渝黔,南连桂北,古往今来,都是连接大西南和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这里又是土家族、苗族、侗族、
作家徐迟当年在上海,说商务印书馆很大,“简直像一个皇宫”,“真是琳琅满目,走进去就不想出来。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到里面了。”诗人朱湘也感叹:“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他还说到若是一本旧书,你看到上面的朱印或雅号,或姓名,又“不免产生种种联
2011年7月下旬,我带着儿子丁丁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我要在那里的一间机构执行一年的工作合同,而刚满5岁的丁丁,也开始了他在异国的游学生涯。  行走在华盛顿区西北部曲折起伏的街巷中,静谧的各式古老建筑中不时悬挂着锃亮的铭牌,娓娓道来一砖一石背后的往事。这里是美国的权力中心,乃至世界政治舞台的焦点。但对于身为外国人的我来说,一举一动之间,都可能包含着不可预知的困难。果然,我们在酷热中抵达,随即经历了
杨伟光,1961 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5 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1991 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大力推行电视新闻改革。在其推动之下,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众多知名栏目。曾任国家广电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广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2004 年策划筹拍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援疆,是个听到就让人心情激动的词汇,因为它是一个与国家、民族、区域发展相关的词,是个宏大的词。对于很多人而言,“援疆”只是个概念,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身处其中的人有着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只能从零散的新闻报道中探知一二。裔兆宏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细致的文学解读,让读者有机会认识了解“援疆”这一国家战略的实际面貌,能够触摸到两部大开发的脉搏。  报告文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特别迷恋钱锺书,凡是和钱锺书相关的书,我都特别在意,首先看到的是钱锺书的《林纾的翻译》,后来又知道钱锺书小时候(大概是上小学时)家里竟然有一大箱子的林译小说。他就是这样培养起读外国小说的兴趣的,所以上中学时,钱锺书已经可以直接读原版的外文小说了。因此我就特别去收藏商务版的林译小说丛书,陆陆续续配齐了这十本书。  那时候工资非常少而手头的余钱也仅仅是一二十块或几块钱的稿费,却几乎
方令孺因与闻一多生出感情风波而被迫离开青岛大学不久,沈从文便致信徐志摩(1931年11月13日),请求徐为方令孺“援一只手”,帮她在北平找点事作,同时沈从文又说方令孺“倒是真真需要‘教婆’教训一顿的人”。黄艳芬女士在《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2期上发表的《“教婆”应为冰心——对一封信的一点考证》一文(以下简称“黄文”),结合沈从文的书信内容和丁玲主编《北斗》时的约稿经过,冰心当时的文坛地位以及《我
现在新出的古人诗、词集的注释本很多,由于注者学力关系,可称合作的很少。随便举个例子,如《翁同龢选集》第70页《三题章侯画博古牌刻本次前韵》首句:“文学何须笑大夫”,注为“言真正具备文章学问者,不必担心为官吏大夫们讥笑。”此注有误。照译文解,是大夫笑文学,这是由于注者不懂此句出处导致的误解。此句用《盐铁论》:始元六年,丞相御史与贤良文学争论盐铁酒榷均输事。  次句:“上林古有牧羊奴。”注为“在帝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