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吧:鸡肋上吃肉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端是迫于就业压力的在校大学生,一端是求贤若渴的企业。实习吧作为一个纽带,在学生与企业之间,寻找一个盈利机会。
  “用自己滚出一条路”。这是实习吧官网上,对着众多实习生们喊出的口号。实习吧是一家位于深圳的互联网人资企业,以推荐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帮助新生“滚进”职场,一时间获得了众多学生和企业的青睐。
  从2015年推出到现在,实习吧在全国设立了12个分站,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16个高校密集的省市,服务范围超过1000家企业。在发源地珠三角地区,实习吧学生用户累积超过30万。一年的时间,实习吧用成绩证明了生实习这件小事,也有潜力成为一门大生意。
  从双输到双赢
  当初是怎么想到围绕实习去创业的?实习吧主要创始人李亚平,曾在外企人力资源领域工作多年,她发现,很多实习生有好的想法,但由于自身的表达局限、心理成熟度及其他原因,有很多的理念并不能得到发挥,这是企业和实习生的“双输”。
  “中国民营企业在实习生选择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市场痛点。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做更多的尝试,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场时,有一些机会培养好能力。”李亚平说。
  李亚平谈到的年轻人指的是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2015年应届生700多万,除了选择深造、创业的同学,剩下的400万~500万学生选择就业,也就是说,每一年都有几百万学生成为实习吧的潜在客户。
  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实习吧发现,学生的实习诉求非常大。然而,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实习合同、薪水不透明等情况屡屡发生,对学生、学校乃至中国的就业环境造成了极大创伤。
  在欧美、亚洲的发达国家,实习是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前,必要的一段经历。就中国来说,实习过的同学和没有实习过的同学差别非常大,许多企业甚至将实习经历作为录用与否的必要考量。
  庞大的市场早已经有了太多先行者。前有智联、前程无忧等传统大哥拦路,最近有领英、猎聘网等新型求职社交平台崛起。如何才能在豪强林立的人力市场脱颖而出,抓住用户的注意。实习吧选择主动靠近用户,在更早的源头去吸引用户。具体说来就是通过线下活动积累学校关系和学生关系,整合就业市场的企业需求,通过送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方式,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实习吧想解决的市场痛点是,打通学生的实习通道,将合适的人送往合适的企业去,让实习生和企业达到双赢。
  俘获年轻
  那么,实习吧是怎样吸引学生来到这个平台的呢?
  实习吧自己开发了一套刺猬体系产品,这是他们吸引学生流量的主要方式。即将踏入职场的年轻人就像刺猬,内心柔软,但是身上带着刺。这套产品的服务对象的是18~25岁之间的学生,从大一到研三,这些学生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实习信息。学生递交简历,实习吧进行专业的简历评审,同时提供在线的面试培训;企业在实习吧发布实习岗位、地点、待遇等信息,最终由实习吧完成学生的交付。
  看似简单的商业逻辑,其实背后隐藏着更远的商业思考。平台如何累积学生资源呢?学生一旦找到工作或是毕业,就不再是实习吧的服务对象了,如何吸引新一届的学生呢?为了保持学生流量和互动,实习吧开发了这一系列的服务产品。
  第一个是“刺猬实习”。通过“打工换宿”的形式,将学生送往全国各个旅游名胜的青年旅社,通过在当地旅社打工的机会换取住宿。大学生的激情和冲劲是无法想象的,打工换宿一经推出,全国就有上万名大学生,几百家青旅、客栈报名,反响热烈。
  第二个是“刺猬课堂”。课堂内容包括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每周开设知名企业HR讲坛,通过事实语音对讲的方式,解答大学生就业的困惑。同时,实习吧在线下举办全国OTD公益演讲。
  第三个是“刺猬职场”。很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会迷惘,需要帮助。在“刺猬职场”这个平台,旨在帮助同学逐步向职场人进行转换。“刺猬职场”原是李亚平的个人自媒体,读者由两部分构成,最开始很大一部分是创始人李亚平EMBA的企业朋友、客户。通过各种活动的影响引流,很多年轻人也发现了这个自媒体,“刺猬职场”没有任何商业的考量,现在已经有数万的读者。
  通过这一系列产品,实习吧在学生端终于成功俘获了一批“刺猬”,为这个平台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选对的企业
  在推进学生端用户积累的同时,实习吧与企业的合作也在同时展开。
  这个合作主要集中在校园宣传与交付实习生上。许多企业对实习生,甚至是90后抱有迟疑的态度,乃至拒绝90后的实习生。然而现在的学生就业群体,已经完全是90后的天下,任何企业未来可用的人主要将是90后,企业唯一能选择的就是适应。
  而实习吧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人力资源年轻化,以最低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反观目前传统的就业平台,许多企业以招人、实习为名,背后其实是想做市场推广和宣传。而实习吧目前所服务的1000多家企业,在签约合作之前都要求有企业背书,保证学生通过考核后能获得实习机会。
  实习吧挑选企业的重要标准并不看企业的名气大小,而是关注企业是否“真心实意”给实习生提供工作舞台,“我们不会为追求数量而忽略标准”。在众多的企业资源里,其中不乏许多优质的企业,包括阿里、Uber……2015年秋招,投标700百家企业,经过筛选只剩下10家进入推荐名单。
  但实习吧并不完全以企业的名气进行考量,中间出现了很多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可能名气不是很大,但是经过进一步地考察和了解,它们在自己所属的细分行业非常领先,公司的发展很健康。实习吧不仅同意它们进来,而且还在公众号、网页上主动地推荐。“企业就像生命体,它需要不断地更迭,不断地成长,未来10年这些企业会成为中国的新星。”李亚平说。
  做实习社群的“群主”
  实习吧作为一个社群体验平台,学生和企业处在这个平台的两端。作为这个实习社群的管理者,实习吧行使着类似BBS版主的职能:管理这个社群的用户——学生,掌控社群的资源——企业,同时组织论坛活动,以保持BBS持续活跃。
  对比国内传统的求职网站,如前程无忧、猎聘网,这些企业采用的是企业端和个人用户端的双重收费模式。猎聘网“私人猎头”服务,高端简历推荐费高达上千元,猎头职位对企业的提成在20%~30%之间。但是应届实习生并不是它们的主要招聘资源,从商业本身来说,学生不具备支付能力,互联网企业把用户和客户分得很清楚:前者带来流量,后者带来价值。
  而实习吧把这些求职网站不看重的学生群体,当作主要用户。通过把握实习生的社群特性,使实习吧能够对企业进行批量输送实习生,这是传统招聘网站所不能达到的。对于企业端来说,入驻的平台费也相对低廉,又能降低实习生人力浪费成本。
  实习吧将企业的人才库从社会深入到学校,借助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维持企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实习吧所有业务的重点。
  李亚平有一句Slogan:“美好的事物终将会被发现。”在她眼中,学生是创造价值的出口,他们要做的,就是积累更多的学生用户。实习吧的学生数量扩大了,无形中企业的人才库也相应扩大了,这就是实习吧对企业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未来,物联网会连接一切。在大开放里,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变化,未来将看到黑科技带领我们进入新的纪元。  说到黑科技,我其实更关心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行业中很多人在问,现在什么东西能颠覆微信?我的判断是,如果基于今天的智能设备、基于今天的手机,那么微信的地位是颠覆不了的,就像PC时代很难颠覆QQ一样,新的大变化是来自于新科技的发展。  我所看到的未来有三个方向:第一是往穿戴式设备上的连接;
期刊
我们该相信常识吗?在生活节奏快、缺乏思考时间的社会中,对那些理所当然的结果,我们不仅应该理解或质疑专家的判断,更应该像专家一样思考。  一支铅笔,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其中的石墨铅芯、木质外壳、笔头的金属皮和橡皮,从最初级的原材料提取到加工组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掌握制造铅笔的全套“手艺”,每个人所会的不过是其中一步。其实,知识也是去中心化的,它分布在人群之中,再由市场把人们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如
期刊
什么样的壳公司比较理想呢,这个问题是借壳的上市公司和投行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  第一,要考虑市值大小。  壳公司的市值大小是评价壳好坏的首选标准。对于借壳而言,目前主要的操作方式都是采用增量即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于借壳方而言,最大的成本在于借壳后权益被原有上市公司分享与摊薄。与IPO的对价摊薄不同,借壳重组的股比摊薄是无偿的,即为了获取上市地位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的利益让渡。  借壳方重组后的股权比
期刊
组织的调整,也能获得巨大生产力;组织的优化,是获得商业竞争胜利的保障。  如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深,拥抱互联网被人们反复提起。“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化学反应,升级为新经济。  这背后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企业组织和机制的变革与升级。这是所有企业面对未来的最基础保障,也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阿里巴巴集团在不久前进行了一次组织
期刊
在IP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搭建商业模式、变现渠道。而是在内容的基础上,运营粉丝、沉淀粉丝,通过跨媒介的传播方式,拉入更多的新用户。  过去,在优酷土豆平台上成长起来了许多优秀的IP:筷子兄弟、老男孩、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等,都获得了很好的增值回报。  如今,平台还有一个正在成长的IP——“侣行”。节目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对平凡夫妻用DV录制的。2015年,节目第三季上线,总播放量超过了十亿
期刊
在优秀的成功的团队基础之上,只需要做到用户体验、成本以及效率中的一点,同时另外两点没有减损,你的创业就基本可以算成功了。  我从2004年开始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未来互联网怎么发展,或者出现什么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迄今为止都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家公司或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12年来,我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叫“一拖三”。一家创业公司要取得成功
期刊
从“小甜甜”到“黄脸婆”,要多久?一个行业的初创公司,如何在事多、人少、钱紧的背景下,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让员工们“永葆青春”,是每个创业者都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初创企业的人力资源难做?  在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人人都想借着机会让自己扬眉吐气。因此,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个性化。然而,创业容易,管理难,尤其是对于成立1~3年的初创企业而言,钱和人是最重要的部分。钱的问题很容易,只
期刊
一个过去被认为是小众市场的二次元经济,悄无声息地成长为亿元级用户的巨大蓝海。风险资本、产业资本正以不同途径掘金二次元,平台与IP之争贯穿整个二次元产业发展。  二次元似乎成了一个新的热点,犹如被一夜春风吹上了天的猪。可以看到,最近两年大量资本涌向了文创产业,其中又越来越多分给了二次元产业,这个趋势在2015年下半年尤甚。  但现实的二次元似乎并没有随着资本的涌入翩翩起舞,资本面的二次元圈和现实中的
期刊
老品牌之“老”,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固步自封。在产品源头、营销方式上做变革,百雀羚“返老还童”,找到了与年轻一代的共鸣与互动。  如果企业是一个媒体,那么我们要仔细研究它在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创立于1931年的美妆品牌百雀羚,已经整整85岁高龄。2008年,人们谈起百雀羚时,想起来的还只有那款铁盒香脂。七年后,2015年7月,一份《2015中国化妆品品牌50强》榜单里,百雀羚高居本土品牌榜首
期刊
1. 只要顾客在店里买豆浆,馒头只需要5毛钱一个,豆浆成本3毛,卖1块钱一杯 ——这叫关联营销。  2. 馒头不要钱免费送,只需要顾客买豆浆就行 ——这叫免费战略。  3. 来的人越来越多,馒头做不过来了,你买了台馒头机,只要你买豆浆就可以自己去做馒头 ——这叫UGC。  4. 当来的人多了,只要你是老顾客,提供小板凳遮阳伞方便你更舒服地排队 ——这叫增值服务。  5. 如果你一次订一年的豆浆,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