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语文.课程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自己从事语文教育的二十多年历程,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概括:先是课文,再是语文,而后是课程。这几个阶段,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语文教育的具体发展过程,当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立足课堂走过的漫漫历程。
  
  一、课文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手里唯一有的“语文”就是课本。那时候“读书无用论”弥漫整个社会,而且课本的政治性贯穿整本教材。语文课文的政治化,使得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再加上当时统编教材、教学大纲,这些沿用至今的语汇,也可以看出语文课文高高在上的威权性。
  语文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开始于1978年,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才让语文教学睡狮猛醒,开始摆脱混乱走上正轨,进入恢复与调整时期。所谓恢复,一方面是指语文教学摆脱了种种外在干扰,得以重新回归本位;一方面是指语文教学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并使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所谓调整,是指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我正式成为语文教师,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正是“调整时期”。语文尤其强调特殊的育人功能,这个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这在我刚刚教语文课时,就被“灌输”在脑子里了。可见,“课文”这种思想的顽固影响依然存在。
  当时我们研究的专题是“语文学科如何渗透德育”。1992年春天,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召开这一专题的现场会,学校推荐我上《Im~J,》。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我在课堂上和孩子们借助语言文字,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后,进一步创设情境,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悲壮忧伤的音乐中,我深情地告诉同学们:“王二小被日本鬼子用刺刀穿过胸膛,挑起来,摔死在大石头上,鲜血洒满草地,秋风为他哀鸣,小鸟为他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了,再也不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更不能看看被他救起的几百位乡亲们了!”孩子们看着幻灯片中躺在草地上的王二小,听着我的诉说,仿佛置身在真实的现场,不由得哭出声来,有的学生捶胸跺脚,痛骂日本侵略者。尽管下课铃声一再提示,可学生们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听课的老师也都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那时,语文课因哭声,因眼泪,取得了学科德育渗透的巨大成功!我也因该课的轰动,开始小有名气。现在想想,有些地方并非因课文本身的“语文”而触动学生,是教师“外加上去的”。但是,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性已经掩盖了一切。
  
  二、语文
  
  1992年颁布的《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认真反思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要“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从原先对“思想政治”的关注,改进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诉求。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好好剖析“语文”这两个字,也就是语文课必须回到“语文”本身。于是为了体现“语文”,那个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成了“语言训练课”。这期间我曾上过典型的语言训练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初冬》《可爱的草塘》等,在当时当地很有影响。《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还应邀到武汉,给那里的老师们做示范引领课;《初冬》一课曾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观摩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后,我的名字开始走向全国。
  这里还要插入一段说明——以白话文为目标语的现代语文科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9年以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北人民政府集中当时的一批专家学者成立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经慎重研究将中小学课程名称统一改为“语文”。据时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先生回忆:“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称之。”语文科名称的确定,透露出当时专家学者对这门课程任务形成的共识,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其实,“语文”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扫除文盲,普及识字”成了当务之急。让所有人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不仅是读书人,更是所有人生活必需的工具。
  正是以上说明,我们发现,我的那些“与时俱进”的“语文训练”公开课,是一种拨乱反正下的“回归”。但语文又不仅仅是“语文”本身。语文的根本在“语”,也在“文”。这里的“文”也不仅仅是文字。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发现,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咀嚼、涵泳文字,与编者对话,与师生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与课文的主人公对话,实现学生个体精神与文本内涵精神共鸣的过程。
  带着这些思考,1994年,我从一年级开始执教一个班,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有了更大的转变。执教四到六年级时已经实现了不仅仅是教“语文”,还提出了“三个超越”的教学观点,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位;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一是强调语文即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搀扶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
  由于“三个超越”的教学实践使语文教学效果斐然,吉林省教育厅和教育学院联合为我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学成果展示会”,并号召全省向我学习。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的师傅张翼健、吉林省小教部主任赵士英及学校领导、专家们的帮助和指导。当然,也不排除1997年“语文批判与争鸣”带给我的自信。那一年,全国从《北京文学》开始,开展了对语文教学的大批判,当时读到许多争鸣的文章,受益匪浅,在吸纳和矫正中,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实验步伐。我还应邀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20世纪末语文的回顾与展望”的研讨会,并相继出版了《为生命奠基一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和学生一起成长》两本专著和《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我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发言,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这一时期,“三个超越”成了老师们对我的认识。
  
  三、课程
  
  “三个超越”的理念认识毕竟是个体的。由于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学科,不是“事实性”学科,最明显的特点是模糊,因而语文教学的经验大多是个人化的。很多时候,语文教学的观点大多是各说 各话,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教师拿到教材(目前有些教材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不知道应该在不同的学段,面对不同的体裁,在不同的课时下教什么。因此,在这几年课改中教师们研究的“怎么教”,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相反,大家普遍觉得师生的语文素养在下降。
  新世纪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以及学校语文教学的引领者,该怎样透过个体风格与经验,沉淀出能够引领普遍教师的教学结构或理论,从而上升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层面?经过思考,我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系统阅读统整课程理论,借鉴比较文学中母题研究的方法,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回顾那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段”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相连接。尤其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了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呢?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教育理念。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的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也使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主题教学走出了过去语文教学的单打独斗,引入了课程视野,通过散落的有价值主题的编织,整合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积淀、文化内蕴,因而广受一线老师的喜爱。我也从实践中得出,如果没有课程意识、课程视野、课程构建,语文教学永远都是蹩脚的、单薄的、贫血的。
  课文一语文一课程,这是我母语教学走过的路,基本上也是中国教育走过的坎坷之路。但几经波折,几经发展,最终母语教学汇聚成江河湖海,灌溉炎黄子孙,滋养华夏大地。让我们的孩子热爱母语,让他们做有根的人,这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的追求,也是我毕生的使命!
其他文献
自去年8月以来,东兰县持续晴热高温,降雨稀少,出现严重旱灾且旱情异常严峻。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全县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全县4个乡镇51所学校8491名师生严重缺水。    一、大旱无情人间有情    直面灾情,强化抗旱保学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内外合力,东兰县唱响了一曲“真情援助东兰老区抗旱保学”的高亢之歌。  2010年3月5日至6日,河池日报社携手爱心企业赴东
期刊
凤山县有中小学校159所,其中初中14所、村完小校105所、教学点40所,在校中小学生34070人,截至3月31日。全县因旱缺水学校79所,涉及师生10013人,旱情比较严重的更沙学区完全断水,地头水柜全部干涸,以内宿生每天用水量10公斤、外宿生2.5公斤计,全县缺水学校日平均缺水50.69吨。  面对大旱,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河池市及县领导有关抗旱的工作部署,认真学习温家宝总理视察
期刊
阅读能够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阅读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为学生开启了探究过去、现在、未来奥秘的大门。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
期刊
黄循发在2009年3月10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教学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教学反思时一要反思自己的成功做法,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二要反思失败、失误之处,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能为以后的科
期刊
“陈老师,你真美。”  “陈老师并不漂亮呀,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的意思是说,你那么爱我们,上课又很幽默、风趣;懂得的知识很多,你说的我们都很容易明白……”  “反正,大家都觉得你很美,你上课跟其他老师不同,我们很喜欢你来上课。”  这是陈老师几年前接手一个新班时几个女孩子在课间与她的对话。这次对话给她的触动非常大。从那时起,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做美丽的数学教师,让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呈现自然
期刊
要经过1个半小时的山路车程,才能从西燕镇来到大龙洞村内泽庄,再乘坐约半个小时的船,绕过一座大山,这才来到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刁望教学点只有一位老师,他叫石兰松。    我的选择:我的青春我做主    石老师今年45岁,走上教坛已25年。1985年7月,石兰松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了解到村里好多孩子因没人接送和没有教师上课而失学时,他毅然挑起了代课老师的担子。此后的25年,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既
期刊
“我们感觉很难的内容,陈老师怎么就教得这么轻松,学生怎么就掌握得这么快!”这是我在一次全县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听到的同行对她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和感慨。诚然,“教学要简约,就是要让学生用简约的方法学习‘简单化’了的数学”,这是陈老师一直以来对课堂教学的执着追求。在她看来,简单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教学简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把握。在课堂上,她时常通过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不简
期刊
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    蔡连玉在《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在网络时代,作为年长的教师与作为年轻的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信息代沟”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的沟通困难,另一方面导致教育者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的权威。而在信息时代,要实现师生沟通的顺畅、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
期刊
“呀!没想到这么漂亮的花卉居然也是中草药!”这是南宁市五里亭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五里亭一小”)二年级的同学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校园里的盆栽花卉:鸡冠花、万寿菊和牵牛花……如果你以为这是一节自然课或是一节植物课,那你就错了。其实,这是一节认识中草药的科普课。“科普教育,至于至善”是五里亭一小的一大办学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办科技特色学校纳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之中,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阵地在
期刊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合作学习”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逐渐兴起。我国于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应该是许多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初衷。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时候,老师们都能够从“分组”和“合作”中看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