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乌克兰:莫斯科or布鲁塞尔?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初,消息从乌克兰首都基辅传来:乌克兰或将在本月底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欧盟“东方伙伴关系”峰会期间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对此人们早有预感,因为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就已经明确表示:“我坚信11月的乌克兰—欧盟联系国协定以及乌克兰-欧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将是提高乌克兰人民福祉的重要工具。”但是俄罗斯却对此做出了消极反应,可以说这倒也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尽管作为国家的乌克兰在历史上从未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但是乌克兰这片土地在欧洲却从未丧失其沉甸甸的份量。基辅仿佛一块磁石,如今又吸引了莫斯科和布鲁塞尔的目光。
  大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
  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曾经憧憬过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这绝非只是他个人的梦想。虽然这个完整的“大欧洲”概念迄今只能体现在地理课上,但它映射出亿万欧洲民众多年来的理想,即建设一片和平、繁荣、统一的欧洲大陆,再也没有冷战那样的东西欧分裂。今天,随着欧洲一体化以及欧盟的不断发展,这一宏图正在自西向东稳步推进。无论从领土还是人口、资源来看,乌克兰都显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自从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后,欧盟就将发展与基辅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尤其是睦邻政策的重点之一。
  欧盟是将与乌克兰的关系放在整个东扩进程的大框架内处理的。当然,对于像乌克兰这般重要的国家,布鲁塞尔自然会予以重点照顾。客观地说,欧盟在与乌克兰关系中的强势地位是很明显的。是欧盟而不是乌克兰的政策奠定了双方对话的基础,欧盟的意图与战略对乌克兰外交甚至内政的影响都越来越深。回顾乌克兰独立后的20余年,欧盟对乌政策呈现出“逐级深入”的明显特征。1994年欧盟与乌克兰达成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PCA)。根据这份文件,双方除了聚焦经济和社会事务之外,欧盟还开始强调改善政府行为以及保障出版自由和公民权的重要性。尽管这项协定开创了欧乌双方的例行对话机制,但其涉及的深度还是很有限的。
  2005年,通过与乌克兰达成的“联合行动计划”,欧盟正式把乌纳入到“欧洲睦邻政策”(ENP)的框架内。该政策旨在加强欧盟与其东、南面邻国的多方面联系,提高一体化水平(尽管未必给予成员国资格),通过财政支持、市场准入、技术援助等措施换取邻国展开政治、法律以及人权领域内的改革,以达到欧盟标准。于是欧盟与乌克兰的关系也开始在这一语境中运作。2009年,欧盟进一步邀请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六国一同加入新推出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EAP)。该计划认为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但同时要求这些国家要在民主、法制、人权、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治理等方面成为周边邻国的表率。换句话说,欧盟要对乌克兰等国重点“培养”。
  从2009年起,双方开始谈判“联系国协定”(AA)。该协议一旦签署,将成为双方关系真正的里程碑,因为它意味着乌克兰已经站在欧盟成员国的门口了。如今,欧盟已经与乌克兰在安全领域例如大黑海地区、摩尔多瓦边界等问题上展开了深度合作,而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对彼此都很重要的战略资产。客观地说,尽管欧乌关系有相互受益这一基础,但影响力的天平早就向欧盟倾斜了,而且角度越来越大。
  俄罗斯:风风雨雨的基辅情结
  如果说欧盟矢志不渝地要在乌克兰的政治生态中越来越浓地抹上自身的色彩,那么俄罗斯则在竭尽全力防止自身的色彩被逐渐淡化。历史上传奇的基辅罗斯公国曾经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几百年来,莫斯科的基辅情结总是挥之不去。即便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个兄弟国家的彻底分立,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俄乌两国都保持或希望继续保持着非同一般的联系,而莫斯科尤其不愿意从此疏远这位斯拉夫“小兄弟”。
  苏联解体后,俄乌两国间一度存在着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主要是克里米亚的归属、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和黑海舰队的归属,以及途经乌克兰输往西欧的俄罗斯天然气等问题。经过一系列艰苦谈判,几大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克里米亚留在乌克兰境内,但保留自治共和国地位;俄乌瓜分黑海舰队,乌克兰将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租借给俄海军直到2017年;乌克兰将继承前苏军的大量武器包括核武器无偿转交给俄罗斯,以抵消在能源问题上的欠债。这些障碍的消除使两国很快便成为对方的主要经贸伙伴。俄罗斯在乌克兰外贸进口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左右,能源领域更甚,乌克兰70-80%的油气进口来自俄罗斯。当然,俄罗斯对乌克兰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食品以及劳工的需求也很旺盛,乌克兰高附加值产品在俄罗斯总能遇到很好的销路。
  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后,两国关系一度麻烦缠身。2008年初,尤先科总统等乌克兰政要希望加入北约的消息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和警觉。俄罗斯人普遍认为此举反映了乌克兰倒向西方的倾向,是“反俄”的、危险的。事态到2008年中进一步恶化,俄罗斯指责在俄格战争中有乌克兰军人帮助格鲁吉亚作战。虽然基辅断然否认这一指控,但乌克兰公开支持格鲁吉亚并对俄黑海舰队的行动加以限制的做法,很难让俄罗斯理解为善意。到2009年,两国间的怨气又混进了天然气。这一次,俄罗斯斥责乌克兰使用其天然气欠账不还,一怒之下切断了所有经过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令整个东南欧在瑟瑟寒冬中哆嗦了13天!俄乌“赌气”,却导致欧洲“断气”,真让人啼笑皆非。好在兄弟纷争总有分寸。2010年,亚努科维奇总统上台后对俄大打亲善牌,两国再次相视一笑泯恩仇。
  乌克兰:左右逢源不可能?
  在乌、俄、欧三边关系中,乌克兰显然是最弱的一边。弱国的困境历来在于“夹缝中生存”,而生存之道则在于“左右逢源”。乌克兰能否在俄欧的竞相拉拢下左右逢源呢?
  事实证明,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需要极高的政治技巧。原因首先就在于某种意义上乌克兰本身就是个分裂的国家。该国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克里米亚历史上属沙俄统治,且居住着比例较高的俄罗斯族人口,因此这些地方的亲俄色彩浓厚;而西部地区在历史上与波兰等中欧国家联系更为紧密,“欧洲”色彩更浓。不同地区曾经在是否废除俄语的官方地位问题上出现过严重分歧,因此,基辅要把辽阔的乌克兰内部的东、西分裂弥合起来就已经实属不易。
  从外部来看,经过独立后20多年的变化,欧盟和俄罗斯都已经成为乌克兰难以抗拒的影响因素,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欧盟为乌克兰量身定做的一件件制度“外衣”正在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释放着规范效应,乌克兰未来是否加入成员俱乐部依然未定,但将其进一步欧化、西化、同质化,这个目标却是一定的。欧盟官方已经放言:乌克兰签订的联系国协定与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并不兼容,它只能选择一边。而俄罗斯自然也不会轻易“交出”乌克兰。尽管已经不能和沙俄或苏联时代同日而语,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传统影响依旧不容许他人分享。因此就在亚努科维奇总统做出本文开头的那番表态后,莫斯科立刻表示将对乌克兰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加以限制,因为乌最终将成为“欧盟商品涌入俄罗斯的捷径”。俄副总理舒瓦洛夫坦言:“乌克兰希望同时与欧盟和俄罗斯合作,这是不可能的”。目前看来,乌克兰政治色彩“欧浓俄淡”的趋势似乎已经隐隐若现,但只要斯拉夫兄弟的血脉联系还在,莫斯科手里还是少不了好牌的。
  乌克兰,你将与谁牵手?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3日奥巴马访问波兰,双方就乌克兰局势发表看法,并讨论如何深化双边安全合作。4月初,乌克兰危机最高峰时,波兰就表现出明显的对俄强硬姿态,波兰总理甚至对北约在波兰的军事部署速度太慢表示不满。波兰外长也曾指出,希望北约能在波兰境内部署两个重武器旅。5月8日,在同来访的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会谈时,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表示将与政府讨论是否有必要将军费占GDP比例由1.95%提高到2%。即使乌克兰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算少了,对近在咫尺的韩国却一直无缘。不过,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韩国并不陌生:韩剧、韩国烤肉、大街上奔跑的韩国汽车等等构成了心中的韩国印象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中韩之间长期缺少联系,可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无法阻隔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的心理认同感,以致于两国在建交以后的短短时间里,关系急剧升温。21世纪初两国出现的“韩流”“汉风”,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热度早有心理准备
一场关于“美牛”的争斗  民进党“立院党团”采取坚壁清野的“焦土策略”,终于让国民党在6月15日本会期结束前解禁美牛进口的希望成为泡影。“美牛”案持续近十年,它为何在台湾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自2003年12月美国首度发现疯牛病以来,台湾要不要进口“美牛”就成为一大难题。2005年4月,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时任“行政院长”谢长廷恢复进口了美国牛肉,6月再度因疯牛病考量而禁止。2006年1月,苏贞昌担
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我国在未来10年要增加4000万公顷造林,相当于种植600亿棵树,也就是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要为世界每一个人种大约10棵树。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特别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十亿棵树运动”已实现在全球植树70亿棵的目标,其中中国植树26亿棵,是各国中最多的,对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
今年是《世界知识》杂志创刊80周年。回想起来,我同《世界知识》还有着较深的渊源。先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走向革命的征途中,它曾起过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后来在工作中,我又同它有较长时间的业务联系,有几次还曾和我的工作安排有关,影响过我后来的命运。我不仅是它的一个忠实读者,而且还与它有过长久的工作联系,甚至一度要被调去那里工作。正因为如此,我对《世界知识》有着深厚的感情。  结缘世界知识社 
制衡不仅仅是大国逐鹿天下的工具,也经常成为弱小国家谋生的手段。    不知从何时开始,“制衡”成了时政新闻的流行词汇。“美国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制衡中国”、“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联合其他域内外国家制衡崛起的中国”、“中俄联合演习是对美国的软制衡”……如此等等,制衡似乎无所不在。但是,究竟什么是制衡?人们似乎又不甚了了。说起来,人类历史就好比国际政治的实验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
十年前,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然而直到今天,有关这场战争的一些谜团仍没有被彻底解开,其中之一是:在“蜘蛛洞”旁擒住老萨并拍照留念的美军士兵到底是谁?  从美军最初公布的照片来看,这名士兵的脸被技术处理了,没人知道他的真面目。  2004年8月,这张照片中的士兵终于现身,声称自己叫萨米尔,是流亡海外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是美籍伊拉克人,他说他当时任美国第四步兵师的
令人仰慕  在荷兰多年,当然不只跟王室贵胄和文化名流交往。我认识的人三教九流,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荷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说社会地位吧。万事都有条件反射,中国人一说好吃的,北方人就想到饺子,南方人就想到馄饨。欧洲人一说谁谁社会地位高,就想到律师和医生。为什么这两种职业在欧洲吃香,不比当大官或跻身于皇亲国戚逊色呢?答案要在两个地方找。  首先是欧洲历史。  直至中世纪末期,欧洲有三种职业令人仰慕:神职者
“阿拉伯之春”席卷北非和叙利亚的时候,巴勒斯坦也在变,尽管不那么波澜壮阔,但意义非同小可。以色列和加沙各派武装之间的猛烈交火、阿拉法特被开棺验尸和巴勒斯坦得到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这些只是变化的表象。剖析这些表象,会有不少发现。  哈马斯曾被视作阿拉伯的异类  哈马斯是靠暴力颠覆和平进程起家的:对内,它与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争权夺利;对外,它以伊朗和叙利亚为依托,顽固地同以色列暴力相向。2007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