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我改了,为什么还要挨打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y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之春”席卷北非和叙利亚的时候,巴勒斯坦也在变,尽管不那么波澜壮阔,但意义非同小可。以色列和加沙各派武装之间的猛烈交火、阿拉法特被开棺验尸和巴勒斯坦得到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这些只是变化的表象。剖析这些表象,会有不少发现。
  哈马斯曾被视作阿拉伯的异类
  哈马斯是靠暴力颠覆和平进程起家的:对内,它与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争权夺利;对外,它以伊朗和叙利亚为依托,顽固地同以色列暴力相向。2007年巴勒斯坦内战后,哈马斯单独占领了加沙,从此无遮无挡地成为独霸一方的巴勒斯坦分裂实体,被除叙利亚之外的阿拉伯各国孤立,尽管赢得了一场规则欠缺的选举,但未得到除伊朗以外任何国家的承认。
  作为一个宗教政治团体,哈马斯自成立第一天起,就与致力于建立世俗民主国家的法塔赫势不两立。1994年1月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签署的《奥斯陆协议》生效后,哈马斯与“杰哈德”、“人阵”和“民阵”等十个巴勒斯坦世俗或宗教极端组织在大马士革成立了“巴勒斯坦力量联盟”,用恐怖袭击的极端手段阻挠和平进程,并同接管加沙的巴解部队街头对峙,导致1994年11月加沙爆发严重内斗,伤亡超过200人。冲突刚刚平息,伊朗愤青就占领了巴解组织驻德黑兰办事机构,赶走了巴解代表,伊朗官方开始接纳哈马斯为巴勒斯坦的代表,公开支持哈马斯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抗,颠覆巴以和平进程。此后,伊朗在德黑兰附近的基地训练了至少几百名哈马斯武装骨干,每年向哈马斯当局提供数百万至数千万美元的资助,并向加沙大量走私军火,甚至派遣武器专家实地指导。伊朗最近公开承认,2012年11月加沙武装向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郊外发射的火箭,是它提供的。
  哈马斯倒向伊朗,阿拉伯世界自然不可能接受。在政治上,阿拉伯世界整体上支持和平进程,更不要说阿拉伯统治者无一不同哈马斯所属的穆斯林兄弟会势不两立;在民族教派关系上,他们对伊朗搅局阿拉伯世界的行为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哈马斯的做法无异于认贼作父,服务于伊朗的利益,是对阿拉伯的背叛。黎巴嫩真主党的存在至少还可以理解,因为那些人本来就是同伊朗沾亲带故的什叶派。而作为逊尼派的哈马斯,与伊朗绑在一起,是绝对的异类。因此,2006年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议会选举时,阿拉伯国家无人喝彩,发来贺电的只有伊朗;当哈马斯通过血腥内战控制加沙后,阿拉伯世界全体抵制,伊朗则加大了对哈马斯的支持。对于伊朗的搅局,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多次严厉抨击,并曾逮捕过伊朗特工,双方关系是敌对的。
  哈马斯“回归阿拉伯世界”
  随着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哈马斯的立场有所松动。2009年1月以色列对加沙的“铸铅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阿拉伯世界对以军不疼不痒的谴责和对哈马斯的冷漠,也让哈马斯进一步尝到了孤立的滋味。战后,哈马斯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出现明显变化。埃及在“铸铅行动”后期开始积极斡旋停火,后又在开罗主持了多次巴勒斯坦内部和解会谈,终于使各派于2011年5月签署了和解协议;沙特率先宣布为加沙重建提供10亿美元援助,哈马斯海外领导人马沙尔于2010年1月拜访沙特,汇报在开罗的和解谈判进展;而在“阿拉伯之春”中大展身手的卡塔尔更是身手不凡,不仅在2012年2月主持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了旨在组建联合政府的《多哈宣言》,埃米尔哈马德10月份还亲临加沙,带去了4亿美元的第一阶段重建资金,条件是哈马斯不要再跟着伊朗瞎闹。
  在野期间,哈马斯处处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抗,不晓得当家的苦楚。掌管加沙后,哈马斯的角色变了,行为自然也要变。2009年8月,同“基地”组织结盟并在加沙坐大的“萨拉菲”圣战组织公然宣布建立加沙伊斯兰酋长国。哈马斯武警对此进行了铁血镇压,击毙20多个圣战分子,该组织头目穆萨在绝望中引爆了自杀背心。这同1994年11月法塔赫在加沙镇压哈马斯的举动,是不是如出一辙?几年来,哈马斯逮捕关押了百来个“萨拉菲”圣战分子,但前赴后继者仍源源不断,对内杀人放火挑战哈马斯,对外发火箭挑事端,骑着小毛驴袭击以军哨所。而哈马斯在加沙成了当年的法塔赫,不变也得变。
  哈马斯的变,更体现在对伊朗和叙利亚的态度上。今年以来,哈马斯领导人不断明确表示,一旦以色列和伊朗爆发战争,哈马斯不会助战;在叙利亚危机中,哈马斯拒绝同伊朗保持一致,不仅公开支持反对派,还批评伊朗支持阿萨德政权。哈马斯的“阿拉伯立场”导致其同伊朗和叙利亚的关系同时陷入紧张状态,长期受叙利亚庇护的哈马斯海外领导机构被迫撤离大马士革,流落埃及和卡塔尔。但伊朗对加沙的武器输送并没有停止,以色列继续严密监控“波斯湾—红海—苏丹—西奈半岛—加沙”的武器走私通道,甚至出动飞机轰炸苏丹境内的武器运输车队和军火工厂。
  国际社会的孤立、阿拉伯世界的拉拢和“执政”加沙的感悟,使得哈马斯再也无法维持以往的立场,伊朗对哈马斯的利用和操控已经彻底动摇。
  改弦更张的哈马斯为何还会挨打?
  以色列11月14日开始的“防卫之柱”行动,来得自然,因为发自加沙的火箭多了,反坦克导弹也用上了,不打不行了。但这场军事行动也来得蹊跷:哈马斯不是已经开始守规矩了吗?以色列和哈马斯的间接秘密谈判,不是就要达成“永久停火协议”了吗?
  2009年1月“铸铅行动”之后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的停火协议,有效期只有一年半。哈马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竭力压制加沙形形色色的极端团伙,生怕他们再惹来以色列的报复。这半年来,哈马斯一直在埃及的帮助下同以色列进行秘密的间接谈判,试图达成一项永久性停火协议。埃及穆兄会在“阿拉伯之春”中的巨大成功,没有改变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对以巴关系的立场,而哈马斯则进一步看到了服从规则和政治解决的好处。应该说,如果以色列也有同样的愿望,哈马斯的形象和加沙局面有可能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但是更贴近伊朗立场的圣战分子们坐不住了。今年10月中旬,加沙极端武装团伙向以色列发起了频繁的火箭攻击,埃及情报机构深知以巴游戏规则,加紧了停火调解,哈马斯则在10月25日同意了埃及的调解方案。事情本来可以平息了,但11月10日,标榜“马克思主义”的世俗派“人阵”武装,用来自伊朗的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一辆以色列军车,“杰哈德”和“萨拉菲”武装分子则向以色列发射了几十枚火箭。哈马斯见势不妙,于11月12日试图劝说加沙境内所有武装团伙停止攻击以色列,但为时已晚。
  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首轮攻击,炸死了哈马斯武装“卡桑旅”头目贾布里。正是这个贾布里,策划了七年前对以色列士兵的越界劫持,给以色列造成了极大的被动。但也正是这个贾布里,掌握着哈马斯和以色列“永久停火协议”的秘密谈判。这位加沙第一强人,在被以色列导弹击中之前几个小时,刚收到中间人传来的停火协议文本,并准备给予肯定的答复。
  因此,以色列炸死贾布里和发动“防卫之柱”行动的动机就值得探讨了。显然,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以色列防长)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势而务实的哈马斯政权在加沙站稳脚跟,也不希望与哈马斯这个宿敌开启政治对话进程。以色列本届政府的做法,对巴勒斯坦内部力量平衡和今后以巴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度思考。
  至于阿拉法特被开棺验尸,那不过是半岛电视台和阿拉法特遗孀苏哈挑起的一件引人耳目的事件,几个月后,人们就会发现,这是对逝者阿拉法特的一次备受争议的、毫无结果的摧残。而巴勒斯坦在联合国得到“非成员观察员国”地位,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巴勒斯坦建国,还要仰仗内部统一。
  需要我们继续关注的是,在哈马斯改弦更张的过程中,加沙本地领导人之间和本地与海外领导人之间的分歧将怎样弥合。现在,哈马斯海外领导人马沙尔已经回到加沙,哈马斯内部的整合很快就会有初步结果。因为,同法塔赫竞争,需要哈马斯的内部团结。
  可以预计的是,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长期通过哈马斯干扰阿拉伯事务,挑动巴勒斯坦内斗,为巴以和平进程制造障碍的局面很难再维持下去。哈马斯疏远伊朗、回归阿拉伯世界和内外政策与时俱进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并不是说,以色列可以从中获利,但阿拉伯领导人会对什叶派“新月带”南端触角的软化感到欣慰,这就是巴勒斯坦变局对中东力量平衡的牵动。
其他文献
1909年:收复东沙,巡视西沙  从19世纪中期起,我国南海诸岛开始为帝国主义所染指。英、德、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陆续到我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调查、测量和绘图。但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尚无意直接挑战我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因而未与我发生重大纠纷。  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直接侵犯我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序幕。中法战争中,中国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
2014年6月3日奥巴马访问波兰,双方就乌克兰局势发表看法,并讨论如何深化双边安全合作。4月初,乌克兰危机最高峰时,波兰就表现出明显的对俄强硬姿态,波兰总理甚至对北约在波兰的军事部署速度太慢表示不满。波兰外长也曾指出,希望北约能在波兰境内部署两个重武器旅。5月8日,在同来访的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会谈时,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表示将与政府讨论是否有必要将军费占GDP比例由1.95%提高到2%。即使乌克兰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算少了,对近在咫尺的韩国却一直无缘。不过,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韩国并不陌生:韩剧、韩国烤肉、大街上奔跑的韩国汽车等等构成了心中的韩国印象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中韩之间长期缺少联系,可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无法阻隔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的心理认同感,以致于两国在建交以后的短短时间里,关系急剧升温。21世纪初两国出现的“韩流”“汉风”,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热度早有心理准备
一场关于“美牛”的争斗  民进党“立院党团”采取坚壁清野的“焦土策略”,终于让国民党在6月15日本会期结束前解禁美牛进口的希望成为泡影。“美牛”案持续近十年,它为何在台湾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自2003年12月美国首度发现疯牛病以来,台湾要不要进口“美牛”就成为一大难题。2005年4月,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时任“行政院长”谢长廷恢复进口了美国牛肉,6月再度因疯牛病考量而禁止。2006年1月,苏贞昌担
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我国在未来10年要增加4000万公顷造林,相当于种植600亿棵树,也就是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要为世界每一个人种大约10棵树。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特别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十亿棵树运动”已实现在全球植树70亿棵的目标,其中中国植树26亿棵,是各国中最多的,对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
今年是《世界知识》杂志创刊80周年。回想起来,我同《世界知识》还有着较深的渊源。先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走向革命的征途中,它曾起过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后来在工作中,我又同它有较长时间的业务联系,有几次还曾和我的工作安排有关,影响过我后来的命运。我不仅是它的一个忠实读者,而且还与它有过长久的工作联系,甚至一度要被调去那里工作。正因为如此,我对《世界知识》有着深厚的感情。  结缘世界知识社 
制衡不仅仅是大国逐鹿天下的工具,也经常成为弱小国家谋生的手段。    不知从何时开始,“制衡”成了时政新闻的流行词汇。“美国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制衡中国”、“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联合其他域内外国家制衡崛起的中国”、“中俄联合演习是对美国的软制衡”……如此等等,制衡似乎无所不在。但是,究竟什么是制衡?人们似乎又不甚了了。说起来,人类历史就好比国际政治的实验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
十年前,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然而直到今天,有关这场战争的一些谜团仍没有被彻底解开,其中之一是:在“蜘蛛洞”旁擒住老萨并拍照留念的美军士兵到底是谁?  从美军最初公布的照片来看,这名士兵的脸被技术处理了,没人知道他的真面目。  2004年8月,这张照片中的士兵终于现身,声称自己叫萨米尔,是流亡海外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是美籍伊拉克人,他说他当时任美国第四步兵师的
令人仰慕  在荷兰多年,当然不只跟王室贵胄和文化名流交往。我认识的人三教九流,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荷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说社会地位吧。万事都有条件反射,中国人一说好吃的,北方人就想到饺子,南方人就想到馄饨。欧洲人一说谁谁社会地位高,就想到律师和医生。为什么这两种职业在欧洲吃香,不比当大官或跻身于皇亲国戚逊色呢?答案要在两个地方找。  首先是欧洲历史。  直至中世纪末期,欧洲有三种职业令人仰慕:神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