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众共呼吸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bss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广益,祖籍广东乐昌。1928年11月29日赖广益生于广州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双亲病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小广益到处流浪,生活毫无保障,因此,根本不具备任何学习音乐的环境和条件。而那些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的演唱和如火如荼的抗日歌咏活动给了他最初的音乐洗礼:在街头,他听熟了湖广戏曲、凤阳花鼓,还拜一位北方难民为师学唱京戏。从街头宣传抗日的学生那里学会了冼星海的《酸枣刺》和《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他爱唱歌,又有一副动听的歌喉,因此赢得了一位老师对他的注意和同情,终于在他11岁时被允许免费进入乐昌中学读书。以后又进入连县的基督教联合中学,在接触宗教音乐的同时,15岁那年第一次见到钢琴,更激起了他对音乐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后来他流落到广州,进入教忠中学读书。直到1950年,他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才开始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这对赖广益来说好比进了“天堂”。丁善德、杨嘉仁教授和姜瑞芝老师(贺绿汀夫人)非常喜爱这个朴实勤奋的学生,特别欣赏他对音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追求。他们给予赖广益多方面的支持和关照使他永志不忘。
  广益先生曾深为感慨地说:“我这一颗孤草是在那些富于同情心的老师们的爱护、栽培下才得以成长的。他们不仅引导我走上了知识和音乐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美德和榜样教导我怎样做人,教我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人。”
  步入高等音乐学府之后,他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赖广益从杨嘉仁教授的指挥艺术中领悟了指挥法的基本诀窍;他在民主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赫夫特教授指导下学习了两年,同时还获得苏联指挥家巴拉晓夫的指导,使他在指挥专业基本功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作为一名指挥家所应有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水平。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赖广益曾代表专家班的学员与民主德国柏林广播乐团指挥家希撒曼先生指挥上海乐团同台演出并获得好评。
  广益来自民间,酷爱民族民间音乐。他兴致勃勃地学习眉户调、榆林小曲、山东琴书、东北二人转、京韵大鼓、河南坠子、京剧、粤剧、越剧、沪剧、黄梅戏和各地的民歌。他遨游于各种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断汲取祖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的营养。日后他在处理中国音乐作品时形成的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和他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的基本功分不开的。
  学生时期,广益便投入了频繁的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他先后辅导上海复旦、同济、交大:上海中学、务本女中、虹口中学和上海总工会、青年会、印刷工会的合唱团,并担任工人及学生歌咏干部学习班及指挥班的辅导工作。他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丰富多彩的曲目,美妙的演唱,使上海的童声合唱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直到现在,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时仍会情不自禁地说:“那是上海童声合唱的黄金时代。”
  赖广益把在课堂上领会到的指挥要领通过大量的社会艺术实践逐步地积累了经验,并且锻炼造就了他作为一名合唱指挥家必须具备善于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的可贵品质。
  1956年,赖广益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1957至1978年,赖广益在沈阳音乐学院从事指挥教学工作。在此期间,由他创建、指导的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少年合唱团先后在“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周”等重大演出活动中受到音乐界贺绿汀、李德伦、时乐潆等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评论界誉为“沈阳的明珠”、“辽宁的骄傲”。196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沈阳为其授奖予以鼓励。
  1978年,赖广益调任珠影乐团指挥后,又不辞辛劳地扶植广州少年宫童声合唱团。在他的精心训练、指挥下,少年宫童声合唱团在羊城花会上演唱的《少先队员向前进》、《樱花》、《天鹅》等轰动了乐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86年,广东省文化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厅、音协、舞协等九所单位联合嘉奖赖广益等人士“在培养艺术新苗方面做出优异成绩”。指挥家严良垫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广州的童声合唱把我征服了。”
  从50年代起,赖广益先生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以头声为主导、真假声相结合的儿童发声法。如今,这种方法已被公认为标准的儿童发声法。赖广益运用这种发声法总结出一套以声音为基础,以感情为动力——“以情带声”行之有效的经验。凡经他训练的童声合唱团都能较快地达到高水平。如中央广播少年合唱团、北京少年合唱团和沈阳广播少年合唱团在他的指挥下都有卓越的表现。又如广州市少年宫童声合唱团,荣获1980年全国儿童录音比赛一等奖和1982年全国“红五月”歌咏比赛一等奖。
  他的指挥艺术日臻成熟并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指挥音乐形象生动准确,富有时代感:他的指挥技巧丰富,对速度、力度和音色、层次的控制与处理恰到好处,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赖广益先生是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指挥学会理事、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理事。赖广益和马革顺教授是加入国际儿童合唱演艺协会最早的两名中国指挥家。由他指挥录制的《美丽的祖国》、《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两个专辑,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与重视,被国家教委定为中小学辅导音乐教材。他指挥录制的《抗美援朝进行曲》曾荣获全国优秀奖。1988年6月,赖广益受聘为美国国际合唱节指挥,由他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落水天》被列为本届合唱节参赛的指定曲目,还被授予美国亚利桑那州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赖广益任釜山第二届奥林匹克世界合唱比赛理事会艺术委员会名誉顾问、国际评委。同年,赖广益被评为中国第六届国际合唱比赛优秀指挥。
  60年来,赖广益醉心于辅导群众业余音乐活动。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音乐生活便会活跃起来。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佛山、武汉、厦门、三明等地,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音乐园圃。经他辅导的沈阳市大东区职工业余合唱团,曾荣获全国大中城市“五月红”歌咏比赛一等奖。同时他和各专业合唱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他是中国广播合唱团、中央民族乐团、鞍山歌舞团和大连歌舞团的特邀指挥。他演出的保留曲目有冼星海的《九一八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晨耕、唐诃、生茂、遇秋的《长征组歌》以及格林卡的大合唱《光荣颂》和肖斯塔科维奇的清唱剧《森林之歌》选段等等。   赖广益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从事指挥教学的二十余年间,言传身教,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不少音乐指挥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发挥着艺术骨干的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魏家稔(内蒙古自治区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兼团长,国家一级指挥)、张子龙(山西省歌舞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指挥)、赵德居(辽宁乐团团长,二级指挥)、王曰仁(沈阳歌舞团副团长,二级指挥)、刘云厚(总政歌舞团指挥)、李美珠(总政军乐团指挥)、刘福林(北京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指挥副教授)、吴志光(长影乐团指挥)等等。
  指挥家陈燮阳曾热情洋溢地写道:“在我少年时代,由于赖广益先生的启发、帮助、辅导,我才立志走上指挥的道路,他是我的启蒙恩师。他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认真、热情、细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好指挥、好老师。”
  赖广益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童心,他热爱每一个孩子。他怀着崇高的艺术理想,投入童声合唱事业。他坚定不移地用音乐引导孩子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高雅的艺术情操”。在和孩子们一起排练时,他慈爱可亲,循循善诱,排练场上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孩子们用清纯的声音咏唱着《二泉映月》、《回声》和《天鹅》等中外名曲,孩子们还学会了演唱英文歌、德文歌、俄文歌甚至印第安语的歌曲。指挥家赖广益实现了“用声音的魅力把人们带入艺术殿堂”的梦想。
  赖广益先生有一个幸福温馨的音乐家庭。夫人周敬是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钢琴教师,她数十年如一日地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共同养育了一双优秀儿女。女儿赖元培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从事钢琴教学,儿子赖元葵子承父业——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合唱指挥。赖元葵以其父为榜样,以“愿音乐净化心灵,愿世界更加美好”为宗旨投身音乐事业。先后担任了四十多个(大、中、小学)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兼合唱指导教师。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芬兰、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与讲学,积极推动中国合唱艺术与世界的交流。
  1997年,赖元葵在参加美国明尼苏达国际合唱节期间担任第一钢琴伴奏,其出色的演奏博得指挥Norber先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度赞赏;由赖元葵指挥的广州男声合唱团荣获“国际优秀合唱团”的称号。1999年7月,赖元葵率领广州天河少儿合唱团参加美国儿童合唱节,一举夺得团体金奖。2001年,赖元葵带领天河少儿合唱团赴芬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获得成功。2004年7月,赖元葵带领天河少儿合唱团赴德国不莱梅夺得第三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民谣组、童声组两项金奖。2007年8月,指挥广东省3个合唱团夺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一金两银的佳绩,并获得最佳指挥奖。
  赖广益先生作为珠影乐团的指挥,录制了百余部影视音乐作品。其中《梅花巾》、《乡情》获国际奖,《海外赤子》、《廖仲恺》、《阿混新传》、《一个叫许淑贤的人》等获国家奖。
  赖广益又是一位作曲家。他的创作是与其指挥艺术相辅相成。学生时期他作有大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周小燕演唱了他作曲的《抗美山歌》,鞠秀芳演唱了他的《土改五唱》。数十年来,他创作、改编了三百余首儿童合唱、重唱曲。其中以《少先队员进北京》、《爬山》、《河水为啥乐》等深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在珠影,他先后创作完成了《历史的风暴》、《双清颂》、《桥》和《广东编织》等四部影片的音乐。
  2013年11月,赖广益荣获中国合唱协会颁发的“中国合唱终身贡献奖”。
  赖广益常说:“没有社会就没有指挥,指挥要和社会血肉相连,要成为社会的知音。为了建设‘四化’和社会文明,要和大众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赖广益的童年没有幸福,但是他满腔热情地为新中国千百万青少年讴歌金色的童年,歌唱祖国的春天和未来。赖广益来自旧社会的底层,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不愧是一位和大众共呼吸的艺术家。从幼儿园到工人、农民、学生团体,从江南造船厂到店员工会,无论哪里需要他,他都有求必应,欣然前行,把音乐的美奉献给大众。
  2014年1月13日,指挥家、音乐教育家赖广益教授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沉痛哀悼、缅怀赖老的人群来自广州各个阶层,广雅中学的宋曼蕾老师深情地说:“赖老师的艺德对我个人,特别是对广州市的合唱发展影响很大,很多音乐老师都是随着他的歌声成长起来的。”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理事会主席冈特·铁驰(Gunter Titsch)发来唁电:“赖老先生是世界合唱音乐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践行者和见证人,积极推动着‘让世界人民一起欢唱’为宗旨的世界合唱运动在中国的深入与发展。”指挥家严良堃的吊唁函写道:“赖广益同志是我相互知己的战友;他毕生致力于合唱事业,特别是在童声合唱领域,开创了卓越的业绩;他艺风严谨,待人亲切,一直是我敬佩的楷模。他虽然辞世离去,却为我们留下为人处事的美德。”卞祖善国家一级指挥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钱仁康先生今年已95足岁,因撰写缅怀老友的文章积劳成疾,于2007  年11月26日再度发作脑梗塞而住院治疗至今,自此才基本放下了每日从不停歇的笔。可以说,他的思维、喜怒、病痛,都与他毕生从事的著述相关联。    一、音乐道路    1914年4月14日,父亲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坊前乡的南钱村。  这是一个水清地绿、滋养万物的好地方。祖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文学功底颇为
2012年5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十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北京现代音乐节创办于2002年,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为青年音乐家建立发展平台。  在开幕式音乐会前,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委员会向十年来全心支持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国内指挥当代音乐作品最多的指挥家张艺、“中国
中国近代以来,西乐东渐。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向往着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掌握西方音乐艺术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国近代音乐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在50年代新中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以下简称联欢节)和一些其它出访]出、比赛开始逐步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正值“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开始对峙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由季羡林先生任总主编出版了一套《中外交流史》丛书,该丛书共八册,①分由不同专业的学者执笔。其中《中外音乐交流史》一书由音乐史学家冯文慈先生编著。冯先生以“交流”为线索,以“中外音乐”为具体内容,逐层展示了中国与外国的音乐交流事件与过程。  文化交流对人类有何功用?季羡林先生在丛书序中讲:“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分属于不同学派
引言  从1969年至1972年,中国出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八亿人民八部戏”的文化现象。电影生产的停滞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电影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从1973年起中国电影开始出现转机,两年左右相继产生了76部故事片。  在这些“难产”的电影中,依然可以寻觅到点点闪光的艺术探索之作,如《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创业》和《海霞》等。诸影片虽仍带有不可抹去的时代烙印,但在那个“带着枷锁歌唱”的特殊年
2011年8月1日下午,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在那遥远的地方》、《幻想曲》、《夜景》婉转低回、绵延不绝。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桑桐先生送行。中国共产党党员,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原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桑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
在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上,“中国美育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新音乐跨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亮点。从5月23日至25日,在三个半天的演讲和自由讨论中,包括美国普利策作曲奖获得者斯蒂文斯塔基,格鲁吉亚作曲家吉雅坎切利,日本作曲家池边晋一郎,美籍华裔作曲家、长江学者陈怡,以及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香港作家、批评家陈冠中,电影导演宁瀛,戏剧编剧廖一梅,作曲家郭文景,
继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在2008年9月于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音乐人类学专家讲习班”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又于2008年10月24日、11月13日-14日,分别举行了名为“大音田野工作论坛”和“大音讲堂”(下称“论坛”、“讲堂”)的年度系列学术活动。作为成立不到一年的学术研究实体,“中心”以上世纪末贺绿汀先生“大音传人”的题词为自我期许和追求目标,亦重在对
朝刚教授的《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于2006年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初版后,笔者就一直想写一篇推介之作。之所以一直未及落笔,是觉得既然是一部有关音乐表演技能教学的著作,先在实践中进行一番验证再行“鼓吹”与引荐亦不为晚,于是才有了今天本文的姗姗来迟。反复研读《新论》,联系当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器乐表演技能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笔者从一个器乐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视角,草成此文,
2001年5月6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陈怡凭借管弦乐作品《动势》获得全球金额最高的作曲奖——艾夫斯大奖,评委会对她的评价是“陈怡的作品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热情、控制、色彩和原创性,她的音乐在持续的紧张度中充满了奇妙的灵活性。”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陈怡近年来佳作不断。本文所介绍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是她1999年创作的无伴奏同声合唱作品。此曲规模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