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像—线”转化策略求解透镜光路难题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化是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策略之一,“像-线”转化策略是指在求解几何光学问题时将“成像法”求解转化为“光线法”求解或将“光线法”求解转化“成像法”求解的思维策略.所谓“成像法”指利用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大小等)来确定光线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所谓“光线法”指利用光线性质(反射、折射等规律)来确定成像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成像法”和“光线法”是求解几何光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事实上“成像法”求解要用到光线知识,“光线法”求解也要用到成像知识,因为像是光线作用的结果,光线是成像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之所以将解法分为这两类,一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便于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在解题教学时重点不应放在解法的分类上,而要放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上.
  本文重点探讨“像-线”转化策略在求解透镜光路问题中的应用技巧与思维过程.为了对“成像法”和“光线法”解题的思维过程及“像-线”转化策略在求解透镜光路问题上有一较好的理解,先请看下面2个例题:
  例1如图1所示,MN是凸透镜的主轴,F是焦点,一条光线斜射到凸透镜上,试作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分析和解该题是典型的光线问题,首先想到用“光线法”求解.即先作出和入射光线平行的副光轴,再过右侧焦点作焦平面,则出射光线必经过副光轴和焦平面的交点,如图2所示.但目前大多中学物理教材并不涉及副光轴和焦平面知识,显然这样求解对现在的中学生有问题,若采用“成像法”求解,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成像法”求解思维如下:先在入射光线上任取一点S作为点光源,再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殊光线确定S的像S′,这样出射光线就很容易画出,因为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S′,如图3所示.
  例2如图4所示,已知物体AB和它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实像A′B′,试通过作图求出透镜的位置.
  分析和解该题是典型的成像问题,首先容易想到“成像法”求解.因为物和像均已知,这时连接AA′、BB′得交点O就是凸透镜的光心,但会发现仅从物和像的关系将无法确定透镜所在的平面.若此时再巧妙运用“光线法”,则能较顺利地将问题解决.“光线法”求解思维如下:将物BA看成一条光线,则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一定经过B′A′,所以直线AB延长线和直线A′B′延长线的交点必在透镜上,这一交点和光心O的连线即为透镜所在平面,如图5所示.
  从以上两个例题可以较清晰地看出“成像法”和“光线法”求解的思维过程及“像-线”转化策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一些复杂的透镜光路问题经常需要两种方法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补充,因此灵活运用“光线法”和“成像法”,掌握“像-线”转化策略是快捷解决难、新、奇透镜光路问题或其它光路问题的重要法宝之一.下面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来加深对“像-线”转化策略运用的理解.
  例3如图6,L表示薄透镜,O0′表示主轴,透镜焦点没有画出,也不知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试确定哪些图的光路正确.
  分析和解该题首先容易想到“光线法”求解.从A图看出,单箭头光线是发散的,而双箭头光线却是会聚的,由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发散性质可知A图错了.但对B、C、D各图仅用光线的会聚发散性质则将无法判断,因为图中两条光线要么都发散要么都会聚.若一定要用“光线法”继续判断,则必须利用副光轴和焦平面知识,思维如下:先假设一条光线是正确的,作出焦平面,再利用这一焦平面作出另一条光线的出射光线,看和原来的出射光线是否重合,显然这种方法很繁.若转化为“成像法”求解则较容易:以B图为例,先将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当成物点S,则两条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S′,过S、S′点作直线看其是否通过光心,即可确定光路是否正确,因为通过光心的光线是不改变方向的.用这种方法可依次判断C图和D图,如图7所示,可见本题只有B图正确.
  例4如图8所示,物点a、b、c位于凸透镜的一侧,且它们处在同一直线上,则关于它们的像点a′、b′、c′是否处于同一直线,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只有a、b、c三点均在焦点内,它们的像a′、b′、c′才会处于同一直线
  B.只有a、b、c三点均在焦点外,它们的像a′、b′、c′才会处于同一直线
  C.只有a、b、c三点均在两倍焦距外,它们的像a′、b′、c′才会处于同一直线
  D.无论a、b、c三点在什么位置,它们的像a′、b′、c′总会处于同一直线
  分析和解该题求解,首先会想到“成像法”,即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殊光线,作出像a′、b′、c′的位置,但利用这一方法却无法判断像点a′、b′、c′是否处于同一直线.若将该成像问题转化为光线问题,则较容易求解.因为a、b、c三点处于同一直线,所以可将这一直线看成一条光线,由凸透镜的会聚性可大致作出这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若透镜不够大,可将透镜放大,因为像的位置、虚实等和透镜大小无关),则由成像规律可知,直线abc上任一点的像必在刚才那条出射光线上,所以答案D正确.若这时要想确定直线abc上各点的像,只需再从这一点作过光心O的直线,则这条直线和刚才那条出射光线的交点即为这一点的像,如图9所示,可见像可虚可实、可近可远.
  从以上例题可进一步看出,要想准确、快捷地求解透镜光路难题,不仅要熟悉“光线法”和“成像法”,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领会“像-线”转化策略,巧妙地运用这一转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透镜光路或其它光路问题解题时游刃有余,而且这一转化策略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应变能力也十分有益,很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想说的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是凭借记忆,对脑子里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学物理是一门既重要又相对难学的学科,学生如何能高效学习,并且能在中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是教师和学生面臨的问题.中学物理需要教师通过章节讲评、专题训练和模拟练习让学生回顾、理解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毕竟中高考主要是为高中和高校筛选优秀毕业生的选拔性考试,如何才能让学生脱颖而出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总结了以下策略.  1审题系统化  学生要想能完整地做好一道物理题目,认真完整阅读题目是必不可少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而矛盾观里尤其难理解的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一、运用最浅显的事例,解释最深奥的道理  毛泽东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最深奥的道理。我们能否学学毛泽东的风格,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分析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面对这一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普遍存
期刊
1物质新态探秘:物质的六态与八态之说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过去,人们只知道物质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20世纪中期,科学家确认物质有第四态,即等离子体态(Plasma),另外,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多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后来在l995年,被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研究创造出物质的第五态,叫做“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2004年1月29日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以知识梳理为主,将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罗列一遍,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而底下的学生往往参与度不高,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整节课昏昏欲睡,学生大多对这种“炒冷饭”的课不感兴趣,因为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再听老师像给小和尚念经一样复述一遍,往往效果很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能充分“动”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
期刊
高中物理难学,因此需要有效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研究.宏观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衔接教学研究的效果.从知识建构与学习心理两个角度研究衔接教学,可以发现初高中差异,并寻找正确的努力方向.  高中物理难学是多年来高中师生的一种共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也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热点.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往往都是局限于某个班级或者说某一类学生,真正寻求一种共性规律且较为成功的并不多.当然这种
期刊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全走向市场.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作用和已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传送带问题的本质是摩擦力的问题,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从性质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滑动摩擦力,二是静摩擦力,从效果上看,一是动力,二是阻力,因此,对与传送带接触的物体,摩擦力的作用决定物体的运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摩擦力的分析.传送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类型一传送带和物块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例题1如图1示,质量m=1 kg的物体从传送带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物体和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的修改尽管在知识内容上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方面却有了一定提高,增加了不少相关的条目.为了进一步落实“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接近,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构建源于生活的知识体系,呈现物理知识;探索贴近生
期刊
电路分析的核心是欧姆定律U=IR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U=E-Ir,借助U-I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截距可巧解很多电路问题.  1对于定值电阻R=UI=ΔIΔI,如果R变化,则R=UI,但R=ΔUΔI,此时可用全电路欧姆定律U=E-Ir,写出关于R的U-I表达式,用斜率k=ΔUΔI可求.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R1、R2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