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教学载体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以知识梳理为主,将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罗列一遍,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而底下的学生往往参与度不高,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整节课昏昏欲睡,学生大多对这种“炒冷饭”的课不感兴趣,因为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再听老师像给小和尚念经一样复述一遍,往往效果很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能充分“动”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复习课实效性之载体设计问题.
  教学载体,就是课堂上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阶段,在教学设计阶段,不仅要思考这节课准备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你该如何设计教学载体,特别是复习课,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教师抱怨复习课难上,正是因为所复习的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将这些学过的知识以“新”的形式再次呈现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你的课堂、更容易巩固和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这正是复习课载体设计价值之所在.
  1以问题为载体,运用题组将知识问题化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递进式题组或并列式题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例如,在复习电路时,设计了如下的递进式問题题组:
  (1)你能设计出让一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组成)
  (2)你能设计出让两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连接方式)
  (3)你能设计出让三个灯泡变亮的电路吗?(电路的开关控制)
  此处递进式题组的设计,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3个小问题的设计,实现了对电路的组成,连接和开关控制的复习.一个完整的电路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开关在电路中不同的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如果由教师口中直接讲出来,学生再跟着复述几遍,其达到的效果无非就是简单的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而通过以上递进式题组的设计,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以及电路的开关控制等有机地串在了一起,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思维的进一步磨炼和提升.
  再比如,在复习如何计算浮力大小时,设计如下的并列式问题题组: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 N,当全部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 N.则铁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当体积为500 cm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
  (3)一个体积为1000 cm3,密度为0.6×103kg/m3的物块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此处并列式问题题组的设计,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浮力大小的三种方法:称重法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方法计算浮力、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即二力平衡知识求浮力.若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老师往往会先将这几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先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讲解,再举例题板演示范,不少老师抱怨题目讲了多少遍,可学生还是不会.学生们也经常抱怨上课听听都懂的,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又都不会了.鉴于此,教师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若能把上述过程颠倒一下,让学生先做再讲,先学后教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除了提醒学生第1题用称重法测浮力外,后面每一题则要求学生在解完题后,自己反思总结所用到的方法;因为是复习课,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在前面新课时都已经讲过,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具体运用了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做完以上例题后,再以类似题练习巩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熟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以生活为载体,结合实例将问题情景化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果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会发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就在你我身边,真所谓“处处留心皆物理,先物后理乃真理”.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为复习课所用,将要复习的问题情景化,则必将事半功倍.
  比如,复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件湿衣服,要尽快晾干,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再比如,在复习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式时,可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段铁丝,如何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你能想到哪些
  办法?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起来:可以将湿衣服摊开来晒;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
  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可以将铁丝放在火上烤;可以将铁丝放在开水中泡;可以将铁丝放在阳光下晒;可以将铁丝来回弯折;可以将铁丝放在水泥地面上来回摩擦……;瞧他们说得多棒,把几乎所有可能都一骨脑儿地说出来了.
  好的情景创设,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而老师就是那个手执火把的人.
  再比如,复习力的概念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什么是力?力有颜色吗?有气味吗?那你怎么知道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呢?教师播放跳板跳水的情境视频并提问:运动员对跳板有力吗?为什么说有力呢?与此同时,跳板对运动员有力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再比如复习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有摩擦吗?如何将黑板擦得更干净呢?粉笔写板书时,有摩擦吗?如何才能保证不打滑呢?在这样的生活情景引导下,学生头脑中相关的概念会更丰满,对概念的理解会更透彻和有效.
  3以错题为载体,通过究错将思维显性化
  学生的错误是最宝贵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若能变废为宝,对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学生的错误之处,变成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出错的契机,通过“展”与“评”,适时追问加巧妙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使学生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通过引导促生成,再引导再矫正再生成,不断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学生“究”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若能养成学生研究错题,变简单纠错为深层次的“究”错的习惯,必然能升华学生思维,提升探究能力,使复习课更高效.
  例如在进行电学复习时,引导学生回顾欧姆定律的建构过程,笔者设计了如下场景:若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呢?问题抛出后,可将以前学生所设计过有问题的方案以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图1),让学生来评一评,议一议,谁设计的方案更好?
  若让你选,你会选哪个方案?并说明不选其它两方案的理由?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和点燃了,电路图1(a)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探究电流和电压规律时,电阻的阻值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图1(b)的方案,显然使学生的思维更进了一步,想到了控制变量,电阻不变,选了一个定值电阻R,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不方便多次实验.而图1(c)的设计使同学的思维又更深了一步,所设计的方案两方面都考虑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这样的比较和选择之下,自己的思维在他人方案的启迪之下,会有质的飞跃.
  真正的学习是在不断试错、犯错的过程中完成的,作为老师首先应正确对待学生出错,允许学生犯错,没有哪个学生能一开始学习就能一步到位的,就像上面的实验方案设计一样,学习是个不断试错、犯错和改错的过程,认知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复习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思考、更多空间去反思、更多冲突去争论,这样的复习课堂才是真实的、饱满的和富有张力的.
其他文献
201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选考题第35题第2小题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入手,充分挖掘其所包含的物理内涵,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物体平衡、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及运动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关联,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专家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该题总体难度适中,知识覆
从一轮复习转入二轮复习,复习的重点也从全面基础的复习转为专题复习,目标是使知识竖成线、横成片,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在江苏考试模式下,中学物理二轮复习还面临一些困难.由于上课天数和周课时有限,且部分学校为确保语数外,规定选修科目课后不允许布置作业.学校暂时的“不重视”,学生眼前的“顾不上”,加上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能完全构建,方法套路也未能熟练使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掀起语文界众多教学思想的热潮,出现诸如批注式、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但同时出现有不少中小学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有些属应答式问题的回答,不用详细的说明推导,只要采用言简意赅的说明,就可以让人满意.  例题1万用表中的电池用久了,电动势有所减小.现用此表测量一电阻的阻值,先选择好量程,再用调零电阻使表的指针归零,测量电阻时,表的指针在中值电阻附近,那么测出电阻的阻值相比准确值(填偏大,不变,偏小).  解析本题若应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来推导给出答案,则太过于繁复,高射炮打蚊子,不值.若使用端值的方法解之就非常简明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早已根植在广大教师心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始终确保“学生在中央”.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
期刊
评估是科学探究过程七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估的内容很多,有评估实验方案的,也有评估实验方法的,而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也是评估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1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中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探究实验中,若没有应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那么得出的实验结论一定
期刊
本文想说的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是凭借记忆,对脑子里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学物理是一门既重要又相对难学的学科,学生如何能高效学习,并且能在中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是教师和学生面臨的问题.中学物理需要教师通过章节讲评、专题训练和模拟练习让学生回顾、理解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毕竟中高考主要是为高中和高校筛选优秀毕业生的选拔性考试,如何才能让学生脱颖而出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总结了以下策略.  1审题系统化  学生要想能完整地做好一道物理题目,认真完整阅读题目是必不可少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而矛盾观里尤其难理解的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一、运用最浅显的事例,解释最深奥的道理  毛泽东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最深奥的道理。我们能否学学毛泽东的风格,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分析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面对这一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普遍存
期刊
1物质新态探秘:物质的六态与八态之说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过去,人们只知道物质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20世纪中期,科学家确认物质有第四态,即等离子体态(Plasma),另外,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多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后来在l995年,被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研究创造出物质的第五态,叫做“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2004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