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互动中体味口语交际的魅力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具体实施建议”中对口语交际做了如下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作为口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训练目标。此外,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的课堂中自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言语交流。教师应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扮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临别赠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练习7中的一篇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在即将告别自己的母校、老师、同学之时,能回忆六年难忘的小学生活,通过说赠言、写赠言的方式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好友的不舍之意、对同学的祝福之心。
  鉴于对《临别赠言》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在交际指导上采取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走近临别赠言→了解临别赠言→说说临别赠言→写写临别赠言→互赠临别赠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学会在分别时根据不同对象给予别人恰当的赠言。
  2.在口语交际中,学生能感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学会关心、鼓励、祝福他人,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倾听的习惯,能有条理地说话,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语言精练,同时也能正确地倾听、应对别人说话。
  【教学过程与意图】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调查,你们在安镇实验小学学习了六年的举手。我相信你们一定很喜欢安镇实验小学,是不是?说说喜欢的理由。
  【一个看似普通的课前谈话,既是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更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鉴于是比赛,通过一个学生熟悉的话题,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热热身,打开话匣子,消除课前紧张的心情。】
  二、走近临别赠言
  1.导入:同学们,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知道大家有许许多多热爱学校的理由,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对学校的感情,你会说——(课前预设:难忘、感谢、祝福、依依不舍)
  还有70多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这我们学习生活了六年的美丽校园,临别之际,请你说一句话表达你们对学校的感情。
  【此环节从交流词语入手,再设计到一句话,虽然都是让学生表达对学校的情感,但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一个心理上的过渡。此外,进行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下面的口语交际建构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于无声中就创设了一个与学校即将分别的场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一个向母校道别的情境中,情感被点燃,语言被激活。】
  2.板书:临别赠言。
  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同学们,刚才你们对学校说的话,就叫——临别赠言。
  三、了解临别赠言
  1.初步感悟临别赠言。
  教师引导:想把临别赠言说好还有些秘诀。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句临别赠言,放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最欣赏哪一句赠言,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秘诀?
  2.根据学生发言,从内容与形式上随即引导学生感悟临别赠言。
  内容主要包括“感谢、祝福、鼓励……”
  形式主要包括“比喻、引用、排比……”
  3.教师小结:临别赠言就是要把我们对别人的感谢、祝福、鼓励等情感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临别赠言不但要写得这么美,而且说起来也要美。你们看,老师说第一句。谁来接着说第二句?让我们一起来说第三句赠言。
  【口语虽然与书面语相比之下较为随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言语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三则优秀的临别赠言,为学生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临别赠言是说什么样的内容,想说好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学生还可以更多地自由发挥。】
  四、创设情境说赠言
  1.确定赠言对象。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即将告别朝夕相处多年的同学。此时此刻,你最想把临别赠言送给谁?
  (2)指名交流。教师及时引导:为什么要送给他赠言?
  预设:
  学生1:他是我好朋友。教师进一步引导:简单地说说他怎么对你好?
  学生2:他给我了很多帮助。教师进一步引导:简单地说说他给了你哪些帮助?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言语交流过程,它必须依据不同的对象来说不同的话。本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确定心中想要给予赠言的对象,同时在与老师的不断深入的言语交流之中,回忆与同学之间6年来的美好往事,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点,从而触动学生互赠临别赠言的表达愿望。】
  2.试说临别赠言。
  (1)教师引导:接下来同学们就可以试着说一说你对同学的临别赠言。
  (2)投影出示要求:静静地思考赠言,把祝福、鼓励或者感谢等情感表达出来,用上恰当的方法,做到语言精练、言之有情,言之有序。
  (3)同桌间先说一说,并互相提提建议。
  【这一环节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进行生与生之间的初步言语交流,不管对方是不是自己的临别赠言对象,但是作为给自己赠言提建议的听者,这样的言语交际情境就已经形成。一个说一个来提建议,有说有回应,在这样的语流中,口语交际双方都在收益。】
  3.交流临别赠言。
  (1)指名先来说自己的临别赠言。
  预设:
  生1:我想对xx说……
  师:先称呼对方。称呼他时,可以是大名,也可以是小名。
  生2:xx,我们一起学习六年了……
  师:xx,听了他给你的临别赠言,你一定有话想对他说吧?
  师继续引导:听了他俩的临别赠言,你最欣赏谁的赠言?说清楚你的理由。   【这一环节是学生多重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上,既有师生互动的过程,还有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设计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言语交流的互动实践之中,学会说临别赠言。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部分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虽然与书面语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是语言的基本逻辑、情感的表达等还是必需的。这一环节中注重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之中,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的随机指导。其次是倾听和应对能力的培养:本环节不仅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并且让每一个接受临别赠言的学生在倾听赠言之后,能及时给予赠言者一定的话语,或是临别赠言,或是感谢,无论何种内容,在短时间内给予回应,这对学生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最后是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之中,本环节还加入了生对生的评价,即当听到两个不同的临别赠言时,大家可以评价它们的优点,这不仅是课堂言语交流的互动之一,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流更宽更长,更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提升,并且对被评价的同学而言,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他们交际的信心。】
  (2)说一说给老师的赠言:
  ①教师引导:这是一个无比温馨的家庭,这里不仅有情深意重的同学们,还有对你们恩重如山的老师,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情境之中的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离开这个情境,这样的对话可能就没什么意义了。这段引言旨在将学生刚才对同学的临别情感进行迁移,以“恩重如山”引导学生进入到对六年来与老师生活在一起的一个个画面中,在学生的脑海里创设一个个师恩难忘的情境,为言之有情地给予老师赠言做准备。】
  ②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③师生互动交流。
  预设:
  生1:xx老师,就要和您分别了,我想对您说——
  师:xx老师在吗?请x同学走到xx老师身边,郑重地送上你的临别赠言。
  师:xx老师,听完孩子的临别赠言,您一定有话要送给他吧?
  xx老师说:……
  【口语交际因为其“口语”的特性,课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加入到口语交际的训练之中。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充分遵循这一理念,让学生与台下的老师进行互动,充分利用台下的老师这一资源,让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形成对象意识、目的意识、角色意识、环境意识。】
  (3)经过这一番研究,我相信你们了解了临别赠言,现在我想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对母校的临别赠言。
  【学生经过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是否真的在口语交际能力上得到提升?是否真的习得了正确地给予临别赠言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针对本节课一开始的“说一句话表达你们对学校的感情”这一环节的一次提升检测训练,旨在通过把此时此刻学生对母校说的临别赠言与前面进行对比,检测学生是否在言语表达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现场互动写赠言
  1.教师:同学们,你们每人面前都有一张精美的赠言卡,拿出笔,将你给同学、老师或者母校的临别赠言工整地写下来。
  写之前,老师还要提醒一下赠言的书写格式。(投影赠言格式)
  【虽说是口语交际,但是临别赠言因为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常常又会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因此本环节中设计了写临别赠言。在这一环节中,提醒学生了解赠言的书写格式很有必要,这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内容。此外教师又给予学生每人一张精美的赠言卡,从视觉角度给学生增加了一份认真书写临别赠言的心里感觉。】
  2.学生写赠言卡。播放音乐《友谊天长地久》。
  【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善用之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环节中,当学生提笔时,情意绵绵的《友谊天长地久》的乐曲在每一个学生耳边萦绕,在每一个学生心头激荡,情感在这一瞬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升华。】
  3.指名读临别赠言。
  预设:
  生:xx,我想说——
  师引导:你们俩走到台前,(如果是一对男生)既然是好哥们,就彼此搭着肩膀。继续说。(如果是一对女生)看出来你们是一对好姐妹,手拉着手说。
  生:xx老师,我想说——
  师:走到xx老师跟前去,把赠言卡送给她,并郑重地说一遍。
  师:(当学生说完后)xx老师,您想说什么?
  师:(当师生交流完毕时)孩子,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拥抱xx老师。
  【这一环节旨在营造一种浓郁的临别氛围,加强口语交际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师生在这一氛围与互动中,情感都得以提升,在诵读并赠送赠言卡的过程中,感受紧紧握在一起的手,亲昵地搭着对方的肩膀,一个深情的拥抱,这些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口语交际时的另一种无声的语言。】
  六、诵读教师临别赠言
  师:孩子们,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分别之际,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老师为你们送上一段临别赠言——出示投影:“愿你们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们是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们的前方微笑,勇敢地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愿你们的明天无限灿烂、无限辉煌!”
  【以上课教师赠送给学生们的临别赠言结尾,既点了本节课的主题,又从教师的角度再次给学生以临别赠言的示范,同时也表达了老师对同学们的真心祝福,学生们前面被激发和提升的情感在此处得以延续。】
  七、下课道别。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祝同学们永远快乐健康!
  生:祝蒋老师永远快乐健康!
  师:祝每一位同学永远快乐健康!
  生:祝每一位老师永远快乐健康!
  【这是一次普通的道别,但是,这一环节的设计却包含着诸多训练的因素:就道别对象而言,从对象模糊到具体鲜明;就内容而言,从习以为常的对白到祝福内容明确;就形式而言,这也是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所有的听课教师的言语交流,这也是口语交际的倾听与表达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weekend,often。spend,catch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I often…Sometimes I...  3.三会单词:a butterfly,a dragonfl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不去充分思考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分”的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解读,希望在钻研教材方面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点”上粗读教材——明确角度  从“点”上粗读教材,就是研究教材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换句话
日前在一次与中小学校长的对话交流活动中,诸多校长纷纷就如何克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职业倦怠的生成,多系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所致。毫无疑义,沉重的工作压力的确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一些二、三流的没有多少升学压力的学校,以及那些几乎属于学校升学竞争中的“旁观者”的诸如音、体、美等边缘学科的教师们,同样也存在对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是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策略,资源整合的基础是生本意志的凸现,其目的是服务课程、优化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形式主要有主题引领、有机交融、延伸拓展和自然生成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 整合 策略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实验稿”相比,“课标修订稿”的整体设计框架不变。针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偏向,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力纠时弊,回应了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及时更新了一些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思维。  一、学段目标:强调梯度意识  阅读目标基本未变,但注意整合相关条目,阅读素养拾阶而上,梯度意识更加明显。如各段均提出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增加了“略读”,第三学段提
虽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语法修辞课,但教会学生懂得比喻句的正确运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1.模仿范例,比出个性。  为什么要用比喻呢?这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行。可以把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结果会发现,本体一般都是抽象的、无形的、深奥的事物,而喻体一般都是具体的、有形的、浅显的事物,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
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习作教学板块,修订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内容”、“实施建议”的表述中透显出这样三个鲜明的课程研制意图:基本立场不动摇,语文素养重融合,传统现代都兼顾。  一、保本护基  从实验稿到修订稿,在习作教学板块,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1.“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
《过程实录手册》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情景再现,它对真实记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探究过程、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审美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的有力依据。    一、《过程实录手册》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    我们本着通过实录手册反映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体现
尼采说过,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很多的优秀老师就成了我模仿的对象;在接触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这本书又成为我前行的指引。我向说话的、不说话的老师一起学习,把他们的有效教学经验迁移到我的教学中。我把对改善教学技巧的关注转向了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希望我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英语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要激发那些积极性不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只有充分分享、交流和展示美术作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低年级孩子的课堂表现进行了观察,将他们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对各种展示方式进行了尝试。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多样化作品如何呈现  1.主题式展示  所谓“主题式展示”,就是将孩子们创作的同类作品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展示。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