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属性:动允性概念的方法论蕴含

来源 :心理学探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允性是指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性。1977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首次提出了“动允性”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含义。首先,动允性超越了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它既不是环境方面的物理属性,也不是动物方面的主观属性,而是环境与动物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关系属性。其次,动允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与动允性的关系属性是一致的。它主张意义既不外显于事物的外部,也不隐藏于事物的内部,而是嵌入于有机体和环境的互动互补关系之中。最后,这种关系属性使它免于被归结为物理的或心理的性质,从而超越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学习故事”是一种运用叙事方式进行幼儿评价的方法,教师不仅要能够专业解读幼儿的“学”,还要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教学策略。借鉴学习故事的实施与开展,不仅能推动幼儿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助于幼儿教师PCK地迅速生长和有效提升,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红色文学中一个特别文本,具有复调意味,显文本层面,是现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性成长和精神解放的自豪表白;隐文本层面,则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女性个体命运的命题,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启蒙主题达成了精神联系。《青春之歌》的经典性在于,以一个不断追求成长的女性形象,隐喻了个体女性和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走向,这对于当下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依然具有强烈的思想启迪意义和价值。
自然及亲情是诗集《一地花》的主要书写内容。诗人张永刚在自然万物中寻觅诗意、融入思考;在亲情关系中表现温暖、感悟人生。张永刚是生活的双重观察者。他的诗歌不仅外向于宇宙万物,歌唱自然的力量;同时又内倾于日常生活,沉思生命的意义。
春秋到战国的转向是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周代体系崩溃后过渡为王权制国家,在大历史框架下可看作是从古典性转向“现代性”。春秋到战国的变革决定了其后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战国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在哲学文化层面上其实质就是一个“现代社会”,世俗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崛起,这种“现代性”的文化意义对当下有重要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有机融入云南地方红色资源,既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创新话语体系,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情怀。通过强化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学习研究的力度,推动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由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探索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柳青的《创业史》展现了对巨大的社会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概括力。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年代里能够集中地将笔触置于那个时候的历史风貌与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之上,与此同时,更具有意义的是,作者把农业合作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无疑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另外,作品自觉的承担了对土地变革的思考、集体主义的张扬以及英雄主义的颂歌的文学使命。
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有效构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而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乡村振兴”关键的一步。然而,我国学前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质量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稳定发展,分析国内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结果性质量”三个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及改善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为政府部门
曲靖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云南省重点学科,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2010年以“优秀”通过验收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永刚教授。
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目标需要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树立主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理念,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克服分数化、单向性、随意性评价弊端,优化评价机制,使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一走向综合、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点评到面评、从个体评价走向整体评价,为深化中学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村规民约在当代乡村治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对着社会的转型,村规民约发生较大的变化,秩序功能不断弱化。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重构村规民约的规范功能对推动乡村法治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村规民约的重构过程一方面要制定出一个与乡村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法治相契合的配套制度;另一方面要实现公共权力的再生产和国家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