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教育家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i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秀莹(1930.04.16~2013.11.27),是一位深受大陆和港、台地区教育界敬重的校长,近年来关于刘校长流传着这样一种评价:“杰出的教育家”。她高尚的人格、深通教育规律的智慧和成功治校的业绩,及其促进校长队伍素养提高的贡献,都不负此名,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直面苦难人生:“千磨万击还坚劲”
  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刘秀莹出身寒门,早年丧父,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寄居于舅父家。没有幸福童年的刘秀莹,学习格外勤奋,她曾就读于北京师大女附中(以下简称“女附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母校女附中因师资匮乏,邀请她回校任教。在女附中任教期间,在众多优秀师长们的悉心教诲引领下,刘秀莹迅速成长,先后担任数学、政治课教师,当过班主任、副教导主任,深受学生敬重和喜爱。1955年.刘秀莹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北京市劳动模范。1966年她被调入西城区区委工作,以其耿直的秉性,公开批评“文革”中种种疯狂的举措,1968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下放到北京市西城区“五七干校”。严酷的劳动与批判,损坏了她的健康,却使她自此获得了对人生的彻悟。
  1972年她得到“平反”,但“限制使用”,被派到北京市第八中学任“代课教师”。当年.正值“白卷英雄”“出世”,严重干扰了学校教育教学。上课时,淘气的学生曾朝她扔鞋,引起课堂上一阵喧哗。遇到这种情况,她淡定地避开扔向她的物品,静静地站在那里,喧嚣就会在她不怒而威的注视下重归平静,于是她继续讲课……她以“戴罪之身”在八中教过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由于学养深厚,热爱学生,所以无论她讲什么课,都极其吸引人。为了使学生不荒废学业.她还将一些渴望学习的学生带到自己宿舍上课,为他们举办讲座(被称为“周末沙龙”)。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广大教师“欲罢不忍,欲教不能”的年代,她却能有这样的作为,实属难得。诚如古人所言:“天若无霜雪,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足见其人格的强大与超凡。
  走进学生生命中:用爱与智慧传递人生信仰
  《深切的怀念——刘秀莹老师逝世周年祭》一书中.有数十位学生追忆了他们与刘秀莹深厚的师生情谊.具体阐述了这种情谊是如何帮助他们翻越生命途中各种关口的。
  据载,模范班主任丁榕老师曾为初二学生举办过一次如何树立革命理想的篝火晚会。谈理想,对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刘校长对此十分重视。她虽未能亲自出席,却为学生们写下了《奋斗的十四岁》的讲话稿,记述了自己追寻人生理想经历过的迷茫,她无限感慨地写道:“你们才迈入14岁的大门,就开始考虑自己的理想.共青团的大门已为你们敞开。你们在篝火旁表演节目,讲故事,畅谈理想,多么幸福,多么令人羡慕!”她激动地祝福道:“我可爱的少年们!我祝你们进步!”刘校长熔铸着爱的期望、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诲.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共鸣.这份讲话稿被师生珍藏了三十几年,甚至促成了一些学生终身不悖的“初心”——理想!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一位从女附中毕业20年的学生,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刘秀莹校长,便写信向刘校长倾诉。而此时的刘校长,丈夫刚去世,她强忍丧夫之痛,连续给这位学生回复了两封长信。在信中她不仅阐述了自己在“文革”中遭遇到的迫害,还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上遇到的磨难:“我结婚27年,我爱人病了24年,重病18年,尤其近四年来,他卧病不起,丧失了一切生活能力。……其间我还能抽空工作和学习。这和女附中对我的教育,和我受到的磨炼是分不开的。我沒有因为这些磨难消磨了自己革命的意志,因为我感到,对我来说,信念是很重要的。”看到这封真诚、充满爱心的信,这位“人到中年”的学生,竟然“号啕大哭”,她自述道:“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哭过……各种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泪水就止不住地往外流。我的困难和老师曾经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而老师能够克服这么多困难,是源于她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刘秀莹老师发自内心的教诲,触到了她心灵深处,使她跨过了这道中年人经常会遇到的、专业工作中的“坎”。
  更难得的是,刘秀莹校长帮助有的学生跨越“政治生活中的坎”。她以自己充满智慧的爱,向遇到难处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提升了反思能力,走出纠结和困惑。很多学生把她称为“恩师慈母”“一辈子的老师”。有位学生不无动情地说:“在我的人生中,我的母亲陪伴了我26年,我的父亲陪伴了我49年,我的丈夫陪伴了我38年。从我1959年进入女附中算起,刘主任(刘秀莹曾任女附中的教导主任)陪伴了我54年,比我的这些挚爱亲人陪伴我的时间都长,她胜似我的亲人。”刘秀莹教过的一位学生还激动地说,“刘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也从此走进了我的生命。”“没有刘老师,我的人生会完全不同。”学生们也继承了刘校长大爱无疆的情怀,知恩图报。在她晚年独居病痛期间,许多生活上的事,都是各届老学生主动分担。刘秀莹校长70寿辰那年,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为她举办了六次祝寿聚会。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刘校长在与学生心心相印的相处中,实现了人生信仰的传递,回归了教育本真的意蕴。
  探索治校方略:引领教育变革
  刘秀莹离开北京八中后,几经周折,先任职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1984年末,她遇到了可以升迁,也可以回归中学的机会,此时,她毅然选择了自己熟悉而挚爱的中学教育工作,后被任命为北京四中校长。有人对她说,你为何放弃晋升,要到遭到“文革”严重破坏的中学工作呢?她淡淡地回答:“我只想干点实事。”刘秀莹想干的“实事”是什么呢?
  近百年来,中国教育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重的教训,刘秀莹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当时,中国社会又在经历急剧转型,探索适应社会变革的、有效的治校方略,是她的抱负,也是她要干的“实事”。北京四中原本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她调入该校时,呈现在眼前的却是被“文革”破坏的一片狼藉。社会上流传说:“四中还是那座庙.但不是原来的神了。”刘秀莹校长决心不仅要唤回四中的“神”,还要探索如何使其在这变革的时代能够持续发展。   她深知“办好一所学校要靠干部、教师、职工共同努力工作,而干部、教师、职工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各自的思想认识、工作打算和能力特长”,只有使这些富有个性的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治校指导思想,才能齐心合力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才能无往而不胜”。如何培育治校共识?刘秀莹校长决定“让事实说话”——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四中的办学指导思想”。她认为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基本关系,学校才能健康发展,即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常规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管理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关系。
  这无疑抓住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当人们尚未挣脱“斗争哲学”束缚的时候,往往认为这些关系都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刘秀莹校长的深刻之处在于,她认为这些看似矛盾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兼容性,只有促进它们彼此兼顾与和谐,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被概括为“四个结合”,是对治校思想的重大突破,以其坚实的实践基础,很快就成为“四中人”心悦诚服的共识。
  刘校长认为,“一个学校优良传统的形成,是多少代教师的心血凝聚”,因而十分重视对四中原有优秀教师的经验进行总结弘扬。她专门论述过两位“老特级”的教育精华.其中有刘景昆老师提出的“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的三热爱精神:有张子锷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自觉要求,以及他认真备课的精神等。刘校长还宣扬过四中著名的改革家齐书云校长的事迹。对这些宝贵经验传统的总结和弘扬,使四中的教育创新起点高,收效快。
  与优良传统相结合的创新,属于“内生性”创新,这种创新有其深厚的根基,既容易催生出新的创新,更不会稍纵即逝。1964届四中校友孟继成认为:“开创新局面的精神和能力,是四中毕业生的风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四中多年来的教学传统,使我感到知识不是禁区,遇到新课题不会望而生畏,而是勇敢地迎上去,学习研究和解决它。”这位校友所言,正是我们现在力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思维方式和能力,他的感受有力印证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刘秀莹校长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批驳了将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的错误,明确指出“把个性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无视个体的“自由发展”即个性发展,更是极其错误的,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
  她精辟揭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列为治校的重要指导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她过人的胆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力。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她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大胆构建了多元、多层次的教学制度,仅实施三年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校长熟知学校工作有其独特的常规,即特定的运作内容、周期和原则,这些常规在通常情况下必须施之有序,做到“学不躐等”,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的顺畅进行。与此同时,她指出“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发展。不过,学校的创新,必须极其审慎,应有科学依据。她认为,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学校只有“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认识”和进行实验,才能有效地“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亦即建立新的“常规”,学校才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将“常规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刘校长还主张“管理工作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它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法、德并举的治理理念,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传统智慧。她实施管理工作十分扎实,思想工作也极其细致。人们发现刘校长总是比较容易接近那些难以相处的人,这是由于她具有洞见每个人身上细微长处的智慧,她的思想工作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又能严守原则。1989年北京四中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教学、教育、行政后勤、对外接待等等,均由校长总负其责。整整七年,她都吃住在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
  这“四个结合”在当时.成功推动了四中的拨乱反正,使学校工作很快走上正轨。据载,她执掌学校近三年之时,四中“每年获得全国、市、区各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均在140~160人”(这还不包括参加国际竞赛获奖的人数),总之,“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终于获得大面积丰收。令人感佩的是,这“四个结合”的治校指导思想所体现的科学性,在当今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之际,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价值,有助于使人们遵循教育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稳中求进”不折腾!这就是刘秀莹校长被人们称为教育专家的原因之所在。
  刘秀莹校长不仅有着先进的治校思想与智慧,她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折服。圈四中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在《永不磨损的丰碑——忆刘秀莹校长》—文中,对此进行了生动具体的阐述。总之,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是一位能够精准评析各门课程的校长,是一位不用翻译亲自接待外宾的校长,是一位心中总是装着每位教职工的校长。在行走间,无论见到谁,她都能予以关切的问候,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困。她还是一位威而不猛、宽容大度,既有原则性又温文尔雅、多才多艺的校长。由于杰出的业绩,她于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校长,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以上均为荣誉称号,与退休后待遇“挂钩”的职称,她都设法用在优秀教师身上。当她退休后,人们才发现刘秀莹校长竟然只有中级职称,这也使疾病缠身的她,常常会陷入经济拮据的境地。她的思想境界.常令人感慨唏嘘。
  发展教育社团:促进高中校长现代意识与振兴中华素养的提升
  1990年10月,我国基础教育界著名教育家李夜光、韦力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影響力,发挥了引领作用。从1990年至2007年的17年间,刘秀莹校长在该委员会中先后担任副理事长、理事长和两届名誉理事长,为该委员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适应了我国高中教育由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的发展趋势.初步体现了“共识、共享、共治”的核心理念,促进了高中校长为振兴中华发展教育素养的提升。   1991年5月,刘校长为该委员会一手筹建《校长论坛》(内部刊物),其宗旨诚如她在1994年发表的《致读者》—文中所指出的:“组织校长研讨办学中的重大教育思想问题,交流各种观点和见解,介绍中学校长办学的经验和体会,交流中学教育改革的信息,同时也选编刊登一些对校长有裨益的资料等。”该刊物试刊号上曾登载原人大附中校长胡俊泽撰写的《论中学校长的学术地位》—文,鲜明体现了办刊宗旨,其中提到:“校长不是行政官员,他所管辖的只是学校教育行政而不是国家社会行政”“从教绝非从政”“校长的社会价值在于他是一个学者,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于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了我国教育体制上“官本位”的积弊。从中我们能见微知著地了解刘校长主办《校长论坛》的现代意识。
  刘秀莹校长素有开放的心胸和国际眼光,在她担任高中校长委员会理事长期间.于1992年承办了以“当代中等教育及其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学校长国际研讨会.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较有声望的80余位中学校长应邀参加。1998年又承办了中等教育国际研讨会,她在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社会将是国际化的社会”,将“面临‘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中学校长们应“从过去的经验思维,专注眼前的直观思维,转向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科学思维”。她倡导并主持的这些国际会议适应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倡导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的思想高度一致。
  刘秀莹校长还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素知北京师大二附中坚持开办文科实验班,很有成效,曾引荐居住台湾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夫人到该校参观座谈。钱夫人赞赏该校的实验,建议扩大影响,举办“国学夏令营”。第一届国学夏令营于1998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召开,有几十所学校派师生参加:后来得到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的支持,并由各地学校轮流举办,至今已举办19届。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师资。因此,在钱穆夫人的帮助下,该委员会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为基地,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学员均为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先后覆盖两岸四地数百所学校。这个研修班从2000年至今已举办17届。此外,刘校长还于1994年12月发起召开了海峡两岸四地部分中学校長研讨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台湾地区和北京部分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这两次具有高峰论坛性质的会议都讨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道德和中学教育的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科技浪潮的猛烈冲击,能够如此沉稳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令人不能不敬仰刘秀莹校长的远见卓识和坚毅定力。她推行的这些面向两岸四地众多校长的工作,大大增强了他们振兴中华的共识和素养。
  刘秀莹校长主持高中校长委员会的工作,是她对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一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教育使命感、学者修养和社会活动家能力的不辞辛劳的教育家。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但人口大国不一定是教育大国。建国初期,中国有4亿多人口,而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今天,我国的教育人口有3.67亿,比美国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2%,可谓是个教育大国。这样的教育规模是在短短的50多年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迅速形成的。就基础教育而言,2007年,小
摘要公立学校在编教师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辞职权与企业中的劳动者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不同,受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規调整。教师辞职权之所以受限制,主要基于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聘用制度公开招聘的程序要求和人才流动要保持适度性等三方面原因。公立学校在聘用合同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看待教师的辞职与流动;改变管理策略,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和梯队建设,防范教师辞职后的人才断层;在推进依法治校的大视
在兴趣课程论的启发下,我们认为课程的“真正中心”是儿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原则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通过课程的实施研究儿童,发现、认识、陪伴儿童兴趣的持续发展,也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近年来,北京光明小学结合学校“以德为先,以学生为本,健康治校”的育人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实践,助力学生发现兴趣、寻找爱好,并逐步形成特长,真正促进了学生的
时下,一些大型商场在顾客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后,就给顾客发一张赠券:顾客收集若干张后,可向商场换取物品。美国心理学家拜恩博士指出,在人类的所有行为中,人们积累过去的感觉,就是在收集“心理赠券”,然后以完善或伤害自我、报答或报复他人等方式进行兑现。在学校中,教师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在收集校长送给他们的“心理赠券”,如信任、怀疑、肯定、否定、表扬、批评、赞赏、讽刺等。这些“心理赠券”,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或抑
2008年,在华盛顿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访问了美国教育部。教育部大楼的楼门正在装修,所以在门外搭建了一座红色的临时楼门,在这很像校门的临时楼门上,写着一行大字:“不让一个孩子落伍”。这句话正是当前美国基础教育的主题。  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是《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她陪同我们会见了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凯瑞博士和部长助理麦斯卡尔博士。大家都是教育界的同行,所以寒暄几句就立刻进入了《不让
所谓“案例积淀式”校本研训,是指在校本研训活动中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成长剖析、问题讨论、阅读思考、课堂诊断、专题研究等活动,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以案例的形式记录各自学习、思考、成长的全过程。    成长剖析    所谓成长剖析,就是教师通过剖析优秀教师的成长个案,探索总结教师成长的规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途径,形成“教师成长案例”。  1. 剖析优秀教师的
吴昌顺,北京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北京五中)原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是一位享誉国内的著名校长和教师。在上世纪9。年代举行的“吴昌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我曾亲眼看见该校教师向他赠送了题写“精、气、神”的一幅大字,当这幅字被徐徐展开的时候,与会者中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一片会心的欢笑。这掌声和笑声,表达了大家对题字内容的高度认同,也是赞赏教师们对吴校长的特性把握精准、表达得当。二十几年过去了,北京
摘要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旨在探讨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战略,描画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蓝图。从大会的分享对话、思想交锋中撷取三个聚焦点进行探讨。一是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小学校长需对接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办学格局;二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需厘清相关问题,实现从课程形态到课程内容、评价的全方位变革,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的人生“跑道”;三是教师成长需关注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关注幸福感的真
走进山东威海市古寨小学,你就会发现,校园中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阳光中队。看着队员们灿烂的笑脸,你恐怕很难想像,他们都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感受到幸福,给特殊的孩子以特殊的爱,这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基本信念。近两年,我们以建设阳光中队为载体,对单亲家庭子女给予特别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荣获“全国红旗少先大队”称号和“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提名奖。更
拍摄地点:上海南洋中学、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拍摄主题:校园绿地警示语  刚刚看到这两所学校绿地上的小警示牌时,我们没有太在意……哪个校园里没几块这样的牌子啊。可仔细一读,发现了其中的亮点:其一,这些警示语摒弃了千篇一律的“请勿践踏”之类的生硬词句,代之以“给我一片天空,还你一片绿地”、“赏花爱花花更美,观景惜景景更幽”、“小草也想昂首挺胸”、“你的‘蹂’情我永远不懂”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其二,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