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中国茶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a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道之说向来争议已久,中国茶道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最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渐而“中国茶道”越来越少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当然,“茶文化”与“茶道”还是有区分的。“茶文化”涵盖面更广,包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史、种茶制茶的技艺、风靡盛行的饮茶之风。但“茶道”则强调精神层面和内在之物,习茶重在修生养性,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显得难能可贵。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中国,但目前很多人认识茶道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上无不饮者”。此为世上首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入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我国大约在元代以后,注重仪式的沏茶便不再风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如今,在中国的茶庄或茶馆里,最常见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简易工夫茶冲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艺表演,这些都不能称为茶道。相对于日本繁复而精细的茶道而言,中国似乎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国式的泡茶工夫称为茶艺。其实,茶艺与茶道的差别,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论。
  茶道和茶艺,只有一字只差,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技艺,一个是修行。当时。茶艺在台湾兴起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最终业内人士还是选择了茶艺这个词。因为中国茶艺确实还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培养。
  起源于中国,却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说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杯“变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童启庆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茶道源起于中国唐代,到清代时因为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确中断过,如今喝茶之风盛行,中国茶道也正在逐步恢复。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有失偏颇地看待“中国是否有茶道”之说。在日本称为“茶道”、韩国称为“茶礼”、台湾又命名为“茶艺”。其实“道”、“礼”、“艺”是可以通用的。只要能科学地泡好茶,表达出精神层面的东西,何种称法并不重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先生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首先肯定了日本茶道的精妙,中国茶道在逐步恢复的30多年里,仍然在很多细节上不如日本。其次“茶道”一词之所以在中国不常为茶人们说提及,是因为“大道无形”,精神是无形的,无法用于表现,中国人不轻言“道”。最后他笃定地说:“中国是有茶道的,而且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要比日本茶道更丰富多彩。日本茶道用的是蒸青绿茶,而我们有六大茶类,可以有能展现各种茶类特色的茶道。在精神层面上中国茶道也比日本茶道更为精深,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表示:中国的茶道,应该在茶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最能体现中国的茶文化,它也要有中国文化的元素。贯穿了儒释道文化的元素,比如佛教的禅茶表演,道教的养生茶艺等,能够承担起中国茶道职责的技艺,它能够很直观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茶文化,带动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茶道。它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非常感染人的精神,不仅要悦目,而且要悦心。
  针对“日本才有茶道,在中国只有茶艺表演”一说,业内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是个误区。但是,简单的饮茶技术表演,只是表面形式之物,并不能被称之为茶道,只有赋予其精神和灵魂,才能有“道”。
其他文献
器,为茶之父。好茶还需好器具。而茶器常常有惊艳之姿,哪怕是沉厚而古朴的色彩和造型。就像一件深邃而神秘的艺术品,它们用厚重的泥色与奇幻的釉色讲述着泥与火交融的艺术。  茶末之色  第一眼,那大面积的、不规则而细碎的青黄色透着神秘感,下一秒,便要惊叹这能工巧匠居然能让釉色呈现出如此神奇的色彩,这种釉色被称作为茶末釉。茶叶末釉是含铁的一种结晶釉,由于釉中吐灰绿,俨如茶叶细末之色,最早在唐耀州窑及宋代都有
期刊
提到北横公路上的拉拉山,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水蜜桃。而提到花莲县富里乡的六十石山,满山遍野的金针花海景象就会浮现眼前。根深蒂固的印象在近年已经有了些微变化,因为两地都是台湾近年最快速崛起的新兴茶区,所种植产销的茶叶也在短短几年内掳获消费者的味蕾,令人刮目相看。  水蜜桃与茶香共舞  话说桃园县最高海拔的复兴乡由于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加上时常有雾气迷漫,非常适合种植温带水果,也是台湾最著名的水蜜
期刊
悠悠千古,始于春秋时期的儒学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已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者在历史的轨迹中,曾一度互相渗透和影响。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共同之处,两者的共荣共生意味着儒茶相通。儒士馆,便是一处融合儒家文化与茶道精神于建筑中的高端品茗会所。  儒茶合一
期刊
收茶一天  10月9号一早,我们来到老戴的店里,昨晚收茶到凌晨的老戴还未起床,店里放满了前几天收来的茶。老戴是我们相识多年的朋友,每个茶季我们都会约上老戴和我们一起下村收茶。趁老陈起床的功夫,我们泡起刚收的茶试喝,淡淡的兰花香掀开了这一天收茶的序幕。  安溪到感德的路况较好,从县城出发差不多1个小时即可到达。这时的茶市,路人稀稀寥寥,只有几个大品牌的收购点前聚着合作的农户,茶市的人气一般从下午才开
期刊
第十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1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将于今年11月24-27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举办。本届展会规模达到50000平方米,参展企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意大利等10多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迄今为止聚集最多优秀茶企的最大型的茶界盛会。  为顺应广大茶商要求,上届广州茶博会从
期刊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传说,此联的来历,是有一次郑板桥去会朋友,见朋友所居之处篱落有致,闲云野鹤,且在家中亮堂之处挂有一幅对联,联曰:“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郑板桥十分钦佩这位朋友对日常生活的泰然处之,遂在一番品茗叙旧后做斯联以相赠唱和。从此以后,这副如同大白话的对联,就渐渐演化成人们远荣利安平素、埋首于粗茶淡饭之俗
期刊
第四届深圳秋季茶博会将于12月15日~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在四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茶博会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增长速度年均40%以上,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茶展;全球首个经过展会BPA认证的茶展,BPA认证统计数据显示,现场人流量、销售能力全球茶展第一。今年的展会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位数达1900余个。据统计,目前展会招展工作已接近尾声,定展率已达90%以上,来自国内外69个名茶产区的700余
期刊
一道海峡,万般牵系。茶者,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能以一叶连一业,接古今及未来,系上联通的纽带。闽台茶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地隔海相望,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等都很相似。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茶业界开展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茶业这一民族产业,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深入而越发凸显它的和平使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两岸人民饮茶的质量和数量都
期刊
近日,福建省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茶叶行业中介服务组织——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成立。为庆祝该协会的成立,中国白茶第一品牌——品品香,被授权生产限量版老白茶饼壹万个,作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成立纪念礼茶。  为此,品品香生产研发出了“天藏地久·1199福鼎白茶”纪念礼茶饼,成为继福鼎白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和品品香茶业厦门旗舰店开业之后,白茶在世人面前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此款“天藏地久”纪念礼茶,
期刊
当代中国有没有茶道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大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致而已。  我个人始终以为,茶道是要修证的,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者研究的层面上,这一点其实和禅宗很接近。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又有僧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的。  “祖师西来意”是一句禅宗口头语,也就是什么是“道”的意思。在这两则公案里,问话的僧人如果领悟了,他就得到了“道”,俗称开悟;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