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壶天水菊花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传说,此联的来历,是有一次郑板桥去会朋友,见朋友所居之处篱落有致,闲云野鹤,且在家中亮堂之处挂有一幅对联,联曰:“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郑板桥十分钦佩这位朋友对日常生活的泰然处之,遂在一番品茗叙旧后做斯联以相赠唱和。从此以后,这副如同大白话的对联,就渐渐演化成人们远荣利安平素、埋首于粗茶淡饭之俗世而不问国事政事的乌托邦式的梦境了。
  无独有偶的是,清代画家顾士俊以此为题,作了一画,画名还径取其下联:《瓦壶天水菊花茶》。
  顾士俊,字奕千,号逸仙,清代元和人,即今江苏苏州人。据朱栋的《墨香居画识》载,顾氏“善画墨菊,浓淡皴擦入妙,浅深向背如具五彩,群称顾墨菊”。关于顾士俊更多的史料记载,典籍似乎有些语焉不详,像是应验了他的名号“逸仙”似的,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虚幻之感。流传下来的这幅《瓦壶天水菊花茶》,要算这缥缈云雾里的一点真实山水了。可我费尽周折还是没有在自己收藏颇丰的古代画册里觅见其影。悻悻然了好一阵子后,2009年夏天居然在一个古代书画交易网站上与它不期不遇。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呀。不过,网络上看画,不似纸上踏实,像是网络聊天,难免有虚拟之感。但我对此画却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将画作转贴于自己天天更新的私人博客上,并且置顶了好一段时间。
  得承认,就像某句歌词所唱的“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那样,我也被画里头清雅、闲适的气势给“撞了一下腰”:
  一盆淡淡的墨菊,曳出一朵长长的花,枝条柔软得像是能够舞蹈的样子,伸出来的花,看上去像是伸头探望的样子。盛开的花束下,置一只古朴的茶壶,壶之右侧,有一方盆兰草,看其清雅之态,该是兰草,当然也不一定。画之左侧的款识,除了“瓦壶天水菊花茶”几字我可辨认以外,余下的皆不知其所云。不知就不知,无知者无畏嘛。所以就允许我继续猜想吧:在那只极有可能是陶质的茶壶里,一定泡好了菊花茶,几瓣菊花,正在滚沸的水里嫩嫩地散发着清远之香。而那个喝茶的人,想必是一位辛勤劳作了一天的农夫吧。
  听去过江苏兴化的朋友讲,在郑板桥故居的厨房上,就刻有此联。我不禁又想,顾士俊想画下的极有可能就是一段质朴的南方乡村生活,只是他发挥了“顾墨菊”的特长,有意略去白菜、青盐就着糙米饭的场景,扬长避短地以菊抒情。或者他也画过,只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不过,我能想像到的是:那是一座河流纵横、粉墙黛瓦的南方小镇,有一个老人在经历了一天的下河捕鱼后,累了,回到家里,蘸着白菜青盐,开始吃他的家常便饭——糙米饭(也叫它棍子饭,一种将大麦碾成麦仁碎粒后拌以大米,或者再加点豌豆、扁豆、南瓜之类的),饭毕,悠哉游哉地去院落的一角,摘几朵开得正艳的菊花,与茶同泡,一壶菊花茶热腾腾地好了。倘若打开壶盖,菊香茶香一起飘散在院落上空。
  这样的田园生活,多好!
  在我读到的茶画里,这是对其历史背景掌握最少的一幅,恰恰又是我最喜欢的。其它的茶画,过于高蹈,难免产生看图识字之感。而《瓦壶天水菊花茶》像一根记忆的绳索,能把我重新拉回到数年前的西北乡村的黄土小路上,这就是它最强大的力量。有几次,我看这幅画,就无端地想起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院子里的牡丹开得极艳的场景——我的家乡在杨家岘,院落里不栽菊花只栽牡丹,好像是一种风俗。
  祖父去世都快三年了,我也早已离开了家乡。可我现在栖身其中的这座天水古城,也无意地成为我偏爱此画的理由之一。天水一词,嵌入画名之中,让我常常生出沾亲带故的遐想。当然,一幅画要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就得占据心灵的疆域。这也正是顾士俊在《瓦壶天水菊花茶》里的高妙之处:他仿佛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早在清代就用腕下笔墨替我们画出了一种走失的梦境,画出了一个都市人在经历了奔走打拼之后身心俱疲时意欲重返田园的梦想:
  有一杯刚刚泡好的菊花茶,有一把发旧的老藤椅,有晨曦朝霞,有口金落日,有四望而去桑麻野翳的一派田园风光。
其他文献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所以菊花也叫“秋花”。  在光里驻留,触摸和煦的惑。沉浸在秋的怀抱,安谧、淡泊、陶醉。秋风吹落了的一片树叶,在远处飘飞跌宕,似乎在引领你走向秋天的原。闭眼,你已经走在了秋的深。还是这一片秋、遍地黄花、漫天归燕。还是那简陋淳朴的村落、依稀可见的远山。那漫卷花蕊的花,不知道已经更迭了多少岁月。  春
期刊
据说中国人自新石器时代即开始掘井以汲水日用,而后水井便成为中国老百姓食用水的重要来源,并形成了独特的井文化,凿井汲井、井神井龙、井之祭祀与装饰,如是等等。颜师古在注解《汉书·货殖传序》之“商相与语财利於市井”句时,言到:“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  或许正因有了如此的文化大背景,制壶大师陈曼生与杨彭年才突发灵感创造出这前无古人的井栏壶吧。井之有栏,不知起于何时,但《
期刊
近年来,茶席设计颇为盛行,呈现风起云涌的多样化态势,引起茶界的普遍关注。回溯起来,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首先出现了茶席活动,刚开始称“茶具组合艺术”,也有称“茶具装饰艺术”。2000年开始,才有了“茶席设计”的说法。  目前所说的茶席设计,或者所风行的茶席设计,绝大部分是一种“庶民文化”。为了满足一些非专业者附庸风雅,对艺术追求的一种成就感,许多所谓的“茶席设计”只重视艺术性的创作,忽略了
期刊
市面一般喝茶没有人太在乎茶杯,尽管有些茶叶稀罕极了,茶壶也行情高涨,茶杯倒是一直不换。部分茶者手上虽然备有好几种茶杯,他们比较留意的是杯子的形态、纹饰、图案是否好看,大小是否适合各种场合,相对少关注到茶杯材质以及不同材质杯子与茶汤、品茗的关系。  使用不同材质器具来煮水、泡茶和品茗,可以导致水及茶汤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喝进嘴巴能够马上觉得口感的差异,有些明显有优劣之别,我们可以指出哪个较好喝哪个不
期刊
脱离了茶而谈茶,就像脱离了音乐而谈音乐、脱离了信仰而谈宗教,是谈不进核心的,听者也只是觉得隔靴搔痒。这就是把茶、把音乐、把宗教知识化了,看似懂得很多,但不扎实,不耐推敲,而且不易亲自享用,不易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现象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产生的弊病是无法获得高度的享受;对学者专家而言,容易产生的弊病则是书写或发表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文章或言论。我们并不苛求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必须精通某领域的全
期刊
器,为茶之父。好茶还需好器具。而茶器常常有惊艳之姿,哪怕是沉厚而古朴的色彩和造型。就像一件深邃而神秘的艺术品,它们用厚重的泥色与奇幻的釉色讲述着泥与火交融的艺术。  茶末之色  第一眼,那大面积的、不规则而细碎的青黄色透着神秘感,下一秒,便要惊叹这能工巧匠居然能让釉色呈现出如此神奇的色彩,这种釉色被称作为茶末釉。茶叶末釉是含铁的一种结晶釉,由于釉中吐灰绿,俨如茶叶细末之色,最早在唐耀州窑及宋代都有
期刊
提到北横公路上的拉拉山,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水蜜桃。而提到花莲县富里乡的六十石山,满山遍野的金针花海景象就会浮现眼前。根深蒂固的印象在近年已经有了些微变化,因为两地都是台湾近年最快速崛起的新兴茶区,所种植产销的茶叶也在短短几年内掳获消费者的味蕾,令人刮目相看。  水蜜桃与茶香共舞  话说桃园县最高海拔的复兴乡由于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加上时常有雾气迷漫,非常适合种植温带水果,也是台湾最著名的水蜜
期刊
悠悠千古,始于春秋时期的儒学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已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者在历史的轨迹中,曾一度互相渗透和影响。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共同之处,两者的共荣共生意味着儒茶相通。儒士馆,便是一处融合儒家文化与茶道精神于建筑中的高端品茗会所。  儒茶合一
期刊
收茶一天  10月9号一早,我们来到老戴的店里,昨晚收茶到凌晨的老戴还未起床,店里放满了前几天收来的茶。老戴是我们相识多年的朋友,每个茶季我们都会约上老戴和我们一起下村收茶。趁老陈起床的功夫,我们泡起刚收的茶试喝,淡淡的兰花香掀开了这一天收茶的序幕。  安溪到感德的路况较好,从县城出发差不多1个小时即可到达。这时的茶市,路人稀稀寥寥,只有几个大品牌的收购点前聚着合作的农户,茶市的人气一般从下午才开
期刊
第十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1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将于今年11月24-27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举办。本届展会规模达到50000平方米,参展企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意大利等10多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迄今为止聚集最多优秀茶企的最大型的茶界盛会。  为顺应广大茶商要求,上届广州茶博会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