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多年来,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句顺口溜就唱出了学生害怕作文的真实情况。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日记训练,储备写作素材。
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说:“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做。就实际说,这有点本末倒置,而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我又曾想,能不能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写,一句两句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硬要缩短……”日记以它自由、灵活的形式,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积累了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等丰富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学生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生活中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变化,心中的秘密,在作文里不能体现出来,但在日记里可以自由倾泻。日记成了学生自由畅想的王国,同时,在写作文时,如遇到和日记中的材料相同时,就可以拿来用,这就解决了作文材料难的问题。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语言丰富了,思维开阔了,有时为了把一件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自感语言缺乏,就去读课外书籍,扩大了阅读面,探寻丰富简洁的语言,无形中又积累了语言。
二、引导广泛阅读,加强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书读多了,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写作。因为如果他人的文章烂熟于心,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积累。要写好文章,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语言规范,文质兼美,是学生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课文,争取达到熟读成诵。对于其中的名词佳句,我还要求学生摘录在读书笔记本上。
教材中的文章虽好,但数量太少。要想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文章和名著。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清作者、书名,摘抄优美的句子、段落达到背诵程度。我还适时开展了“看谁读的书最多”,“你感受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作者是谁”等活动。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享受到了读书快乐,也在快乐中积累了语言。
三、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校内,我根据学生实际,组织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认识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春天,领着学生去放风筝;夏天,去野餐;秋天,观赏丰收的景象,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当大雪纷飞时,让学生去观赏白雪皑皑的世界。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了情操,还可以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让学生参加实践。因为学生参加了实践,亲身经过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所以,作文就有东西可写,而且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可信,感情真挚。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四、借助博客平台,共享习作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赏识,被同学赏识,被报刊社编辑赏识,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假期中我借助“网易”平台建立了“雏鹰练飞”班级博客﹙http://cylf2009.blog.163.com/﹚。开学后,我把在网上为班级申请博客的消息告诉了学生。我对他们说,从这学期起,只要他们有写得比较出色的日记和作文,我就帮他们发表到网上的博客里,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欣赏到他们的日记和作文。从此,学生写日记和作文比以前认真了,他们都巴望着自己的日记和作文能在班级博客里发表。每一次日记本和作文本发下去,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看看得了什么等第,如果是“优”,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的日记和作文将被发表在博客里。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班级学生孙宏烨的《拜师学艺》、《采桑果》、《捉鱼》、《第一位男老师》,周逸凡的《芍药——花中之相》,徐依雯的《流浪狗》,严永轩的《吃早点》已经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学生一次又一次受到鼓舞,对写好作文也就充满了信心,兴趣之火也就越烧越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得学生习作时不再望“文”兴叹。
一、重视日记训练,储备写作素材。
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说:“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做。就实际说,这有点本末倒置,而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我又曾想,能不能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写,一句两句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硬要缩短……”日记以它自由、灵活的形式,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积累了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等丰富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学生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生活中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变化,心中的秘密,在作文里不能体现出来,但在日记里可以自由倾泻。日记成了学生自由畅想的王国,同时,在写作文时,如遇到和日记中的材料相同时,就可以拿来用,这就解决了作文材料难的问题。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语言丰富了,思维开阔了,有时为了把一件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自感语言缺乏,就去读课外书籍,扩大了阅读面,探寻丰富简洁的语言,无形中又积累了语言。
二、引导广泛阅读,加强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书读多了,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写作。因为如果他人的文章烂熟于心,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积累。要写好文章,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语言规范,文质兼美,是学生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课文,争取达到熟读成诵。对于其中的名词佳句,我还要求学生摘录在读书笔记本上。
教材中的文章虽好,但数量太少。要想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文章和名著。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清作者、书名,摘抄优美的句子、段落达到背诵程度。我还适时开展了“看谁读的书最多”,“你感受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作者是谁”等活动。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享受到了读书快乐,也在快乐中积累了语言。
三、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校内,我根据学生实际,组织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认识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春天,领着学生去放风筝;夏天,去野餐;秋天,观赏丰收的景象,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当大雪纷飞时,让学生去观赏白雪皑皑的世界。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了情操,还可以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让学生参加实践。因为学生参加了实践,亲身经过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所以,作文就有东西可写,而且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可信,感情真挚。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四、借助博客平台,共享习作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赏识,被同学赏识,被报刊社编辑赏识,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假期中我借助“网易”平台建立了“雏鹰练飞”班级博客﹙http://cylf2009.blog.163.com/﹚。开学后,我把在网上为班级申请博客的消息告诉了学生。我对他们说,从这学期起,只要他们有写得比较出色的日记和作文,我就帮他们发表到网上的博客里,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欣赏到他们的日记和作文。从此,学生写日记和作文比以前认真了,他们都巴望着自己的日记和作文能在班级博客里发表。每一次日记本和作文本发下去,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看看得了什么等第,如果是“优”,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的日记和作文将被发表在博客里。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班级学生孙宏烨的《拜师学艺》、《采桑果》、《捉鱼》、《第一位男老师》,周逸凡的《芍药——花中之相》,徐依雯的《流浪狗》,严永轩的《吃早点》已经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学生一次又一次受到鼓舞,对写好作文也就充满了信心,兴趣之火也就越烧越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得学生习作时不再望“文”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