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

来源 :现代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的三位一体,这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使学习无处不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回应学生学习品质的新途径.
其他文献
公示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应用文体,旨在于公共场所向社会公众告知特定场合和地点特定人员须知的信息内容.而标志语不仅仅是一个话语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文化形象.目前国内外公示语的英译中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强调了公示语的特殊性并认为其英译工作应该注重功能上的对等,而并非单纯的文字词汇上生硬的静态对等.因此,公示语英译工作必须坚持采用适合的翻译准则,以实现公示语所要达到的预期功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精通英语,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英语也成为高校的重点教学科目.文章着重探讨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策略,希望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一些科学可行的思路.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其中文化负载词众多,修辞手法多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在翻译这类文学作品时,对译者要求较高.文章将从社会符号学的三方面意义出发,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分析译者詹纳尔对译文的处理,旨在揭示从社会符号学意义的角度进行翻译对处理此类富含语言文化信息的文学作品的客观指导作用.
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课堂教学一样,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探讨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运作机制及具体实现路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对原生英语广告和中国的海外广告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探究发挥广告诱性功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中国海外广告投放的借鉴意义.
《乡愁》是余光中在1972年所创作的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歌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文章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对《乡愁》英译本进行鉴赏,帮助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与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所需,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文章探析课程思政元素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如何有机融合,如何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深度挖掘现有教材,并适当补充内容,实现知识点和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灵活地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要素,同时,各方要协力合作,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责任担当.
唯物论和人本观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人类与现实互动体验并进行认知加工后的产物.现实经验经认知加工后由语言间接反映.身体和空间是人类最先接触和形成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向其他领域映射.由于时间过于抽象,人们在认知中把空间的描述映射到时间上,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时间的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具有心理真实性,所以空间上的距离常被用来描述时间上的距离.文章从距离象似性角度为英语一般现在时提供一种解读视角,一般现在时是表达概念上距离最近的语法形式,即认知中的概念间距离为零或近零时常选
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应顺应思政格局,融入德育元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观念,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筑造“金课”,打破传统面对面授课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从而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