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教学应凸显自己的价值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算教学,一直被视为笔算的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重视口算训练思维的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口算逐渐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作为教者,应重视口算教学自身独有的价值,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形成口算策略的过程中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提高學生运算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下面围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同课异构,谈一些本人对口算教学的思考。
  【A教师】
  1.(出示口算题)你们会算吗?
  3+7  8+6  50+10  18+30  24+3  5+24
  学生口答,追问24+3是怎么算的,为什么3和4先加呢?
  2.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学生提问)
  师追问:要求小红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会列算式吗?
  生:24+6。
  师:怎么算呢?将你的想法写一写、画一画,让大家都明白。
  (生独立表示,教师搜集典型的展示)
  生4:我是先算4+6=10,再算20+10=30。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方法给大家讲明白了。今天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进位了。
  生2:4和6相加满十了,要将这1个十放到十位上。
  师:比较这些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呢?
  3.师:要知道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怎样列式呢?怎样算呢?
  生1:24+9=33。
  生2:我将24分成20和4,再算4+9=13,20+13=33。
  生3:先算4+9=13,再算20+13=33。
  (学生没有其他方法出现)
  师:24+9,我们先算(生接:先算4+9=13,再算20+ 13=33)。
  4.比较:  24+3    24+6   24+9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B教师】
  出示情境图(将小红6张隐去)。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小明和小亮一共多少张画片?
  师:你会列算式吗?
  生:24+9=33(张)。
  师:怎么算的?在作业本上将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生表示,交流学生的想法)
  师:比较小朋友们想出的方法,找一找它们相同的地方。
  生1:(指1和4)他们都是将数拆开来算的。
  生2:(指3和4)他们都是将数凑整算的。
  生3:9只能和4加,不能和2加。
  生4: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影响十位上的数了,以前十位上的数是不变化的。
  师:为什么会影响了十位上的数呢?
  生4:因为多了1个十了。(生指着图式讲解)
  师:观察真仔细,将数拼组时产生了1个十,要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口算加法。
  【追问及思考】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之前的计算相比,增加了将数拆分后还要拼组的过程,从简单算式走向了稍微复杂的算式。同一个难点,教者对口算教学价值理解的不同,进行教学处理时侧重点就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也有差异,引发我们的思考。
  1.先研究24+6,还是先研究24+9?先研究24+9合适吗?
  A教师重点教学的是24+6,然后运用迁移,逐步推进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形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口算程序,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通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口算策略。B教师认为24+6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重点是24+9的教学,让学生将数进行拆分、拼组后获得结果,在多样的算法中发现算法间的联系,积累进位加法口算的经验。两者都注重暴露学生口算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A教师选择了24+6,B教师选择了24+9。
  观察A教师的课堂,学生对24+6的算法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最后形成一致的口算策略:先算4+6=10,再算20+10=30。当计算24+9时,学生主动将习得的经验进行迁移,先算4+9=13,再算20+13=33,实则用笔算的方法在口算,学生别无其他想法。而在B教师的课堂,学生口算24+9的策略是多样的,就在这多样算法的比较中获得口算的策略:要将两个数进行拆分和重组,产生新的数。在下面的练习中,学生的口算不是很熟练,但会有意识地选择算法在口算。
  尽管口算与笔算一样,将加、减运算建立在结合律基础上,乘、除运算建立在分配律基础上,但两者还是有着质的不同。口算是一个高级的心理活动,需要学生将数进行合理的拆分、拼组,并且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在短时间内得到正确的结果,这一心理操作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思维。先研究24+9的口算过程,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获得不同层次的算法,在多样的算法中沟通算法的联系,找到同与不同,感悟算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再算24+6这样的式子时,学生会觉得轻松。教师在培养孩子口算能力的过程中,应尽量排除经验的束缚,让学生自己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策略。不需要分解学生口算过程中的难点,给予学生迁移基础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束缚,无意中窄化了学生口算的思维通道,让学生用笔算的规则按部就班地解决口算问题。
  先研究24+9,教师又需注意到24+9是一道特殊的算式:由于9是和10只相差1的数,根据数据的特点,口算24+9最适合的方法是24+10-1,而不是9和4的拼组,所以教学中例子的选择也需关注数据的选择。选择数据时,教师应选择具有一般性的数据,如24+7或26+7等,让学生在过程中先找到具有普适性的方法,透彻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通法后,再设计一些有特点的数据,如几十九加一位数和类似24+6的算式,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口算,当学生能根据数据选择算法时,才能代表他的口算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属于个体的、多样化的思考。
  2.如何凸显口算教学的价值?
  毋庸置疑,口算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记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笔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融合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曹培英老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构建了运算能力的“四面体模型”(如下图),指出基本口算(主要是20以内的加减与表内乘除)是其他口算、任何笔算、估算必不可少的运算反应。
  如何凸显口算的育人价值,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口算中理解算理是关键。数的运算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进行运算,小学阶段每个算式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实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物体个数的加减抽象出符号运算,还应将数形结合,关注学生对算式实际意义的理解。二是口算中鼓励学生多种思考,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由于学生存在认知经验、个性特点的差异,同一道题,口算的思考方法也会不同。教师要鼓励、允许学生有多种思考方法,用自己的方式(画图、语言等)讲述这样算的道理,基于对算理的理解再形成算法。
  口算,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口算作为笔算的基础,更不能用笔算的思维来教口算,而应在具体情境中加强口算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口算独特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巧妙设疑,唤醒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以疑激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家校共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家庭生活为载体,让劳动教育常态化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转变“重学轻劳”的意识,营造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给孩子创设更多的劳动机会。  首先,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签订“成长协议”,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进行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应该常常带着孩子共同打扫房
期刊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应该也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转向适应创新的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从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转向运用民主与法治的管理。作为新时代的校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治理好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助一臂之力。在众多的素养中,我认为提升下面这四种基本素养,对提升校长的治校能力大有裨益。  一、全
期刊
【导读】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源自条形统计图,但和条形统计图又有质的不同——它更注重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换言之,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从静态变为动态,其作用是从现在去“预知”将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维习惯转换的挑战难度是巨大的。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逐步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原理、理解折线统计图“从现在预知未来”的实用价值,是本节课的核心
期刊
“读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有系统、有序列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习作教学,它以读为前提,是读的延伸,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对阅读材料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是读写有效结合的关键。  一、有样学样,按图索骥
期刊
词语,是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其词语积累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要以词语的运用为目标,有的放矢,因词而异,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就地取材:在語境联系中运用  语境,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重要凭借。就一篇课文而言,文中的词语都处于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用法与语境联系,方能让学生得到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启迪。若文本
期刊
一年级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其中有一题是“阳光像什么”,他的老师看了一眼他的答案,说道:“阳光怎么像金子?这句话说不通!”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阳光为什么不能像金子?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阳光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就像闪耀的金子!再说,这道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一年级学生为了回答‘阳光像什么’而追求‘标准答案’,那么,在他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就会走入‘死胡同’。不如引
期刊
教材简析:  《拔萝卜》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阅读材料,教材根据故事的发展配有四幅插图。教材安排这个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和大人一起看图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分享阅读、无压力阅读”的编写理念,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里或许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或还唱过《拔萝卜》的歌曲。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来阅读故事,学
期刊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以“富饶”为中心从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作者在文章中先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然后按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其中,介绍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介绍海底主要通过写水产资源来突出其富饶;而介绍海岛则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语句来介绍的,作者从总到分的介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小学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精神,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将实现教育内涵发展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