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un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以“富饶”为中心从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作者在文章中先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然后按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其中,介绍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介绍海底主要通过写水产资源来突出其富饶;而介绍海岛则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语句来介绍的,作者从总到分的介绍,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突出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课文中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的重点语句,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做到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真正体会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在解题中猜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过哪些美景?(学生回答问题)是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到处都是美景。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到富饶的西沙群岛去游览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回答问题。“富饶”是什么意思?(物产多、财富多)“富饶的西沙群岛”又是什么意思?(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财富充足的地方)
  3.猜一猜。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后说出自己猜测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揭示课题,在理解课题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初读中找关键语句
  1.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边读边想:西沙群岛在祖国的什么地方?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中心句)。
  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词,学生认读。(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3)说一说。西沙群岛在祖国的什么地方?(①出示课文句子“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②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西沙群岛的位置,了解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③教师简介西沙群岛的概况)(4)课文中能够概括西沙群岛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3.想一想。《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那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任务自读课文,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概括西沙群岛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为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做铺垫。
  三、在合作探究中分出层次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自然段。(课文第二自然段至课文五自然段)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五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中表示位置、景物的词语。
  3.小组合作,填写读书卡。思考问题: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
  4.小组交流。
  (1)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读书卡,检查填写情况。
  (2)说一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
  (3)小结。课文是从海面的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这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產丰富的。
  设计意图:借助“读书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既培养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信息的能力与探究合作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达到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
  四、在品读中感悟富饶
  1.感受海水的美丽。(1)齐读课文二自然段。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颜色?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2)指名回答。理解词语: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瑰丽无比(瑰丽:异常美丽。瑰丽无比:形容非常美丽,无与伦比)(3)借助图片欣赏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美景。(4)说一说。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有这么多的颜色相互交错呢?①指名说。②出示海底地貌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水颜色形成的原因。(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高低不平,有些地方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有些地方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海水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原因。(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海水的美。
  2.感受海底生物的有趣、鱼儿的多和美。(1)播放西沙群岛海底的视频。(2)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内容。(3)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的海底景象?(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4)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写了海底的哪些物产,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①指名回答。②填空。西沙群岛的海底有_______的珊瑚、_______的海参、_______的大龙虾、_______的鱼。(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全身披甲的大龙虾、样子威武的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成群结队的鱼、数不清的鱼) (5)你最喜欢海底的哪种物产?为什么?当学生回答:珊瑚。①出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海底的珊瑚比作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写出了珊瑚的形态万千。既说明了珊瑚形状的多样,又说明了珊瑚的美丽)③展示各种各样的珊瑚的美丽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珊瑚的美丽。④齐读句子。这么多美丽的珊瑚,让人百看不厌,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个句子读一遍。当学生回答:海参。①出示: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②出示海参的图片,理解“懒洋洋”(没精打采的样子),了解海参的活动方式:蠕动。③明明是“海参懒洋洋地慢慢地爬行。”作者为什么要说成“海参懒洋洋地蠕动”?(补充知识:海参一小时前进3米)⑤感情朗读。当学生回答:大龙虾。①你为什么喜欢大龙虾?(样子威武)②出示课文中描写大龙虾的句子,学生齐读。(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大龙虾的威武?(样子和动作)④换词比较。演示“爬”“划”的动作,感受“划”的威武。(这里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描绘了大龙虾的外形、动作,形象生动。)⑤感情朗读。当学生回答:鱼。①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了鱼的什么特点?(鱼非常多)②从哪里可以看出鱼多?③补充知识。据统计,西沙群岛海里的鱼有400多种,简直就是一个鱼类博物馆。④出示课文中描写鱼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直观感受鱼多。⑤说出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⑥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讲鱼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目的是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感受海岛是鸟的天下。(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想海岛上有什么?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出示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学生齐读)(3)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分述句是从哪些方面对总起句作说明的。(“鸟的天下”→树林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②这段话采用总分结构的方式,先总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然后围绕这句话,从树林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四个方面进行分述。其思路是:鸟的天下——树林多(原因)——鸟多(树多,必然鸟多)——鸟蛋多(鸟多,鸟蛋必然多)——鸟粪多(鸟多,鸟粪也必然多)。同时写出海岛上的鸟粪作为肥料滋养了树木,让树木更加茂密,树木越茂密越适合鸟类栖息,是良性生态循环。③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一句,学生读其他的句子。
  4.激发爱国之情。(1)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学生自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明确:课文第六自然段不仅进一步點明了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相呼应,这叫首尾呼应。课文第六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真正体会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在总结拓展中进行训练
  1.填空。来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从海面上,我们看到了_______的_______;潜入海底,我们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上海岛,我们感受到这里是_______。
  2.编写导游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让我们也像作者那样,怀着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和赞美,向游客介绍西沙群岛,好吗?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写西沙群岛导游词。出示: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_______、_______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_______。这里风景优美,海水_______,因为海底_______,有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西沙群岛物产也很丰富,海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产,海岛上有_______,_______在这里,_______的天下。(欢迎来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祖国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这里风景优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西沙群岛物产也很丰富,海里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等丰富的物产,海岛上有茂密的树林,各种各样的鸟栖息在这里,海岛成了鸟的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西沙群岛导游词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使“学阅读”与“学表达”得到有效的结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应同时兼顾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这才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因此,教师也应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应是通过知识的建构,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四方面目标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落实在这展开了的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
期刊
【导读】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教学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换和位置确定”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之后,学习比例和比例尺之前的一个内容。而人教版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后。两个版本的“图形放大或缩小”编排顺序不同,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也理应有所不同,但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怎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比例尺和比例的情况下去深刻理解图形缩放的本质?这是本节课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巧妙设疑,唤醒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以疑激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家校共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家庭生活为载体,让劳动教育常态化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转变“重学轻劳”的意识,营造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给孩子创设更多的劳动机会。  首先,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签订“成长协议”,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进行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应该常常带着孩子共同打扫房
期刊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应该也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转向适应创新的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从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转向运用民主与法治的管理。作为新时代的校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治理好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助一臂之力。在众多的素养中,我认为提升下面这四种基本素养,对提升校长的治校能力大有裨益。  一、全
期刊
【导读】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源自条形统计图,但和条形统计图又有质的不同——它更注重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换言之,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从静态变为动态,其作用是从现在去“预知”将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维习惯转换的挑战难度是巨大的。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逐步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原理、理解折线统计图“从现在预知未来”的实用价值,是本节课的核心
期刊
“读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有系统、有序列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习作教学,它以读为前提,是读的延伸,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对阅读材料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是读写有效结合的关键。  一、有样学样,按图索骥
期刊
词语,是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其词语积累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要以词语的运用为目标,有的放矢,因词而异,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就地取材:在語境联系中运用  语境,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重要凭借。就一篇课文而言,文中的词语都处于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用法与语境联系,方能让学生得到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启迪。若文本
期刊
一年级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其中有一题是“阳光像什么”,他的老师看了一眼他的答案,说道:“阳光怎么像金子?这句话说不通!”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阳光为什么不能像金子?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阳光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就像闪耀的金子!再说,这道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一年级学生为了回答‘阳光像什么’而追求‘标准答案’,那么,在他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就会走入‘死胡同’。不如引
期刊
教材简析:  《拔萝卜》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阅读材料,教材根据故事的发展配有四幅插图。教材安排这个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和大人一起看图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分享阅读、无压力阅读”的编写理念,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里或许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或还唱过《拔萝卜》的歌曲。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来阅读故事,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