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教材策略一: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4)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源自条形统计图,但和条形统计图又有质的不同——它更注重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换言之,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从静态变为动态,其作用是从现在去“预知”将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维习惯转换的挑战难度是巨大的。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逐步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原理、理解折线统计图“从现在预知未来”的实用价值,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
  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何捷老师,遵循以生为本、自主构建的教学原则,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折线统计图”,让我们对折线统计图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案例】
  课堂实录:
  一、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师:出示“1-12月文山平均气温”文字材料供同学阅读。
  (本节课是给文山实验小学的同学授课,所以导入新课时选用了当地的气温)
  ……
  师:哦,明白了。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呈现每月的平均气温,看着不直观。想不想看得直观一些?可以怎么办?
  生1:可以用统计图。
  生2:也可以用統计表。
  ……
  二、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一)复习条形统计图知识
  ……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还知道一月平均温度最低是11.1℃;六月和七月平均温度最高都是22.7℃。
  (师板书:高、低、不变)
  生2:还知道二月平均温度是12.9℃,三月平均温度是16.8℃……
  (师板书:数量)
  生3:我还看出1到7月的气温是上升的,8到12月的气温是下降的。
  ……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呈现12个月的平均气温真方便,比文字的叙述更简化、明了。
  (二)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我们还接着看这幅条形统计图,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11.1℃,这个11.1℃,是从统计图的哪看出来的?
  生:从一月份条形图上面标注的数据11.1℃看出来的。
  师:这个标注是根据图中的哪个信息标注出来的。
  生:最顶端的数据。
  师:回答得太准确了,是看最顶端。
  师边用手势比画一月条形图边说:说明只有最顶端的温度才能表示1月的平均气温。既然只看最顶端,那么……
  ……
  展示省略之后“直线”的统计图。
  师:这个想法太出色了!再想想,还能表示的再简洁点吗?
  生:可以不用画“直线”,画“点”就更加方便。
  师:用一个“点”来表示,是不是这样?
  出示“点”的统计图
  师:只是一个点,它真能替代一个条形吗?
  生:可以的。比如2月的平均气温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必须从0开始一直涂到最顶端才能表示,现在我们直接在最顶端打个“点”表示,度数都是一样的。
  ……
  (三)感受折线统计图的折线“美”
  师:看着我们新得到的这幅图,告诉何老师,你“第一眼”的感觉。
  生1:像座“山”。
  生2:像条“线”。
  师:你们的感觉太棒了,谁能带着我们大家把感觉到的“线”的样子用手势画出来。
  ……
  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吗?
  生1:我爸股票上就是这种图。
  生2:银行大屏上有这种图。
  出示心电图、银行汇率、股票图
  师:这样的图叫作“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四)对比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
  师:从变成的折线统计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
  生:还可以看出1到6月的温度在逐渐上升,之后在逐渐下降。
  师:你更会看,大家知道他从哪看出来的吗?
  生:就从那条折线。
  师:谁能具体地说说怎么看这条折线?
  ……
  (师板书:变化趋势)
  师:想想看,这个趋势在之前的条形统计图中反映出来吗?
  生:之前的条形统计图也反映出来了。
  师:是的,之前同学已经提到了,只是折线统计图更直观、更明显。
  ……
  (五)学画折线统计图
  师:既然是一样的,折线统计图该学吗?为什么?
  生1:该学,画起来简单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学,用途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只留下“图”,省去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你一眼能看出什么信息?
  ……
  师: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把文山月平均气温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
  (师板书:描点  连线)
  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生板演并验证。
  (六)读懂折线统计图
  师:从陈东的身高变化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信息?
  ……
  师:你们知道吗?幼儿0-1岁身高长得快是因为小宝宝的大脑还没有成熟,尤其是最高级的大脑皮层还没有起作用,所以他们说不了、动不了、体温也不稳定,他们需要身体的快速发育来适应成长的需要。
  师:儿童在10岁前,还有一个身高快速增长的时段,你们能找到吗?
  生齐答:1-2岁的时候。
  ……
  师:除了这两个时段,从其他线段上,你们还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我发现其他时期长得比较慢。
  ……
  (七)看图辨析
  师:有三只股票,他们一个月的涨跌情况,让股民们的反映是:大喜大悲、失魂落魄、喜上眉梢。你能根据统计图的信息判断出它们属于哪只股票吗?
  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信息进行判断。
  师:如果有钱投资股票,你买哪只?
  ……
  (八)对比辨析
  师:你能根据这张图中的信息预测一下陈东18岁时的身高吗?
  生1:180厘米。
  生2:174厘米。
  生3:168厘米。
  师:预测的结果五花八门,老师再给你一些材料,修正一下刚才的预测。
  出示“中国0-18岁男童标准身高统计表”和“近十年儿童身高变化统计图”。
  生:我觉得陈东18岁的身高应该在174厘米以上,因为中国18岁青少年的标准身高是172.3厘米,陈东10岁之前的身高都比標准要高一些,所以……
  ……
  师:陈东18岁的身高有可能和标准身高一致吗?
  ……
  师:陈东18岁的身高有可能比标准身高矮吗?
  ……
  师小结:看来我们只凭借黑板上的一幅统计图进行预测,结果是多样的;但只要收集的相关统计数据越多,我们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板书:“合理”预测)
  师:学到这有没有觉得“统计”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很不一样。
  三、展现祖国的建设成就
  ……
  播放视频:
  ……
  师:还是统计我国1996年至2016年的GDP,年份没变,GDP的数据也没变,只有图形变,但是你的感觉……
  生:我感觉太不可思议啦,我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
  ……
  师:同学们,老师也很激动!老师能感受到你们对国家崇拜的感觉更加强烈,这是因为条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了我国GDP数量的多少。可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非常重要。
  ……
  【评析】
  本节课是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由金康园小学何婕老师执教。何老师循循善诱,带领学生经历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演变的完整过程,清晰地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实用价值,学生对二者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折线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的简化与发展。条形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直观反应数量的多少,当这些直条排列紧密的时候,条形的顶端隐隐约约形成“山峰”的样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数量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视觉特性——直条本身是显性的,而直条顶端以及顶端之间的“呼应”是隐性的,这就使得数量变化的情况在视觉上处于弱势地位。怎样让数量变化的情况在视觉上从弱势地位变为主体呢?我们就采用简化的办法:把条形统计图的条形本身隐去,只留下顶端的位置并且简化为一个点,为了强化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再画上线段连接,这就形成了折线统计图。所以说,折线统计图源自条形统计图,但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2.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本质的区别。折线统计图虽源自条形统计图,但二者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1)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趋势”。条形统计图更侧重于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侧重于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数量的多少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具体、明确、直观,抽象程度较低,所以放在四年级上册学习。而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动态的特性,抽象程度较高,放到了五年级的下册来学习。教材编写中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从描述“现在”到预知“将来”。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的多少,侧重于对“现在”状况的描述。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侧重于对“将来”的预知。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学生思维最大的“拐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深水区。何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了从“量”的关注到对“势”的留意的思维习惯转变。
  (3)从“量”的确定到“势”的可能。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物将来的发展状况是不确定的。但是从现有数量的关系中,可以预知事物将来发展的“基调”,也就是在“不确定”中有“大势所趋”。这对我们预知事物发展的整体走向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参考作用。但是真实的结果会怎样?又充满了随机性,也就是“大势所趋”中有“例外”。本课中,“预测身高”的活动就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不就应该像“糖水甜而不见糖”一样地蕴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吗?
  可以说,教会学生从关注“量”到关注“势”的思维习惯转变是“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灵魂所在。希望更多同仁能在本课例“抛砖引玉”的启发下,提出更有见地的良策。
其他文献
《我的“生长果”》(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以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作者笔下,书是她享受生活、享受作文、享受成长的“长生果”。古往今来,名人对书的比喻数不胜数,这些比喻是名人读书故事的浓缩和读书感受的概括,是他们关于书的个性化解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对书的个性化解读,怎样借助独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本篇课文是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时可引领学生走
期刊
教材简析:  《陀螺》(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高洪波以陀螺为主线,叙述了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但表达出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也凸显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了解同龄人
期刊
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任何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转化而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引起高度重视,并分析错因,反思教学中有何缺失,从而进行纠错和弥补,化解错误,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出错”引起重视  在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学生能通过在图中分割面积求和(图外添补面积求差)等方法来计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3、7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例题1和例题2。例1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10根小棒,把这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接着教学数的读法,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
期刊
面容坚毅、自信,着装简约、干练,和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安排学校事务时,沉稳自信、言简意赅,说起自己近40年的教育经历,说起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近20年发展壮大的历程,她柔情流露,那种对教学的喜欢、对教育的执着、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自豪,以及工作、生活给予她的快乐溢于言表——这是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静给人的第一印象。  走进楚雄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本部和古镇校区,绿植蓬勃,花色缤纷。操场上,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应同时兼顾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这才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因此,教师也应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应是通过知识的建构,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四方面目标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落实在这展开了的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
期刊
【导读】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教学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换和位置确定”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之后,学习比例和比例尺之前的一个内容。而人教版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后。两个版本的“图形放大或缩小”编排顺序不同,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也理应有所不同,但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怎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比例尺和比例的情况下去深刻理解图形缩放的本质?这是本节课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巧妙设疑,唤醒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以疑激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家校共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家庭生活为载体,让劳动教育常态化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转变“重学轻劳”的意识,营造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给孩子创设更多的劳动机会。  首先,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签订“成长协议”,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进行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应该常常带着孩子共同打扫房
期刊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应该也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转向适应创新的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从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转向运用民主与法治的管理。作为新时代的校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治理好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助一臂之力。在众多的素养中,我认为提升下面这四种基本素养,对提升校长的治校能力大有裨益。  一、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