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 因此,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写“流 泪”,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 。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 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自觉地学习,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我选用一个板刷 ,板刷上一撮撮毛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校,与同龄的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承受着更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调适需要贫困学生自己与学校、社会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压力 调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进程并不平衡。全国现在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这就使得部分来自这类地区或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贫困,学业难以维系,成为了贫困学生。  为了确保贫困生们安心学习,党、政府和各学
教师以“舌耕为业”,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工具。教学语言金声玉震,口耳相传,是连接教与学的主要媒介。无论时代怎样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怎样先进,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绝对不能没有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形象就是教师的形象。以下根据我语文教学经历,针对教学语言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除了一般口语所拥有的交际功能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 教学模式    为适应时代发展,各中等技工学校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它完全取代了以往的计算机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课是怎样一门课?它同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技工技术学校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行和深入之下,高中地理教改工作同样面临着以“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重大挑战。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教学质效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文化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并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去不断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过程中,更要注重稳妥适度的个性创新与总结,以推动地理教改的良性运行,为谋求学科工作发展进一步挖潜增效。  【关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有着主要作用。  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教材的创造性因素,运用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引发讨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学
网络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角色观,从传统教育的教师角色观有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应着重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塑造者向知己者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往往以塑造者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知己来对待。而网络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师生关系,绝对与学生平等相处,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信
【摘要】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都有一种感受,即作文难教,其操作性较语文知识的教学弱得多。至于初执教鞭 的教师,有的简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的切身体会是:作文教学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很难见到大面积丰收的艰苦工作。正如有些老师总结的那样,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 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自信心,才能让学生逐步突破作文这个语文教学的
摘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在音乐欣赏课中,应使学生陶醉于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被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所吸引,以此产生情感共鸣。本文对如何上好职校音乐欣赏课作简要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促使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职业 学校 音乐 欣赏    音乐鉴赏是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而调查发现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很不喜欢上音乐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学习状态,他们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让学生
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