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蕴温馨的柔情世界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诗歌大体可分为言情诗、述怀诗、题赠诗、谐趣诗、砭时诗5类,创作上有5大特色:体式丰富,运用自如;仿拟用典,巧夺天工;锻词炼句,一字千金;砭时刺世,赛如杂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诗歌展示了鲁迅被蒙蔽的另一面:一个柔情似水的“人间”鲁迅。
  关键词:鲁迅;诗歌;思想艺术;柔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5-0128-04
  
  一提起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轰动文坛的小说,“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①的杂文,还有那“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奇幻的主观想象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② 的散文诗集《野草》……至于鲁迅的诗歌创作,则很少有学者、专家予以较高学术层面上的系统关注与研究,至多是作零散的,个别诗篇的探究,或对其诗歌给予浅说、笺注以帮助读者较好理解诗歌丰富深奥的内涵。对鲁迅研究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应有的盲点。
  
  一
  
  纵观鲁迅一生,其所创作的诗歌,不论新旧之体,也不论是独立成篇,抑或是间杂于他文之中,共计60余首,若按内容分,大体可分为5类:
  1. 言情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作为一代伟人,鲁迅自有其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之高风亮节,胸襟气度,但不管他是如何的卓然不群,出类拔萃,也终究有其作为常人的一面,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生老病死……在鲁迅一生为数不多的诗作中,有不少诗篇正是艺术地再现了其作为凡人的七情六欲的。如《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1898年,作为“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③之周家的长子,鲁迅放弃当年绍兴城里的年轻人通常所走的三条出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入钱庄学做生意、去外地做幕僚,而是毅然地“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带着母亲千方百计为他张罗来的8元川资,在慈母的泣别声中只身千里迢迢前往南京求学,上诗即作于1901年寒假由家返校之后,虽是寥寥数语,却将游子眷恋家园、思念手足之离情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一首写梦别,着力突出一“苦”字:手足兄弟,天各一方,惟有梦中一见而已,乍醒之后,残梦之境仍是如此令人黯然销魂。第二首写忆别,意在突出一个“怅”字:归校途中,鲁迅触景生情,由自得其乐的种菜老农而忆起往昔与诸弟一同抱瓮浇花之幸福时光,可如今已是风流云散,惟有无尽怅然而已。第三首写怨别,重在突出一个“恼”字:身为兄弟,却是天南海北,长相分离,难以互助,已属不幸,偏偏急难时能互帮互救的脊令鸟不时在帆顶飞来飞去,怎不令人好生烦恼?言情是鲁迅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鲁迅不但将兄弟离情倾注笔端,而且极自然地将夫妻之爱?穴如《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雪、父子之情?穴如《答客诮》?雪、朋友之谊?穴如《悼杨铨》?雪等等珍贵的人间真情引入诗歌并加以率真的表现。在鲁迅的诗作中,夫妻爱、父子情、兄弟义、朋友谊川流不息,绵绵不绝,感人至深。
  2. 述怀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④。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有着浓厚国学基础的鲁迅自小便受祖国文化之浸染,他自觉继承了中国诗歌“言志”这一传统,将在那“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立下的雄心壮志流淌于笔端,写下了不少铿锵有声的传世名篇。如《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作于1903年日本东京,此时的鲁迅可谓“痛苦”与“兴奋”交织于心。一方面,无论是个人抑或是国家,均让鲁迅悲苦不已。于个人而言,慈母的包办婚姻实令鲁迅痛不欲生,为了不让母亲伤心,鲁迅只得违心地接受与朱安女士的婚姻,把她当作母亲的礼物供奉起来,以此了却四千年的旧账,包办婚姻对鲁迅之毁灭性的打击,从鲁迅婚后三天即辞别故乡,远游日本且从此成为一个永远的漂泊者便可略窥一斑。于国家而言,甲午战争之惨败、《辛丑条约》之奇耻大辱及种种伤心国事令血气方刚、一腔报国热情的鲁迅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另一方面,辞别风雨飘摇的国土,踏上异国他乡,鲁迅马上为日本东京如火如荼的反清革命之情势所振奋,在这里,鲁迅热血沸腾,似乎一下子忘却了烦恼,与许多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一样,热衷于跑书店,听讲演,参加集会,甚至还一度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纵身投入革命洪流。“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婚姻之痛,国事之伤,充盈鲁迅心中,也许无人(包括母亲、祖国,甚至天上的星星)能稍稍理解鲁迅无尽的内心痛苦,但鲁迅决不消沉颓唐,作为真的猛士,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⑤,断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多灾多难的祖国。
  3. 题赠诗。若对鲁迅诗歌稍作统计,便可发现题赠诗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这些题赠诗中,有题赠给国内友人的,如题赠给王映霞女士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题赠给张梓生先生的《秋夜有感》,但更多的是题赠给日本友人的。鲁迅早年一度留学日本,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产生了浓重的日本情结。短暂一生,却结交了不少日本朋友,即便在中日交战时期,仍与日本友人投挑报李、亲密无间,内山完造、山本初枝、宫畸龙介、增田涉、小原荣次郎等均是与鲁迅相交甚厚的日本明友,一生之中,鲁迅写了不少题赠日本友人的诗歌。如《送赠田涉君归国》: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送赠田涉君归国》作于1931年12月。增田涉乃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1931年3月,他携带着准备翻译成日文的鲁迅之《中国小说史略》专程来上海向鲁迅求教,最后成为至交。在增田涉一生中,一直视鲁迅为“恩师”。当年增田涉归国之际,鲁迅按捺不住惜别之情,特题诗以赠,诗中既寄寓了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也抒发了对自己青年时期美好梦想的依稀追忆之情。
  4. 谐趣诗。鲁迅以“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呐喊”文学而步入文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认为即便是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品文,其所“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尽管在创作内容上鲁迅绝不去写那纯粹供消遣休闲之用的风花雪月之类的文章,但在创作手法上,鲁迅并非一味地故作艰深,也常能做到涉笔成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在鲁迅的诗歌创作中,也不乏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谐趣诗。如《赠川岛》:
  请你
  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汇出一只手来,
  接受这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我所敬爱的
  一撮毛哥哥呀!
  川岛是章廷谦的笔名,“一撮毛”是章廷谦的绰号。章廷谦在北大读书时与鲁迅相识,产生了深厚情谊。章廷谦是鲁迅作品最热心的读者之一,鲁迅每有新作发表,他必先睹为快。与鲁迅相得之际,正是章廷谦坠入情网之时,因与孙斐君的爱情浓得越来越化不开,以致去鲁迅那里的次数也日渐减少。1923年,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因不见章廷谦的踪迹,鲁迅便托人把一本《呐喊》转赠给他。同年底,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章廷谦仍沉醉于情人的臂弯里,于是鲁迅就在送给他的这本书的扉页上题写了这首小诗。虽是小诗,但也十分风趣,更为可贵的是,调侃戏言之中,却也寄寓着鲁迅先生满腔的期待与善意的警戒。
  5. 砭时诗。“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幅活形也。”⑥ 鲁迅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博大的爱心,愿以自己的微弱之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世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作为一名精神界的战士,鲁迅目光如炬,洞察世间万象,以笔为武器,毫不留情地抨击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丑恶行径,创作了不少力透纸背的砭时诗。如《学生和玉佛》: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下了山海关,华北告急,北平城里也顿时乱成一团。国民党政府只热衷于“抢救古物”,不仅故宫里的珍宝不愿遗弃,甚至连北海公园南门旁的团城承光殿的一尊玉佛雕像也要运往南京,其间不少军政要员不知守土与抗战,反而乘机大肆偷换盗卖古物。而此时,教育部却在“理直气壮”地责难身为“国民中坚”的北平大学生们,在战事吃紧时多有“逃考”与逃难者。令鲁迅愤慨不已的是,国难当头之际,当政者一边不但不抵抗,甚至还乘机大发国难财,一边却把学生推往前台,恶意地想让赤手空拳的学生“赴难”以装点政府的门面。鲁迅在激愤之余,于1月30日挥毫写下《学生和玉佛》这首诗,通过弃之如敝履的学生和物以稀为贵的玉佛两种命运的对比,猛烈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只见古物,不见国土与百姓的卑劣行径。
  
  二
  
  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曾在《怀旧》一文中说,作诗仅是鲁迅的“余事,偶尔为之,可是意境和音节,无不讲究,功夫深厚,自成风格”。郭沫若也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诗歌的创作特色,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体式丰富,运用自如。鲁迅诗作虽数量不多,但体式却甚是丰富,有五律如《哀范君三章》,七律如《自嘲》;有五绝如《庚子送灶即事》,七绝如《赠日本歌人》;有新体诗如《梦》;有民歌体诗如《南京民谣》;有骚体诗如《祭书神文》;有打油诗如《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创作时,鲁迅能根据内容,选取理想的体式予以艺术的表现,对各种诗歌体式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其中尤为擅长律诗与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2. 仿拟用典,巧夺天工。用典是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创作十分常用的手法,在创作诗歌时,鲁迅常能把典故应用得出神入化,如《自题小像》的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就用了两个典故,将自己的包办婚姻之痛极含蓄而又极深刻地凸现出来。“灵台”指“心灵”,语出《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心也。”“神矢”即爱神之箭,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有两种箭,被金箭射中的男女会燃起火热的爱情,而被铅箭射中的男女则是永难相爱,心怀怨艾。仿拟也是鲁迅喜用的诗歌作法,或拟句,或拟篇,均能做到拟而化之,浑然天成,绝无雕琢之气,如仿拟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而作的《吊大学生》,仿拟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四愁诗》而戏作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均是涉笔成趣,气韵万千。
  3. 锻词炼句,一字千金。诗贵精,需惜墨如金,词约而义丰。锻词炼句是诗人的一项基本功。在鲁迅的诗作中,锻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大有一字千金之风范。如诗句:“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用一“丹”字写尽了秋日枫叶之艳美,而一“嫩”字,则将初秋乍寒还暖之宜人天气渲染得恰到好处,一“丹”一“嫩”二字,将扶桑秋光之“好”极形象具体地点化于读者眼前,至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等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锻句炼字的佳例。
  4. 砭时刺世,赛如杂文。“鲁迅与其称为文人,无如号为战士。”鲁迅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不懈战斗的一生,鲁迅诗歌,虽也有离情别绪之作,妻儿亲情之作,伤春惜花之作,但更多的则是砭时刺世之作,即便是给国内外友人的题赠诗,其中不少也是直刺时弊的。鲁迅笔下的这些砭时刺世之作,如同他创作的杂文一样,是匕首,是投枪,有寸铁杀人之神效。如《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此诗是鲁迅于1932年12月31日题赠给内山完造之夫人的。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中日之战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战难,然而战火刚熄,达官显贵就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了,而家破人亡,沦落豪强之家的百姓女还得强装欢颜地侍候主子猛喝滥饮。《所闻》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抨击了社会之不公。
  5. 情真意切,感天动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鲁迅之爱的大纛,憎的丰碑。他把满腔的爱洒向人民,把满腔的恨给予一切丑恶者。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或欢或忧,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鲁迅诗歌,我们不能不为诗中作者那一份真切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憾,如《答客诮》一诗就洋溢着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无比爱怜之情。鲁迅有一张甚为珍爱的照片,那是他50岁时抱着刚满1岁的海婴拍摄的,上面有鲁迅的亲笔题词:“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这张照片成为鲁迅一家最值得纪念的三张照片之一。由于鲁迅对海婴的格外疼爱,以至引起了别人的讥诮,但鲁迅始终爱子如初,并以《答客诮》作为自己的回答。诗中以百兽之王的老虎尚且顾怜幼虎之事实,提出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鲜明观点,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疼惜海婴作辩护,深深父爱,博大无边。
  
  三
  
  1936年9月5日,就在离世前的一个多月,于病榻之上,鲁迅创作了《死》一文,其中决然写道:“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普遍之人情也。然而,鲁迅却于临终前仍作如是愤激决绝之言,其金刚怒目式的铁血男儿之一面由此便可管窥一二。鲁迅的性格是立体多元的,在铁一样的冷峻坚硬的层层外壳之中,也紧裹着一颗火热甚至不乏脆弱的心。诗歌创作之于鲁迅的特别意义,就在于展示了鲁迅常被蒙蔽的另一面——重情重义、柔肠百结、血肉之躯的“人间”鲁迅。走进了鲁迅诗歌,就是走进了鲁迅的柔情世界。
  鲁迅之诗歌创作之所以满蕴温情,以“柔”取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加伪饰地倾吐内心各色情感,情溢诗篇。兄弟离情,夫妻爱情,父子亲情,朋友友情,伤春惜花之情,彷徨迷惘之情,对弱者之同情,对强梁之恨情,情情真切,川流不息,憾人心魄,其间虽也有“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之豪迈之情,有“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的乐观之情,有“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的企盼之情,但更多的则是感伤之情,诸如“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的离别之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苦闷之情,“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的伤悼之情,“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的恨世之情等等。哀而不伤,愤而不激构成了鲁迅诗歌情感的主色调。二是砭时刺世,婉约言之。作为斗士,抨击时弊乃是天职,与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作法颇为不同的是,以诗歌砭时刺世,鲁迅常常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婉约言之。例如,1931年12月2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四届一中全会”,推出广州派的林森为“国民党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为显示各派系均是孙中山的信徒,愿捐弃前嫌和衷共济,12月23日上午,全体代表一起前往拜谒中山陵,但南京政府由纷争走向“统一”,仅是表象而已。实际上孙科上台后,下野的蒋介石仍遥控着军政大权,而上海的汪精卫和香港的胡汉民,一个借口糖尿病,一个借口高血压,不仅不配合,还暗中拉帮结派,伺机而行。最后,做了25天行政院长美梦的孙科只得匆匆下台。面对这样的闹剧,若在杂文之中,鲁迅必是字字如刀,刀刀见血,但在诗歌《南京民谣》中,鲁迅仅以4句20字言之而已:“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既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国民党内部潜藏着的深刻危机,又无情撕去了他们虚伪的面具。与杂文相比,尽管也在抨击时弊,但金刚怒目之气降了许多,是温婉之中见硝烟,给人以憨厚之感。
  
  注释:
  ①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页。
  ② 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③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④《毛诗序》,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⑤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4页。
  ⑥ 语堂:《悼鲁迅》,《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39页。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其他文献
摘要: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间、政府部门间、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财政是各层级政府行为活动的基础,政府间的财政资源分配直接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现其职权的能力大小。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既定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反映财力的非均衡性可以清楚地折射出府际关系的一般特征。分税制视野下,府际关系主要呈现出财政资源的中央集中化、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
期刊
摘要:西方公共政策执行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过程模式、互适模式、循环模式、博弈模式、系统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上述公共政策执行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主要按照以下四个构建标准来建构政策执行模式:一是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二是政策执行遵循的原则;三是政策执行的过程;四是政策执行的途径。上述公共政策执行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几种主要政策执行模式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过多和繁杂;二是几种
期刊
摘要:新自由主义改革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得到彻底推行,实施效果也问题多于成效;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实施得较为彻底,但最终所带来的是经济衰退,甚至是社会动荡。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于发展中国家寻求适合自己的特殊发展模式,自主选择正确的发展政策,不无裨益。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关键词:《红楼梦》;时序“矛盾”;中国画;写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为全面总结我省期刊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作用,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做大做强我省期刊事业,实现由报刊大省向报刊强省的跨越,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于2005年举办了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经专家认真评选,于2006年1月20日评出“湖北省十大名刊”,《江汉论坛》杂志名列其中。这是《江汉论坛》第二次获此荣誉,该刊曾在2001年被评选为“首届湖北省十大名刊”。
期刊
摘要:绝大多数读者认为,窦娥被冤杀的原因乃在于审理案件的桃杌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可是在原著中,这一观点找不到任何依据。为找到依据,不少人对原著《窦娥冤》的“情节疏漏”处进行了修补,在这一点上陈牧改编本颇具典型意义。参照陈改本,我们发现,《窦娥冤》深层意义恰在于“情节疏漏”处:即使执法者公正,因为法律自身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法律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百分之百地伸张正义,窦娥之类的冤案仍有可能继续上演,这
期刊
摘要:公平是人们主观对客观事实和现象的一种反映、认定和评判。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公平又是一个具体范畴,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公平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公平还是一个相对范畴,公平是包含着差异和差别的公平。  关键词:公平观;公平的历史性;公平的具体性;公平的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B0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5-006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散文研究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研究相比,它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尤其在散文理论建构等方面尚处于有待突破的“瓶颈”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研究队伍薄弱、过于倚重西方概念和理念、理论建设有欠自觉等。可喜的是陈剑晖做出了巨大努力,成为新世纪中国散文理论建构的一块界碑,当然他的研究并非无憾,在有些看法和结论上也还有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  关键词:散文研究;瓶颈;突破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使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近一百多年以来的低谷,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评价出现重大分歧,如何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全球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确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近读聂运
期刊
把脸露出来  在人烟稀少的时候  抑或公园里  在熟悉的风景中  观世间烟火,赏天高云淡  嗅天地氣,闻江河声  要相信,蒙面的日子  定会像风一样  一拂而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