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的编写策略和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足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编写的源动力。编写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而且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达到提升中高考成绩的目的。《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以此为重要依据,编撰过程就是践行策略与方法的过程。
   关键词 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校本课程;源动力;策略与方法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近年来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考题中传统文化试题占据一定分值,促使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编撰需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亦不容乐观,年轻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或知之甚少。由此看来,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为例,具体谈谈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读本的编写的源动力、目的意义及编写过程的策略方法。
   一、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游学)读本编写源动力与目的
   1.语文教学发展趋势是编写读本的国家使命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二是以文化传承来增强国家文化自信。这两大趋势为编辑读本指明了方向,也对编辑者提了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方文化是当地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地乃至全国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大学的中文教师,都必须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巴蜀先贤留给巴蜀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巴蜀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游学诵读巴蜀文化,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怀的重要举措。游学诵读巴蜀文化,既是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又是当代巴蜀教育人的责任担当。因此,编写巴蜀文化游学读本既适应了语文学科教学发展趋势,又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了巴蜀传统经典文化。全国其他地方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2.文化传承现状与不足是编写读本拯救文化传承文化的现实使命
   (1)现状
   西方节日正在偷走孩子的快乐,传统中国节,才是我们该有的乐趣,可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们却没有重视这些,让传统节日的张灯结彩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让传统节日的喜庆和文化意义淡出了我们的心灵。
   过去若干年的圣诞节,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雪花贴纸目不暇接,基本上所有的店铺都会有圣诞节活动,大量商场商家不遗余力的购物宣传和折扣为这一西方基督节日进行了彰显。此外,我国代表情人节含义的是每年的阴历七月七——七夕节,代表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每年的2月14也变成了情人节。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情侣们的狂欢。反倒是中华的传统七夕节,过得没有那么隆重。
   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文化传承的事情,就目前对于巴蜀地方文化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四川各地以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国际高峰论坛等形式,促进专家学者对巴蜀地方文化持续而日渐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研讨。比如扬雄文化的弘扬, 2017年成立了关于扬雄的学术研究平台——四川省扬雄研究会,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各个扬雄研究专家参加,对于扬雄的研究进行动态交流,努力为深入挖掘扬雄的文化价值体系话语以及其在当代的表现传达添砖加瓦。
   其二,主要是通过教育让人青少年来传承巴蜀文化。具体表现为升学考试中对中小学生本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能力考核占据一定比例。本土文化以考试的方式出现旨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而针对大学生而言,四川地区很多高校开设了“巴蜀地方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期望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和创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郫都区在政府引领下积极开展“扬雄名篇诵读”“扬雄经典辞赋书法展”和“周年祭祀”等系列纪念扬雄的活动,并印制了相关读本发放到不同学校让学生了解扬雄文化,还将评选和命名100所扬雄文化宣传教育主题学校。
   (2)不足
   其一,地方文化传承范围需要拓展。其受众对象以政府宣传部门、学界研究专家和学校的学生为主,区域划分以当地人民为主。文化受众传播范围狭窄而封闭,多种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不足。同时,地方传统文化隶属于华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华夏文化及华夏文化中的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动交流不足。其二,传播渠道还需要拓宽。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虽进行媒体推广转载巴蜀地方文化的学术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但是高质量的软文推广还不足。开展历史名人名家的相关纪念和宣传活动多见于“某某发布”和“某某文化”等政务宣传平台发布的官方新闻。传播过程只注重了传播者的发出,而忽略了受众对象的接收和反馈。
   这些现状与不足促使着巴蜀人民在弘扬巴蜀地方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编写巴蜀地方文化游学读本便能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去达到这一要求与目的。
   3.中高考命题走向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读本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地方文化作为考试题材,出现的频率增加。
   成都市中考题近几年来一直坚持在B卷中,设置一个阅读题大题或者语言运用大题来考察学生对地方文化學习情况。比如2017年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为《合江亭记》,2018年为《扬雄传》,2019年是关于都江堰的一篇文言文《万里桥记》,赋分都是12分。2020年成都中考,更是一次地方文化的盛宴。A卷说明文阅读是《摩诃池,消逝的仙湖》,B卷诗歌鉴赏与“摩诃池”有关,课外文言文是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的《重修杜甫草堂记》,现代文是河满子的《成都记忆》,语言运用是关于成都近几年中考作文的梳理。无处不成都,无处不巴蜀!甚至连今年的英语中考题,也考到杜甫《春夜喜雨》,考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解释。所以本书中关于巴蜀地方文化的文言文增加到40篇,还有大量古诗词楹联,成都和四川各地中考B卷,或多或少都有涉及。    二、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编撰意义
   1.补充国家文化教育读本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强调统一性和共同性,地方性和个性没有得到彰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了满足地方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解決这一现实问题。而巴蜀文化游学读本以巴蜀文化为依托,讲述名家名事、名胜名迹,名物名城,满足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读本。
   2.国际文化交流需要
   国际理解课程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使传统文化的输出需要既专业又不失趣味的专门读本来帮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包括美文趣事等内容,因此,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
   3.应对当前中考高考,加强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
   通过中高考的检测,提升学生源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文化与生活相结合。
   三、校本课程读本编撰的策略方法和修改完善过程
   1.编书团队的建立是前期准备的首要任务
   以地方文化经典的传承来助推国家文化自信的愿景,就必然要中学教师克服工作的忙碌和繁琐。在教学与考试中疲于奔命之际,笔者一直在构想如何编这本书,书稿的模样和编排规划在2015年前已有雏形,2016年构建了书的轮廓模式,2017年10月至12月,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大学文新学院一批学生到我校实习实训时,与笔者共同进行了部分初稿资料收集工作,把资料初编成册。然后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笔者组织四川农大、西南财大、河南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的四位热爱古文化文学的大学生参与比较难的章节资料搜集和全书的初步编校工作,且基本得以成书。这些青年大学生,都是热爱母语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乐意去传承传统文化,去辑录,去编排,去去粗取精,去弘扬道义。
   西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纪国泰、谢应光、潘殊闲、刘敏、冯永泰、张建锋、范佳、徐元彬、王学东、刘海燕、邹波、王万洪、王燕飞、王方、赵建明、严虹焰、李华林等教授,市区教研员和我校领导等,四川作协会员林安福老师,中国中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易图兵先生、阆中市省人大代表唐其勋等,时刻关心本书的编写情况,给予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素材和主要内容的确定要体现巴蜀文化的精髓
   《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内容有四个大类:一是巴蜀文学巨匠或某一方面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传承,包括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陈子昂、薛涛、苏轼、欧阳修、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二是巴蜀文化在其他领域里的名人巨匠的故事与精神传承,包括大禹、落下闳、诸葛亮、武则天、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三是巴蜀灵山秀水孕育的地域文化传承,包括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三苏祠、武侯祠这些名胜名景,成都、重庆、南充、乐山、阆中、剑阁、广元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等;四是巴蜀文化中的生活物质品牌,包括川酒、川茶、川剧以及蜀风古道文化、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化遗迹等,简单说来,就是名人名家、名城名景、名物名迹。
   按照巴蜀文化分类进行板块编辑,共四编:巴蜀名人名文(主要在第一章——第十七章)、巴蜀名胜名景(主要在十八章——二十二章)、巴蜀名城(主要在二十三章——二十八章)、巴蜀名迹名物及文化记忆(主要在二十九章——三十四章)这样每一个章节目录耗费编书者数年的心血,需要不断地更新确认,以确保合适性和连贯性。但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分法,名人弘扬了名景,名景滋养了名人,名城因名人而生辉,名人住名城而彰显。水土养人,人造水土。这一切,谁能分得清丝丝缕缕呢?
   3.编排形式设计和不断修改完善要科学性和可读性兼备
   我们认为,书籍的编排形式既要符合大众审美趋势,也要符合本书逻辑关系。
   (1)巴蜀文化课程编排形式要点:
   A.人物介绍,故事讲述
   B.经典链接,佳篇鉴赏
   C.插图编辑(景观图和活动图等)
   D.阅读质疑(阅读思考)
   E.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这5个方面D、E可以二选一或者合二为一。B项只针对文学名家,至于大禹等历史名人,如果有别人颂扬他们的诗文,可以选一两篇精短的。选文考验我们对文化文学是否有敏锐洞察和恰当的取舍,考验我们对中小学生状态的是否有精准的把握能力。同时,年轻的大学生们还要结合自身中小学时代的情形来考虑喜欢什么文章,能学什么文章;再结合自己即将做老师了,想用什么文章来做学生的学习材料?想出什么样的阅读题来检测你的学生?
   (2)注解采用脚注、引文注、尾注等形式,便于阅读。正文小四号宋体,标题3号黑体,其它只要搭配适当,美观大方即可。
   (3)重庆工商大学易语欣、杨宇新、杨柏俊、唐媛四位在读大学生,除了完成一定篇章初步编辑后,随及进入第二轮编辑工作状态,按照巴蜀文化分类进行板块编辑。然后,笔者对每一篇章,按照内容和文化名人名胜等重新拟定可读、醒目、切合名人名胜风格的篇目标题,对篇目内容进行纠错补充编辑,对字号大小进行规范,对于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注解、补充、删减或者再现。引用的古文古诗,编辑特地没有全面作注释希望以期设置困难来培养孩子们动手和思考能力。
   (4)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虽无法查考,或者学者们查考出其有误,甚至是后人编造的,作为故事性的读本,笔者也将其编入。我们不是编历史,是游学读本,怎么不可以轻松地摆摆“龙门阵”呢?
   (5)书中文字是对从360搜索和百度搜索而来的通识文章进行加工而成的。人物插图,基本上来自网络,我们站在了网站和网络作者学者们的肩膀上,采取了他们的成果,由于没法一一联系到作者,除了感谢感激以外,只有努力把书编好,才对得起那些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们。
   (6)由于扬雄、落下闳等历史名人的著作在今天读来,颇为艰深晦涩,不像李白、杜甫等,所以只能选一些简短的介绍。对于绵阳、宜宾等历史名城,因为在人物或者其它文化领域有涉及,所以没有专章介绍。但作为历史名人名城,没有理由让他们继续沉睡在千年前的历史里,以此还原了他们历史文化地位和风采,让大众了解和传扬。只有让文化经典和历史名人的事迹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让经典成为真正的永流传。传统经典的生命力,应该是在生活中传承、在生命中成长,而不只是存在于文字里。
   (7)经过几轮编辑、校对修改,我和杨宇新再结合中小学教学考试情况和学生阅读实际进行审查式编辑。几年下来,感觉苦思冥想、精血诚聚等词语用在编写过程中,一点都不过分。最后出版社的老师们再进行编审。这样琢磨下来,希望能得到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推广,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家长的肯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作者通联:杨松林,成都二十中;
  杨宇新,西南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妈妈,不经意间,您已陪我过了十几个生日,岁月在您的脸上、发鬓上留下了痕迹。您为了照顾我,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心思。  妈妈,你还记得吗?孩提时代,您为了充实我的童年,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故事;当我初次被人欺负时,您叫我要忍耐,您让我学会宽容;当我第一次做错事时,您让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亲爱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位年轻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母亲被救出时已经死亡,在她的身下躺着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弓着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还安静地睡着。救援人员在婴儿的襁褓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有条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语文课上听着老师哽咽着给我们讲这催人泪下的真
对“语文”的含义,学界争论很久了,在词语学解释、本体论解释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历史解释。在历史中探讨“语文”的合理性,这种认识方法为解开“语文”之谜开辟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深入到历史中,辨析学科名称的内涵,确定学科的对象,不仅对认识“语文”有助益,而且对指导我们学科内容的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对待历史材料,应当掌握全面,对待历史中出现的名称,必须牢牢把握其含义以及所指的对象,特别是在建立各种关系
弟弟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罚款。只有弟弟,是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这并非因他家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患有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    一    母亲挥着手里的一根小竹竿,对哥哥说:“永远不许碰弟弟,记住没?”因为担心哥哥会伤害弟弟。父母更不许哥哥进他们的房间,即使是吃饭,也让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哥哥经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门外向屋里望去,看到
丽丽和明达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新婚的他们正在日本冲绳度蜜月。一天傍晚,他们沿着沙滩散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身穿泳裤的青年倒在一棵大椰子树下面,已经死去多时。两人被惊呆了。青年的太阳穴被打破,有血流出来,并且已经凝固变干。尸体旁边有一颗大椰子,椰子上还沾有血迹,椰树下的沙地上留下了大椰蟹爬过的痕迹。  丽丽和明达立即报了警。警察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一名警察说:“沙地上的痕迹看起来像是椰蟹爬过的痕迹。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大致可分为整体型、著述型和选集型三种类别。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实,整本书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回归,而我国传统文本阅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朱熹的“沉潜讽诵”法、钟嵘的“互文见义”法、金圣叹的“评点”法、严羽的“妙悟说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单元“难以忘怀的故事”里编排了一系列具有触动师生心灵之弦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以《怀念红狐》为课题的同题异构课,感觉这篇文章以及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怀念红狐》向读者叙述了三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是以红狐为主角的故事。为了孕育狐崽,红狐侵犯了我家,叼走了父母原本准备卖掉为
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下称《驿》文)数次入选语文教材,又一度退出,现在重新进入统编教材后,编在“中华美德”单元,其基本解读为: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會风貌。   在这个解读里,编者主要关注的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摘 要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物互相观照,以体悟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说理”方式。  关键詞 哲理散文;物我观照;悟理而妙;无我之境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文章结构独特,表述方式多样,内容深刻,对学生而言
摘 要 读写结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写作。具体而言,“读”指的是读经典课文、课外论说文或时评文章。“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二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三是扩充或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以《拿来主义》为例,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议论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