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博物学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学问,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博物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博物。何谓博物?英文写作naturalhistory,这里的history不能翻译成“历史”,它原来的意思是“探究”,并没有时间延续的含义。当然,博物学也与历史、时间有关,如赖尔的地质学与达尔文的演化论,而且它更在乎事物在较大时空尺度的变化。
  博物,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进化论、植物学、生态学等等就是从博物学中诞生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分科之学逐渐把博物学挤出各级课程表,不把它视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问。这似乎不可思议,其实也很好理解。最近我到广西崇左,当面听到潘文石教授抱怨他所从事的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也被一些人斥为不够科学!潘老师所从事的研究无疑属于博物学传统。博物学虽为现代性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代性追求的是效率和力量,得鱼忘筌、卸磨杀驴在所难免。
  古代哲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照一下当代诸多哲学家经营的游戏,境界迥异。哲学被认为是时代精神,哲学家为纳税人所供养,应当对得起社会;他们应当高瞻远瞩,莫为浮云遮望眼。哲学家有责任在更大尺度上思索天人系统的命运,为了人类社会的持久生存,复兴博物学成为哲学家的使命之一。亚里士多德身兼哲学家与博物学家,他的大弟子更是西方植物学之父。约翰·雷、林奈、卢梭、达尔文、华莱士、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古尔德、威尔逊这些著名的博物学家也都有着强烈的哲学关怀。博物学不只是观察和开列清单,它同时提供情怀、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倡导博物学,强调知行合一,用意主要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育一种新感情,重塑个体与大自然的对话方式,改进我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存在论的角度理解博物学理论与实践。
  生态保护、自然教育,都与博物学有重大关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已开设博物课多年,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任何走进英、美、法、日书店的人都可以证明,NaturalHistory在出版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博物学的春天不远了,但需要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大批学者和出版界鼎力推动!
  (责任编辑洪滔)
其他文献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皱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摊出底牌,不过是想说明,国别文学的生路,在于世界性。南非文学即是明证。  开门见山,先谈学术。  强奸是南非文学的核心母题。库切的《耻》大红大紫,折桂成典,其轴心,就是两起强奸事件:卢里的强奸和卢里女儿的被强奸。
期刊
姜洪先生的大作《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出版了,它是姜洪先生几十年来深入、系统思考的理论成果,流淌着那一代学者严肃认真对待学术问题的情怀,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思考的特征;它也是中国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的研究成果,它试图揭示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也就是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发展道路问题,这一问题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世界经济研究的范围和概念范畴,同样
期刊
在当下的法学研究以及法学教育中,传统法律的价值何在?也许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法制史”是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法史课程往往因其注重理论缺乏实用性而受到质疑。中国法制近代化以来,律令为主的法律体系被废止,西方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被大规模移植。“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何用处?”在此背景下,面对这样的提问究竟当如何回答?诚然,有关法律史的知识是法律人
期刊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而是“发凡言例”,俞樾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层面提炼、总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行为,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文学史格局,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与此同时,对重写行为持不同意见的人也并不在少数,其中,旷新年先生的不满格外引人注目,他认为,所谓重写文学史不过是以资产阶级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来否定以“工农兵文学”和“人民文学”为主的“当代文学”,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文学行为,而是政治行为。这是他新出文集《文学史视阈的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中的一
期刊
面对着无以名状的时间,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局内”徘徊,每天被大小局面支配得有如牵线木偶般的僵硬,在无数饭局、牌局、谈判局上千篇一律伪装的面孔和讨巧的对白已经沦为享受世俗生活的必备良方,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融入社会的洪流。上个世纪40年代,不到27岁的法国人加缪以一篇《局外人》初闯文坛,这篇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让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孔,不带任何修饰地还原了人最本真的状态。  
期刊
大众媒介与社会转型:墨西哥个案考,张建中,上海三联书店,2013   大众媒介在转型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和政治社会转向时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媒介研究及其学者的一个重要面向和讨论议题。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此议题获得学界更多关注。不过,转型国家的社会实践时间可再向前追溯:“在葡萄牙于1974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1]这是塞缪
期刊
引言  《神话研究》一书,洋洋60万字,言之钧钧,意在回答一个听似简单的问题:在经由启蒙扫荡和理性浸润之后,神话为什么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坚执地绵延在文学历史之中,赋予隐喻和意象体系以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理想国》第七卷之开篇,柏拉图将“洞穴”意象构想为人类生存境遇的基本隐喻:只见万物幻影而不见真实阳光的囚徒,必须逃离幽暗的洞穴,而走向澄明的世界。然而现在,布鲁门伯格却告诉我们一个致命的真实:如果把
期刊
2013年8月11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出版业发展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理论专题研讨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出版集团的领导、出版社负责同志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高明光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出版业
期刊
受访人:陈应松,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学院院长。  采访人: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文艺与生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韩晗(以下简称韩):首先祝贺您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结集付梓,这又是一部秉承您一以贯之“底层叙事”的力作,文学界一致认为,您是“底层叙事代表作家”,您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底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