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领悟散文的结构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给我们的启示,往往被认为只是针对阅读而已;实际上,这些文本,甚至包括针对它们的设题,对我们同学们的写作,也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为这些被选用为阅读材料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大家手笔,它们在写作技巧上可以给同学以直接的启示,实在是不可忽视的。高考语文阅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息,下面我们就近几年的高考阅读中涉及行文思路的题进行一下分析和体会,感受一下散文的结构美,为我们以后的写作做一个借鉴。
  
  (一)逐层推进式
  
  例1 2006年高考重庆卷:阎连科《说村落》
  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参考答案:
  ①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②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③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④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题型探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再概括,具体解答时可抓住文中一些表示思路转换的过渡性语句,如“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你走在山脉上……”,“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连我自己,……”,“我不敢说别人什么……”等,抓住这些特殊语句,文章的思路就明晰了。具体来说,可这样理解:引题,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拓展,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反思,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之为“逐层推进式”,“逐层推进”是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之间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顺序,其呈现的认知过程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南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入。
  
  (二)线索串珠式
  例2 2008年高考重庆卷: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
  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觉得时间严厉、古板、神秘而又具有温情,或对时间充满崇拜与敬畏);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觉得时间少了些威严与气势);③后来对时间麻木因而无所作为(觉得时间非常富余而肆意挥霍);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对时光飞逝有所警觉;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题型探析:
  本文按照童年、上初中时、后来、十几年前的一天的顺序,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安排结构,属于纵向结构,以人生过程为线结构全文。
  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之为“线索串珠式”,“线索串珠式”是指写好文章,首先要有足够分量的材料。但是,从生活中精选出来的材料,再多再好,没有组织,也不成其为文章,只有将纷繁散乱的材料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才能做到言之有序,才能清楚明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这条主线就是文章的线索。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它能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常见的线索,以景或物为线索,以人或事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游文中又常以游踪为线索。线索不仅仅在结构上起了串联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往往透露出或暗示着文章的主旨和内涵,那串起来的“珠贝”也应该是典型材料。
  
  (三)蓦然回首式
  
  例3查一路《站在风暴的中心》(选自《语文周报》2009年第7期)
  文章写渔夫捕鱼和汶川大地震中一位获救者的事,这两件事角度有何不同?作用又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前者是从反面举例,写鱼因慌乱而逃离却疯狂地奔向了危险,以致被捕鱼人捕捞;后者是正面举例。写汶川大地震中一位获救者“迎击苦难,在厄运中用勇敢的心直击那恐惧的假面具”。前者是为了引起下文的联想和论述,后者是为了“凸显出天地间傲然挺立的——人”,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证明了“唯有从容镇定,方能解救自己”的观点。
  
  题型探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了表现“唯有从容镇定,方能解救自己”的人生哲理,开始并未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我”看渔夫捕鱼写起,联想到茨威格和维尔吉对恐慌的形象描述,又联系汶川大地震中“一些顽强的生命”的表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
  我们把本文的结构方式称之为“蓦然回首式”。“蓦然回首式”是指文章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他,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的对象。物物相因,环环相扣,节外生枝,枝外有节,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
  
  (四)并列辐射式
  例4 2006年高考安徽卷:黄秋耘《行吟阁遐想》
  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对即可)
  
  题型探析:
  文章的标题是“行吟阁遐想”,核心内容当然是遐想的内容。本题实质是要求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只要能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可以了:文章先从旧照片引出行吟阁,引出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之情,接着转入目标对象“好像就是屈原化身”的闻一多先生,最后设想在行吟阁屈原馆开辟闻先生陈列室。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并列辐射式”,即围绕主题或文中的某个关键词横向或纵向展开,思路撒得开,辐射面广,容纳材料空间大。
  我们通过对这几篇文章的体会,对散文的结构技巧掌握了一些,不管是“逐层推进式”、“线索串珠式”、“蓦然回首式”还是“并列辐射式”,在实际写作中都不是独立运用的,而且上面例举的几篇散文也不是运用了一种方法,我们只不过是加以提炼给它们命名,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笔者尝试着从高考阅读文学文本与写作之间扯出一些关联,以期让同学们阅读完这些文本,既能回答直接的阅读问题,又能从中得到写作方面的启发,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希望这个想法,能对因“是考试阅读”而淡漠了的阅读恶习有所矫正,同时也给广大考生独立的阅读思考和深入探究引一条路。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碘氧合剂控制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8例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实验组采用含0.2%的碘伏和2.4%双氧水混合液(简称碘氧合剂)作为根管冲洗消毒剂,对照组采用3%双氧水、0.9%生理盐水冲洗根管,樟脑酚消毒根管.结果两组的牙位分布、牙髓活力、根管充填情况无差异,但实验组的术后反应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4.7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基础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一、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既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又是一门充满兴趣的学科,关键要看教师怎样进行教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从数学的来源、应用等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