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语文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人们在生活中,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感兴趣,教师在语文课上就要努力创新,不断出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培养问题意识:
  人类一切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或者是问题的演变史,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学生也就没有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吸收、探索、发现、创造的动力。因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探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努力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课例(一)
  《中国的牛》是小思的一篇散文,文中通过牛与人的对比,中国牛与外国牛的对比,从而揭示出中国牛礼让、忠厚、善良、本分的特点。颂扬中国牛的美德,其实旨在歌颂中国人的美德。
  读了这篇文章,我总觉得心里不太畅快。如果把我们的后代都有一代一代地如此灌输、培养、,如果一个民族都一味地只是厚道、本分、礼让的话,这样的民族能行吗?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牛,你愿意做吗?”
  按照常规的儒家文化的美德说教,原本已经疲倦的课堂,一下子有了生气,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许多同学都不愿做这样的牛。
  接着,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在二战期间,一支德军攻占了苏联一座城市,绞死了一位叫卓亚的美丽姑娘,后来苏军在反攻时,包围了这支德军,苏联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得知后下达命令:“决不允许这支德军投降”。言下之意就是要全部歼灭。在这里,斯大林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点也不礼让。同样,在二战结束后,对中华民族血债累累的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了,而中国人却不要日寇的战争赔款,中国人在这里又一次“大度”地礼让。可今天的小日本又如何呢?你当年的善良,宽容,礼让动他的情了吗?我们不能忘记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我们不能过分地本分,我们不能有太多的礼让,我们应该有点“拿来主义”的精神。
  学生听得很专注,甚至很动容,这就是由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一堂课。
  课例(二)
  在高中语文的第二册上,有一篇朱广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文章对千百年来人们所称赏的——韩愈关于“推敲”的结论作了否定,也就是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原来贾岛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当时贾岛不知用“推”好还是“敲”好,后经韩愈一番斟酌,决定用“敲”好。然而,朱先生认为韩愈把“推”改为“敲”是不那么妥当的,到底用“推”还是用“敲”,要根据当时的意境而定。
  朱先生认为,从意境上来分别,用“推”比用“敲”更好,理由有三:㈠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他自掩自推,一个“推”字足见寺庙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更显其意境的冷寂。㈡如果用“敲”,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冷寂。㈢从上句诗“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难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平添了搅扰。总之,朱先生认为用“推”,大概更能突出意境的冷清。
  朱先生的分析的确是精细的,不得不令人敬佩,可是,笔者认为朱先生可能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难道他并没有读过贾岛的原诗?
  让我们来看看贾岛的原诗吧。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由此可见,贾岛在诗中写的是李凝的“幽居”,全诗突出一个“幽”字。诗中写到李凝的居所附近有一个和尚可能一时难耐寂寞,趁着月色的好景致去拜访李凝。我们知道,一般的寺庙大都建在僻静冷清之处,诗中是借邻近的寺庙来暗示李凝的居所地处冷清之境,从而衬托出意境的“清幽”。可见孤僧月下敲的是李凝的门,而不是和尚的庙门。
  假如孤僧月下敲的是自家的庙门,那么从全诗来看,此句“僧敲月下门”与原诗的主旨就离得太远了,几乎毫不相干。
  既然“门”是李凝家的,那么月下孤僧无论是路过还是拜访,单从礼节上讲也应该是“敲门”而不应该是“推门”。
  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韩愈把“推”改为“敲”是合符情理的,朱先生主张用“推”是不妥当的。
  原来朱先生认为用“推”好,他是一直以为和尚是步月归来回自己的“家”,“推”“敲”的是他自家的庙门。
  于是我把《咬文嚼字》与《题李你凝幽居》一齐抬出来,让学生研讨:韩愈与朱先生到底谁是正确的?最后完成一篇写作—《再论“推敲”》。
  这样的问题探讨无疑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敢于创新
  新鲜的东西,往往引起人们的喜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善于花样翻新,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
  我们在讲授一些普通的篇章时,如果我们再一篇一篇地千篇一律地进行说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疲惫的心理,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方式方法上多一些变换。由教师的讲解分析,变换成只设计几个练习题;由教师站讲台变成由学生上讲台……等等。
  总之,千万不能让学生长期的在教师一种单调的固定模式中呆坐。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知识靠的是积累,如何把点滴的东西收集沉淀,积沙成塔,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就成了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在刚接触高一时就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为的是把这一阅读习惯培养起来,延至以后。
  为了引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我主要是以讲故事来实现的,我停下课本教学,集中一段时间,每节课都讲故事,介绍作家作品。
  几天之后,我就欣然发现,这个同学手捧《聊斋志异》,那个同学桌上摆着《欧也妮,葛朗台》,还有同学在谈论曹雪芹,施耐庵……
  总之,失去了兴趣,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就会枯燥无味,就疲惫生厌,就会失去激情,就没有进一步探求的动力。
  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不断地出新招,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吧!
  综上所述,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点浅薄的认识,不敢班门弄斧,但求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这几年高中大面积的扩招,使得大批的不同层次的初中生走进了高中的校园,学生整体的素质相对以前要差些,文理分科时,数学好的学生自然会选择理科,大多数学生是因数理化基础薄弱才选读文科,加上缺乏理化的应用,因此其数学感悟力较理科生明显偏弱,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慢,反映也比较迟钝,知识零乱,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统。一方面文科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对数学缺少兴趣,信心不足,畏惧数学;另一方面,他们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需要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展自己的思维。  [关键词]培养 语文 阅读能力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不景气的地理学科带来了生机,广大地理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在搞好当前地理会考教学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争取地理学科的应有地位,开足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地理教材为依据,授给学生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地理空间,发散地理知识,训练地理能力,挖掘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  一、
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大大增加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歌这一定义本身就体现出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更是诗歌中的“精品”,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教学对古典诗歌的意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旧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而,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对物理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对此,作为一线教师,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力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改革 创新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
讨论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深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品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清洗地感受和学习到同伴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我们还是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教师,我们应做的准备有:  1.设计好讨论的话题  我们在选择讨论课题时,首先要注意话题的价值性,话题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
期刊
运动技术教学课,课程的组织讲授不仅受到运动技术本身的控制与制约,同时也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特点密切相关。运动技术教学课不是单一的技术教学课程,它同有关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田径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有一般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共性特征,又有田径运动独特的特点。笔者系列运动技术教学中,本文着重就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新观念进行了探讨。  一、科学安排素质训练课的衔接与素质训练内容 
期刊
上世纪下半叶,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开展了一次次新的教学改革,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职业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努力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视角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