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技术教学课,课程的组织讲授不仅受到运动技术本身的控制与制约,同时也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特点密切相关。运动技术教学课不是单一的技术教学课程,它同有关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田径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有一般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共性特征,又有田径运动独特的特点。笔者系列运动技术教学中,本文着重就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新观念进行了探讨。
一、科学安排素质训练课的衔接与素质训练内容
田径课的结构同其他技术课的结构一样,一般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田径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在课的结束部分会安排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的神经系统一般都比较疲劳,此时安排素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素质训练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安排素质训练。我们常见的安排素质训练的方法一般是,在学习哪个项目时,就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练习哪项身体素质。如:一般教师在学习跳远或跳高的身体素质练习中经常安排单足跳或跨步跳来加强学生的弹跳能力。事实上,这种课的安排是极不合理的,学生进行了几十分钟的跳跃练习后,腿部已经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此时应该安排其他的身体部位的练习(如:腰腹肌的练习或上肢力量的练习),以便减少疲劳性运动损伤。因此素质课的安排应遵循记忆鼓理论并且紧密结合教学计划,按课的先后顺序安排素质训练。例如某一学期的学习项目为跳远、旋转掷铁饼和跨栏三个项目。教师应在学习跳远课的素质训练中安排有剩于旋转掷铁饼技术的训练内容,可安排一些具有不同周数的身体旋转的练习或上肢力量的练习,以提高身体的空间感觉和身体机能;在学旋转掷铁饼时,素质练习应该为学习跨栏跑作准备,应该安排加强速度以及果敢性的素质练习。素质训练课与技术课的衔接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安排不当不但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总之,练习中不但要考虑各技术项目间的积极性迁移的规律,尽量避免运动技能的消极性迁移作用,还要尽量避免素质练习不当造成的运动损伤。
二、腾空技术动作只能在无支撑的状态下练习
无支撑的空中动作学习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技术环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腾空后空中动作的用力特点和方向与起跳的方向一般不一致:二是腾空后的空中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此外,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弹跳力与协调性,没有良好的弹跳力就不能跳起一定高度进而形成良好的腾空;没有好的协调性,就不能在身体没有支撑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因此,对于学生在学习空中动作时必须采用有效与合理的方法才能更快地促进空中动作的掌握。在田径运动的学习中有许多技术动作都是在无支撑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在练习中最好在无支是件下完成。因此,练习中应该尽量提高学生空间感知觉能力和运动觉能力。例如:挺身式跳远的挺身技术和背越式跳高的挺髋练习,都应该在腾空后进行练习。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在练习挺身式跳远的挺身动作时让学生双手握单杠进行摆动腿的后摆挺髋练习。因此,一定要注意腾空技术动作只能在无支撑的状态下练习。
三、“技术链”在训练中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提出一个新的名词—“技术链”。我们把它定义为:“技术链”就是我们把技术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彼此相互关联的链条,无论是哪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影响整个技术的外在表现。田径运动技术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技术链,一个技术动作的错误会严重影响下一技术的掌握,也会影响前一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纠正错误动作时不应该仅局限于一个技术环节,要到前一技术环节或几个技术环节找原因。如:背越式跳高挺髋不充分的错误动作,从前一个环节找原因,可能是抬头压肩动作不充分;从后一个技术环节找原因可能是学生伸膝收腿过早造成的。因此从“技术链”的角度看,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要到前一技术环节或后一技术环节找原因。同样,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可能影响到该技术环节前后动作的完成。此外,某一技术环节的错误可能是前面某几个环节的极小的错误的累积造成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错误动作的累积效应”。
四、“讲授技术略化现象”的运用
从人类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来看,对于人们经常使用的技术动作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反常规动作极难掌握。这就要求对反常规动作多讲多练,常规动作不讲或少讲。当所要学习的新动作的动力系统与学习者固有的内在动力系统一致时,新的协调模式的转换就比较容易,也就是所谓的合作现象。相反的,两者不一致时就会导致竞争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练习来调整固有的动力系统以容纳新的动作模式。例如,转臂动作练习。两臂同时往前、往后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协调结构,也就是上述的内在动力系统,而若所要学的新动作只是不同频率的往前或往后,做起来就没有什么困难,这就是合作,而若是一臂往前,一臂往后就有些难度了,新旧动力系统有了竞争的现象。经过几次练习,新的双臂协调结构也许就产生了,然而,如果练习的次数不够,下次再做时可能又会出现原先的两臂向同一方向转动的动作。在田径技术的学习中同样如此,如果在同一技术环节的讲授中强调了固有的动力系统,新的动力系统会受到严重的弱化。例如: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过程中(以右手持球为例),对右腿的蹬地动作尽量少讲,而对左腿的摆动技术要重点强调。对右腿蹬地动作强调过多就会造成学生对摆腿技术环节的弱化,从而造成学生只蹬腿不摆腿的错误动作。在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在其他项目的教学中“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同样存在。合理的运用“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在田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五、每次练习只强调一个技术环节
粗略学习时教学训练中要求是:教学中注意抓住主要技术环节,突出重点,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细节,使学生提高肌肉运动感觉,以及消除防御性反射对练习的干扰能力。在掌握田径技术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部不十分稳固,因此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不应该同时强调多项技术。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空中技术的学习中,起跳之后需要抬头、压肩以及送髋等动作,教师应该在学习中先强调起跳后的抬头,待抬头技术习惯后再强调送髋的技术动作。否则,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技术动作杂乱无章,不利于技术的掌握。此外,还应该分析技术动作的合理结构,背越式跳高的送髋技术动作实际上也是摆动腿大腿下压动作,在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技术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有效的促进学生技术掌握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安排素质训练课的衔接与素质训练内容
田径课的结构同其他技术课的结构一样,一般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田径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在课的结束部分会安排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的神经系统一般都比较疲劳,此时安排素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素质训练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安排素质训练。我们常见的安排素质训练的方法一般是,在学习哪个项目时,就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练习哪项身体素质。如:一般教师在学习跳远或跳高的身体素质练习中经常安排单足跳或跨步跳来加强学生的弹跳能力。事实上,这种课的安排是极不合理的,学生进行了几十分钟的跳跃练习后,腿部已经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此时应该安排其他的身体部位的练习(如:腰腹肌的练习或上肢力量的练习),以便减少疲劳性运动损伤。因此素质课的安排应遵循记忆鼓理论并且紧密结合教学计划,按课的先后顺序安排素质训练。例如某一学期的学习项目为跳远、旋转掷铁饼和跨栏三个项目。教师应在学习跳远课的素质训练中安排有剩于旋转掷铁饼技术的训练内容,可安排一些具有不同周数的身体旋转的练习或上肢力量的练习,以提高身体的空间感觉和身体机能;在学旋转掷铁饼时,素质练习应该为学习跨栏跑作准备,应该安排加强速度以及果敢性的素质练习。素质训练课与技术课的衔接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安排不当不但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总之,练习中不但要考虑各技术项目间的积极性迁移的规律,尽量避免运动技能的消极性迁移作用,还要尽量避免素质练习不当造成的运动损伤。
二、腾空技术动作只能在无支撑的状态下练习
无支撑的空中动作学习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技术环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腾空后空中动作的用力特点和方向与起跳的方向一般不一致:二是腾空后的空中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此外,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弹跳力与协调性,没有良好的弹跳力就不能跳起一定高度进而形成良好的腾空;没有好的协调性,就不能在身体没有支撑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因此,对于学生在学习空中动作时必须采用有效与合理的方法才能更快地促进空中动作的掌握。在田径运动的学习中有许多技术动作都是在无支撑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在练习中最好在无支是件下完成。因此,练习中应该尽量提高学生空间感知觉能力和运动觉能力。例如:挺身式跳远的挺身技术和背越式跳高的挺髋练习,都应该在腾空后进行练习。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在练习挺身式跳远的挺身动作时让学生双手握单杠进行摆动腿的后摆挺髋练习。因此,一定要注意腾空技术动作只能在无支撑的状态下练习。
三、“技术链”在训练中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提出一个新的名词—“技术链”。我们把它定义为:“技术链”就是我们把技术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彼此相互关联的链条,无论是哪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影响整个技术的外在表现。田径运动技术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技术链,一个技术动作的错误会严重影响下一技术的掌握,也会影响前一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纠正错误动作时不应该仅局限于一个技术环节,要到前一技术环节或几个技术环节找原因。如:背越式跳高挺髋不充分的错误动作,从前一个环节找原因,可能是抬头压肩动作不充分;从后一个技术环节找原因可能是学生伸膝收腿过早造成的。因此从“技术链”的角度看,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要到前一技术环节或后一技术环节找原因。同样,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可能影响到该技术环节前后动作的完成。此外,某一技术环节的错误可能是前面某几个环节的极小的错误的累积造成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错误动作的累积效应”。
四、“讲授技术略化现象”的运用
从人类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来看,对于人们经常使用的技术动作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反常规动作极难掌握。这就要求对反常规动作多讲多练,常规动作不讲或少讲。当所要学习的新动作的动力系统与学习者固有的内在动力系统一致时,新的协调模式的转换就比较容易,也就是所谓的合作现象。相反的,两者不一致时就会导致竞争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练习来调整固有的动力系统以容纳新的动作模式。例如,转臂动作练习。两臂同时往前、往后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协调结构,也就是上述的内在动力系统,而若所要学的新动作只是不同频率的往前或往后,做起来就没有什么困难,这就是合作,而若是一臂往前,一臂往后就有些难度了,新旧动力系统有了竞争的现象。经过几次练习,新的双臂协调结构也许就产生了,然而,如果练习的次数不够,下次再做时可能又会出现原先的两臂向同一方向转动的动作。在田径技术的学习中同样如此,如果在同一技术环节的讲授中强调了固有的动力系统,新的动力系统会受到严重的弱化。例如: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过程中(以右手持球为例),对右腿的蹬地动作尽量少讲,而对左腿的摆动技术要重点强调。对右腿蹬地动作强调过多就会造成学生对摆腿技术环节的弱化,从而造成学生只蹬腿不摆腿的错误动作。在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在其他项目的教学中“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同样存在。合理的运用“讲授技术略化现象”在田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五、每次练习只强调一个技术环节
粗略学习时教学训练中要求是:教学中注意抓住主要技术环节,突出重点,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细节,使学生提高肌肉运动感觉,以及消除防御性反射对练习的干扰能力。在掌握田径技术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部不十分稳固,因此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不应该同时强调多项技术。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空中技术的学习中,起跳之后需要抬头、压肩以及送髋等动作,教师应该在学习中先强调起跳后的抬头,待抬头技术习惯后再强调送髋的技术动作。否则,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技术动作杂乱无章,不利于技术的掌握。此外,还应该分析技术动作的合理结构,背越式跳高的送髋技术动作实际上也是摆动腿大腿下压动作,在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技术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有效的促进学生技术掌握的教学方法。